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
  • 王夫子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4384820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02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623页
  • 主题词:葬礼-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 死亡文化概论3

第一章 绪论:文化和死亡文化3

第一节 文化的界定4

一、“文化”一词的由来4

二、“文化”的三类形态6

三、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7

四、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8

第二节 死亡文化的界定12

第三节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早期的人类14

第四节 人类殡葬的起源20

第五节 研究死亡文化的意义和方法24

第二章 原始思维及其特征27

第一节 人类思维的三个环节27

第二节 原始人的自然崇拜31

第三节 原始人的自我崇拜34

一、血崇拜35

二、性崇拜36

三、鬼魂崇拜37

四、祖先崇拜39

第四节 原始人的综合崇拜:原始人与鬼神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40

一、禁忌和巫术41

二、献祭和祈祷44

三、图腾崇拜45

第五节 原始宗教和原始思维47

一、原始宗教及其根源48

二、原始思维及其特征50

三、原始宗教的文化意义53

第三章 从原始殡葬看人类早期的死亡文化56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文化遗址56

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57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58

第二节 仰韶文化的殡葬62

第三节 龙山文化的殡葬65

第四节 原始葬式与灵魂认知的关系68

一、灵魂观念与葬式的关系69

二、氏族血缘关系对原始殡葬的影响70

第五节 原始的死亡文化及其殡葬的特征72

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75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生死观76

第二节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生死观78

第三节 老、庄及其道家学派的生死观83

一、老子道家的生死观83

二、庄子道家的生死观85

第四节 墨子及其墨家学派的生死观89

第五节 佛教的生死观92

第五章 西欧古代哲学的生死观97

第一节 古希腊苏格拉底哲学的生死观98

第二节 古希腊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103

第三节 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观108

一、基督教的由来108

二、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观110

第四节 中、西方古代哲学生死观之比较113

第六章 15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哲学的生死观115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潮116

第二节 极端主义哲学的生死观118

一、个人形态的极端主义生死观119

二、民族形态的极端主义(法西斯主义)生死观123

第三节 20世纪西方世界生死观的危机128

第七章 19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死观的转变135

第一节 创建中华民国的志士们的生死观136

一、“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的“临难毋苟免”136

二、孙、黄革命时代的英烈们137

第二节 “五四”前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彷徨139

第三节 “五四”前后中国“新青年”的奋起141

第四节 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的生死观145

第五节 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人的生死观150

第八章 死亡文化学的哲学反思153

第一节 西方“文化人类学”对死亡文化学的思考153

一、弗雷泽的“人类死亡意识进化的三阶段”论154

二、根纳普的生命“通过仪式”模式论155

三、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158

第二节 中国现代学者对死亡文化研究的现状159

第三节 个体死亡的意义162

第四节 死亡文化的本质167

第九章 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170

第一节 社会精力170

第二节 社会经济172

第三节 社会心理176

一、永恒心理177

二、归宿心理178

三、投射心理179

四、报恩心理181

五、依恋心理183

六、炫耀心理185

七、攀比心理187

八、宣泄心理188

九、权力心理189

第四节 社会价值观念191

一、鬼魂观念192

二、永恒观念193

三、孝道观念195

四、家族观念197

五、等级观念201

第五节 社会需要203

第六节 国家的作用206

第十章 社会文明形态对殡葬的影响210

第一节 社会文明的界定210

第二节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概述211

一、中国古代农业大社会的由来211

二、中国古代农业大社会的“三个大一统”21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214

一、西周时期君、亲合一的宗法制215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式的宗法制216

三、宋以后祠堂式家族组织的宗法制219

第四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偶像崇拜221

第五节 中国古代隆丧厚葬的社会根源228

一、隆丧厚葬的社会需求228

二、隆丧厚葬的社会机制231

第六节 隆丧厚葬之风不能加诸儒家235

第七节 西欧古代农业文明对殡葬的影响240

一、古希腊、古罗马的情形242

二、西欧中世纪的情形242

第八节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对殡葬的影响245

第九节 中、西方古代死亡文化之比较246

下卷 死亡文化专论253

第十一章 丧礼概述253

第一节 “礼”的内涵253

一、礼的界定253

二、礼的人性根据和社会需要256

三、礼和仪、俗的关系259

第二节 丧礼的社会意义260

第三节 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263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267

