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社会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1585586.jpg)
- 谢泽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ISBN:780169217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56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学科: 影响 学科: 社会生活) 计算机网络 社会生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 网络与网络社会1
第二节 科技与人文的大交叉3
一、 网络是一种革命性的传播媒体3
二、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第一科技生产力5
三、 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8
四、 从技术进步到人文关注11
第三节 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6
一、 研究对象16
二、 研究范畴17
三、 研究内容17
四、 研究方法23
第四节 网络社会学的研究方向27
一、 网络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7
二、 网络社会学理论体系正走向完善和成熟29
三、 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向发展30
第二章网络社会的历史进程32
第一节 美国的网络信息战略构想32
一、 建议共分四部分33
二、 建议的五个方面35
三、 基本分析36
第二节 世界各国网络社会发展进程37
一、 法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37
二、 印度-软件大国的崛起40
三、 日本2005年实现“Ubiquitous网络社会”44
四、 信息技术带领巴西进入网络社会45
五、 澳大利亚网络社会现状46
六、 《全球网络社会冲绳宪章》48
第三节 中国网络发展概况49
一、 中国网络发展回顾50
二、 中国网络发展现状53
三、 中国网络发展前景56
四、 发展中国网络的对策57
第三章网络社会现象与本质60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现象60
一、 沟通方式的变化61
二、 网络社会的信任问题63
三、 网络社会的社会关系66
四、 新的统治阶级67
五、 网络社会的形成68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特征70
一、 国家逐步让位于网络虚拟社区71
二、 社会控制的紊乱与重组72
三、 社会互动的内涵扩大74
四、 经济发展高速增长76
第三节 网络社会的本质77
一、 信息与网络78
二、 “信息与网络”物理、的理论的构成79
三、 数字化与现实社会80
四、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分野82
第四章网络社会群体与组织85
第一节 网民的网络虚拟角色85
一、“网络社会群体”-网民85
二、“网民”日常活动类型87
三、大众中的网民88
四、网络社会群体的虚拟角色90
五、虚拟角色的特性91
第二节 网络对网民的心理影响93
一、 值得关注的社会心理问题94
二、 网民的心理活动95
三、 网络社会的心理影响96
第三节 网络社会组织的特质97
一、 网络社会组织的崛起98
二、 网络化组织的特质99
三、 网络式组织的特质103
第一节 社会分层将重新界定109
第五章网络社会分层与阶级109
一、 数字弹对经济基础的冲击波110
二、 新生活方式群体的出现110
三、 传统的政治权力让位于“网络权力”111
第三节 网络社会的阶层112
一、 高层112
二、 中层112
三、 基层113
四、 浮层113
第三节 智力将成为划分阶级的最重要因素113
一、 贫穷之海与智慧之岛114
二、 智力决定人类的阶级地位117
三、 智商成为人类美德的制高点118
第四节 网络信息时代的种族界限122
一、 种族差异的生物学基础123
二、 种族主义:远未消失的幽灵126
三、 种族识别生物武器128
四、 人造种族出现的可能性129
第六章网络社会传播与出版131
第一节 大众传播理论的新生131
一、 传播理论需要变化131
二、 网络传播方式133
三、 网络传播功能133
四、 “媒体不再是信息”134
五、 受众及其信息接受模式135
六、 信源与传播效果问题137
第二节 网络跨文化传播140
一、 网络上跨文化传播的现状141
二、 中国应该出版更多的英语网络出版物145
三、 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148
第三节 网络出版业的兴起150
一、 传统出版业的大敌151
二、 网络出版业的发展方向152
三、 如何迎接出版挑战155
第一节 网络语言157
第七章网络社会语言与文化157
一、 一种新的语言文化158
二、 BBS语言失范现象161
三、 情绪性符号163
四、 GB2312与BIG5165
五、 语言交流社会群体的形成166
第二节 网络文化168
一、 网络社会的文化背景169
二、 网络文化的功能170
三、 网络文化的特征171
四、 网络文化的内容172
五、 网络文化传播演化理论的应用173
六、 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176
第一节 网络社会化179
一、 网络社会化179
第八章网络社会化与虚拟社区179
二、 网络社会化与“大IT时代”181
三、 让事实告诉 我们现在和未来182
四、 促进网络咨询业发展183
五、 新的机遇就在眼前184
第二节 网络社会化带来新趋势186
一、 网络信息革命与可持续发展186
二、 金融危机与网络经济187
三、 国际社会竞争的新内容189
第三节 虚拟社区191
一、 虚拟社区及其社会反映191
二、 虚拟社区与真实社区194
三、 虚拟社区的社会调查196
四、 虚拟社区的生活体验198
第九章网络社会设置与功能199
第一节 网络与情感199
一、 网友200
二、 网恋201
三、 网婚206
四、 网络社会婚恋的易学理解208
第二节 网络与经济210
