图书介绍

实用中医辨证论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中医辨证论治学
  • 孙曾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231068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811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830页
  • 主题词:辨证论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中医辨证论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辨证论治基础知识1

第一章 中医学基本特点1

第一节 运用古代哲学1

第二节 强调整体观念2

第三节 立论于脏象学说2

第四节 注重人体正气4

第五节 突出辨证论治5

第二章 阴阳五行6

第一节 阴阳6

第二节 五行8

第三章 脏腑11

第一节 脏腑的生理功能11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9

第三节 气、血、津液21

第四章 经络24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24

第二节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25

第三节 经络学说在临床的应用28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30

第一节 六淫致病30

第二节 疫疠32

第三节 情志致病32

第四节 饮食劳逸33

第五节 痰饮、瘀血33

第六节 外伤和虫兽伤34

第六章 诊法35

第一节 问诊35

第二节 望诊38

第三节 闻诊43

第四节 切诊43

第七章 治则和治法46

第一节 治疗原则46

第二节 基本治法47

专题讲座51

对阴阳学说的认识和体会51

从“元气”与“场”探索新医学理论56

气功原理探索与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64

五脏生理功能举要74

试论“脏腑气化相通”79

关于中医“肾”的现代研究87

关于经络的现代研究94

病机十九条98

“机”字浅释113

舌诊的临床应用114

脉诊的临床应用118

扶正培本法则与免疫的关系119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讨122

回阳救逆法及其临床应用127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本规律131

第一章 概说131

第一节 辨证的基本概念133

第二节 辨证的基本原则136

第三节 辨证的关键139

第四节 辨证的内容143

第五节 论治的基本原则148

第二章 八纲辨证151

第一节 表里151

第二节 寒热152

第三节 虚实153

第四节 阴阳153

第五节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154

第三章 病因辨证论治156

第一节 六淫病证156

第二节 情志所致病证160

第三节 痰饮的病证160

第四章 脏腑辨证论治163

第一节 心(附:小肠)163

第二节 肺(附:大肠)166

第三节 脾(附:胃)169

第四节 肝(附:胆)172

第五节 肾(附:膀胱)176

第六节 脏腑兼病178

第五章 气、血、津液的辨证论治182

第一节 气分病182

第二节 血分病183

第三节 津液病184

第六章 六经辨证论治185

第一节 概说185

第二节 太阳病186

第三节 阳明病189

第四节 少阳病190

第五节 太阴病190

第六节 少阴病191

第七节 厥阴病191

第七章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194

第一节 卫分证治194

第二节 气分证治195

第三节 营分证治196

第四节 血分证治196

第八章 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199

第一节 辨证的步骤与方法199

第二节 论治的方法与步骤219

专题讲座227

结合中医招考试题谈辨证227

脏腑辨证浅说230

试谈气血津液辨证论治244

第三篇 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255

第一章 发热的辨证论治255

第一节 表证255

第二节 表里证257

第三节 里证258

第二章 咳嗽、哮喘、痰饮、胸胁痛的辨证论治263

第一节 咳嗽263

第二节 哮喘265

第三节 痰饮267

第四节 胸胁痛268

第三章 恶心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胃脘痛的辨证论治271

第一节 恶心、呕吐271

第二节 呃逆272

第三节 噎膈、反胃273

第四节 胃脘痛274

第四章 腹泻、便秘、腹痛的辨证论治277

第一节 腹泻277

第二节 便秘278

第三节 腹痛279

第五章 黄疸、臌胀、积聚的辨证论治282

第一节 黄疸282

第二节 臌胀283

第三节 积聚285

第六章 心悸、胸痹心痛、眩晕的辨证论治287

第一节 心悸287

第二节 胸痹心痛288

第三节 眩晕289

[附]耳源性眩晕291

第七章 中风的辨证论治293

第八章 耳鸣、耳聋、失眠健忘、郁证、头痛的辨证论治295

第一节 耳鸣、耳聋295

第二节 失眠、健忘296

第三节 郁证298

第四节 头痛299

第九章 癫、狂、痫的辨证论治302

第一节 癫、狂302

第二节 痫证304

第十章 腰痛、水肿、淋浊、癃闭、遗尿的辨证论治306

第一节 腰痛306

第二节 水肿307

第三节 淋浊309

第四节 癃闭310

第五节 遗尿311

第十一章 遗精、阳痿的辨证论治313

第一节 遗精313

第二节 阳痿314

第十二章 血证的辨证论治316

第一节 血证总论316

第二节 鼻衄316

第三节 齿衄317

第四节 吐血318

第五节 咳血319

第六节 便血319

第七节 尿血320

第十三章 消渴、瘿病的辨证论治322

第一节 消渴322

第二节 瘿病323

第十四章 痹症、痿症的辨证论治325

第一节 痹症325

第二节 痿症327

第十五章 痉症、厥症的辨证论治328

第一节 痉症328

第二节 厥症329

第十六章 肠痈、疝气的辨证论治331

第一节 肠痈331

第二节 疝气332

第十七章 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334

第一节 月经不调334

第二节 崩漏337

第三节 带下338

专题讲座340

发热的辨证论治340

眩晕(高血压)的辨证论治364

对中风(脑血管意外)的认识和治疗375

瘀胀症的辨证论治395

第四篇 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409

第一章 感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409

第一节 感冒409

第二节 急性扁桃体炎410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411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412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14