第一节 初终268

第二节 殓269

第三节 殡271

一、殡的礼仪规定271

二、殡期间的悼念活动274

三、殡的高潮——辞灵仪式276

第四节 出殡279

第五节 下葬及葬后礼仪284

第十三章 居丧守制291

第一节 居丧守制的起源291

第二节 居丧守制的行为规范294

第三节 两汉的居丧守制297

一、西汉的居丧守制297

二、东汉的居丧守制300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居丧守制305

第五节 唐以后居丧守制的法制化306

第六节 夺情起复308

第七节 居丧守制走向反面——形式主义化和虚伪化310

一、形式主义化310

二、虚伪化312

第八节 居丧守制的荒废314

第十四章 中国民间丧礼其他317

第一节 奔丧317

第二节 吊丧319

第三节 丧事中的跪拜礼、鞠躬礼320

第四节 丧事中的脱帽礼323

第五节 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326

一、寒食节326

二、清明节328

三、扫墓329

第六节 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330

一、丧葬迷信——烧纸钱、纸冥器330

二、丧葬禁忌334

第十五章 殡葬服饰338

第一节 殡葬服饰的起源和意义338

第二节 五服341

一、斩衰服341

二、齐衰服344

三、大功服345

四、小功服345

五、缌麻服346

第三节 九族血缘关系图解349

第四节 五服制的文化意义352

第五节 五服制的起源355

第六节 铭旌357

第七节 殡葬服饰的颜色360

第十六章 殡葬语言363

第一节 殡葬语言的意义363

第二节 对于死亡的称谓365

第三节 谥号367

一、谥号的内涵367

二、谥号的起源和沿革371

三、谥号的意义373

四、谥法走向反面375

第四节 避讳378

第十七章 坟墓与风水383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方位观383

一、华夏的地理位置对方位观的影响383

二、周代“堂、室”中的方位观386

三、方位观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391

第二节 坟墓的起源39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坟墓制度396

一、公墓、家族墓地和义冢397

二、国家对坟墓制度的规定401

三、合葬(合墓)404

第四节 坟墓的意义405

第五节 风水409

一、风水术及其起源409

二、风水术之荒谬412

第十八章 中国皇陵418

第一节 陵墓的起源和意义418

第二节 中国皇陵421

一、秦始皇陵421

二、西汉皇陵、东汉皇陵423

三、唐皇陵425

四、北宋皇陵、南宋皇陵427

五、元皇“陵”430

六、明皇陵431

七、清皇陵:东陵和西陵432

第三节 中国皇陵扼要435

第十九章 墓碑、墓志铭和庙寝437

第一节 墓碑、墓志铭437

第二节 西周的宗庙制度442

第三节 秦汉以后的帝王宗庙、陵寝制度447

第四节 尊号和庙号451

一、尊号451

二、庙号454

第五节 秦汉以后官员及庶民的宗庙455

第二十章 祭祀和人殉、人牲460

第一节 祭祀概述460

第二节 祭祀的分类461

一、三类祭祀对象461

二、祭祀方式463

第三节 祭祀权的政治化467

第四节 祭祀的意义470

第五节 祭文474

第六节 人殉和人牲478

一、人殉和人牲概述478

二、国外的人殉和人牲479

三、中国原始社会的人殉和人牲481

四、夏、商的人殉和人牲483

五、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殉和人牲485

六、秦汉以后人殉和人牲的最后废止488

第二十一章 中国历史上的葬式491

第一节 各种葬式491

一、土葬491

二、悬棺葬492

三、塔葬492

四、衣冠冢495

五、二次葬495

六、水葬496

七、天葬497

八、火葬498

第二节 中国火葬的历史498

一、中国火葬的渊源498

二、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500

第三节 中国古代火葬流行的原因以及政府禁止火葬的原因506

第二十二章 中国历史上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对立509

第一节 夏商周三代的殡葬风俗510

一、夏商和西周的情况510

二、春秋战国的情况511

第二节 两汉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对立514

一、西汉的情况514

二、东汉的情况516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趋简的殡葬习俗520

一、魏晋“名士”们厌世主义的生死观520

二、魏晋“名士”们玩世不恭的殡葬观523

三、帝王贵戚之家趋简的殡葬525

四、佛教对殡葬礼仪的渗透527

第四节 唐以后殡葬礼仪的制式化以及民间的殡葬风俗528

一、国家全面制定丧礼——丧礼的制式化528

二、唐代殡葬操作的社会化530

三、民间殡葬活动的娱乐化532

第五节 唐代以后民间的隆丧厚葬534

第六节 殡葬是社会的一面镜子537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中国的殡葬改革53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殡葬变化538

一、传统的杠业、杠房538

二、近世西方文化的传入与殡葬变化539

第二节 新中国的殡葬改革541

一、殡葬改革的倡导阶段541

二、殡葬改革的法制阶段543

三、殡葬改革的成就544

第三节 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546

第四节 目前殡葬领域中的问题548

第五节 关于中国殡葬改革的设想551

第二十四章 国家对殡葬的干预及其意义555

第一节 国家干预殡葬概述555

第二节 中国古代国家对殡葬的价值导向557

第三节 中国古代国家对殡葬礼仪的规范化561

第四节 统治阶级在殡葬上的坏作用563

第五节 国家干预殡葬的意义564

第二十五章 现代中国社会的丧礼程式566

第一节 国家的丧礼566

一、唁电和唁函566

二、下半旗志哀567

三、国葬和公葬568

第二节 中国社会通行的治丧程序571

一、组织治丧班子571

二、丧仪料理572

三、举行追悼会573

四、灵堂布置及人员站列次序574

第三节 丧礼其他576

一、哀乐576

二、挽幛、挽联、花圈和悼词577

三、丧礼服饰579

第二十六章 临终关怀、安乐死和遗嘱581

第一节 临终关怀581

一、临终关怀的起源581

二、临终关怀的现状582

三、临终关怀的展望585

第二节 安乐死586

一、安乐死的内涵586

二、各国安乐死的现状587

三、安乐死的展望589

第三节 遗嘱590

一、交代国家大事的遗诏、遗疏或遗言590

二、事业未成之遗恨592

三、希望影响后人的遗训594

四、法律上处理遗产的遗嘱596

参考文献600

后记6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