第六节 肠伤寒416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417

第八节 布氏杆菌病419

第九节 白喉419

第十节 疟疾420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423

第一节 气管炎423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425

第三节 肺炎425

第四节 肺脓肿427

第五节 肺结核428

第六节 胸膜炎429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431

第一节 急性胃肠炎431

第二节 慢性胃炎432

第三节 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432

第四节 食管癌435

第五节 胃癌436

第六节 肠结核436

第七节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437

第八节 肠梗阻438

第九节 急性胰腺炎440

第十节 结核性腹膜炎441

第十一节 胆囊炎与胆结石病442

第十二节 传染性肝炎444

第十三节 肝硬化445

第十四节 肝癌447

第十五节 阑尾炎448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452

第一节 风湿性心脏病452

第二节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454

第三节 肺原性心脏病455

第四节 高血压病456

第五节 克山病457

第六节 休克459

第五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辨证论治461

第一节 脑血管意外461

第二节 神经官能症461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464

第四节 癫痫465

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467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467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467

第三节 泌尿道感染469

第四节 肾结核469

第五节 泌尿系结石470

第六节 前列腺炎471

第七节 附睾炎、睾丸炎472

第八节 附睾结核473

第九节 性功能减退474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475

第一节 糖尿病475

第二节 尿崩症475

第三节 碘缺乏病476

第四节 甲状腺囊性腺瘤477

第五节 甲状腺机能亢进477

第八章 血液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479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479

第二节 紫癜480

第三节 白血病482

第九章 骨与关节疾病的辨证论治484

第一节 风湿性关节炎484

第二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485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486

第四节 大骨节病486

第十章 其他疾病的辨证论治488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488

第二节 破伤风489

第三节 虫病证治490

专题讲座495

中医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治疗495

中医对支气管炎的认识和治疗501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和治疗50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504

中医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认识和治疗513

生脉散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的研究述评533

风湿性心脏病的辨证论治537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542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549

中医对肝病的认识和治疗561

〔附篇一〕辨证论治常用中药583

第一章 概说583

第一节 中药的采集和贮存583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584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585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588

第二章 解表药591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591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594

第三章 祛风湿药598

第四章 祛湿药602

第一节 渗湿利水药602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603

第三节 清热利湿药606

第四节 化湿燥湿药607

第五章 清热药609

第一节 清热解毒药609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612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614

第四节 清热燥湿药616

第五节 清热明目药617

第六节 清虚热药619

第六章 消导药621

第七章 催吐药623

第八章 泻下药624

第一节 攻下药624

第二节 润下药625

第三节 逐水药626

第九章 祛痰止咳药628

第一节 清化热痰药628

第二节 温化寒痰药631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632

第十章 温里药635

第十一章 理气药638

第十二章 理血药643

第一节 活血药643

第二节 止血药648

第十三章 补益药653

第一节 补气药653

第二节 补阳药656

第三节 补血药659

第四节 补阴药661

第十四章 固涩药665

第一节 止汗药665

第二节 止泻药666

第三节 固精、止带、缩尿药667

第十五章 平肝熄风药669

第十六章 安神药673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673

第二节 养血安神药674

第十七章 开窍药676

第十八章 驱虫药678

第十九章 外用药680

专题讲座682

解表、祛寒、泻下、补益药的药理682

试谈大黄的临床应用689

常见症状用药简介700

十大利水法709

两药常用配伍712

脏腑用药720

系统用药729

西北特药苦豆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735

〔附篇二〕辨证论治常用方剂739

第一章 概说739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739

第二节 方剂的加减变化741

第三节 方剂的分类742

第四节 方剂的剂型743

第二章 解表剂745

第三章 祛风剂747

第四章 祛湿剂749

第五章 清热剂752

第六章 和解剂756

第七章 消导剂758

第八章 催吐剂759

第九章 泻下剂760

第十章 化痰止咳剂762

第十一章 温里剂764

第十二章 理气剂766

第十三章 理血剂768

第十四章 补益剂770

第十五章 固涩剂773

第十六章 息风剂775

第十七章 安神剂776

第十八章 开窍剂777

第十九章 驱虫剂779

第二十章 外用剂780

专题讲座782

桂枝汤证治及其加减应用782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796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799

逍遥散的临床应用802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805

桂凤活络汤的临床应用808

升降定痛汤的临床应用8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