一、 经济学家对网络社会经济的认同211
二、 电子商务的现实化212
三、 网络社会经济的构成213
四、 网络社会经济的特点217
五、 网络社会经济的作用220
六、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221
七、 研究网络社会经济的意义221
第三节 网络与政治223
一、 网络政治问题的提出224
二、 网络社会政治的新特点225
三、 网络社会对政治的影响228
第四节 网络与教育228
一、 网络教育的挑战229
二、 教育的新使命230
三、 教育的新生产力基础已经形成233
四、 教育思想现代化的实质235
五、 使用信息和创造信息237
第十章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239
第一节 新世纪青年“网络新生代”239
一、 网络改变命运240
二、 造就“网络新生代”与“电脑人”242
三、 为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开辟新途径243
四、 强化网络对当代青年的教育功能244
第二节 网络社会自下而上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变革246
一、 自下而上方式的巨大变革246
二、 信息网络技术对生活观念的变革要求248
三、 生活工具对生活观念的决定性作用251
四、 网络建设是生活观念变革的物质基础252
五、 生活观念变革要求制度创新253
第三节 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254
一、 与笛卡尔思维的对立254
二、 “打破现状思维”的基本原则256
三、 “牵引式思维”代替“推进式思维”257
第四节 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58
一、 网络信息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258
二、 网络文明建设的作用259
三、 网络文明与精神文明261
第十一章网络社会变迁264
第一节 数字化、工业化和现代化264
一、 工业化、信息网络化、知识化264
二、 数字化与现代化264
三、 工业化与数字化268
四、 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与数字化271
第二节 网络对传统产业的强烈冲击273
一、“网络新经济”的预演274
二、寻找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坐标275
三、网络信息时代传统产业的改造277
四、企业进入网络产业的实证研究279
五、网络全球化基本原则280
六、加速社会产业结构变革281
第三节 城市形态变迁282
一、 个人应用城市智能地图283
二、 住宅网络社区化284
三、 城市是人和信息的聚散地285
四、 政府向电子政务转型286
第四节 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287
一、 工业时代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288
二、 网络信息时代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290
三、 物质资料占有形式变化的总趋势292
第十二章 网络社会国家与民主296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超国家主义”296
一、“超国家主义”的产生297
二、“超国家主义”的三种表现形式298
三、“超国家主义”的理论基础301
第二节 网络民主问题304
一、“网络民主”305
二、网络对政治民主的积极推动307
三、网络对政治民主的反作用311
第三节 国际社会面临的新挑战315
一、 新恐怖主义315
二、 国家疆界安全的新概念317
三、 新的战争形式318
四、 文明的冲突321
第十三章 网络社会信息的管理与调控324
第一节 网络信息管理的国家政策324
一、 国家信息政策的需求325
二、 国家信息政策的目标327
三、 国家信息政策的内容328
第二节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330
一、 网络学术资源的特点和评价的意义331
二、 印刷型文献的评价方法和准则334
三、 网络学术资源的评价工作334
四、 网络学术信息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336
第三节 网络信息安全的政策调控340
一、 网络对人类信息环境的挑战340
二、 世界各国网络信息安全政策的现状343
三、 现有网络信息安全政策的不足344
第十四章 网络社会新问题与法制建设346
第一节 “噪音”与“数字鸿沟”346
一、 网络化中的技术强制问题347
二、 网络信息的经济侵略问题347
三、 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渗透问题348
四、 网络信息的文化殖民问题349
五、 网络化中的信息边界与“数字鸿沟”问题350
第二节 网络色情与“网络综合症”351
一、 网络色情352
二、 防范“网络陷阱”353
三、 “网络综合症”及其他网络疾病354
第三节 网络犯罪与网络警察357
一、 网络犯罪的基本类型358
二、 网络犯罪的主要特征360
三、 虚拟世界的网络警察363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365
一、 网络空间知识产权特点366
二、 网络信息环境的工业产权保护368
三、 网络信息环境的著作权保护371
第五节 网络社区的法制建设373
一、 网络虚拟社区的法律性质、地位及作用374
二、 “网民”涉法行为的类型和特点375
三、 网络虚拟社区的法制管理378
第十五章 网络社会新秩序382
第一节 信息时代社会秩序382
一、 社会秩序的时代演进383
二、 信息时代的模拟秩序385
三、 符号消费成为网络社会生活的时尚388
四、 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390
一、 新的沟通媒体392
第二节 网络是社会的公共领域392
二、 互动媒体与大众媒体395
三、 沟通媒体和社会建构395
四、 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398
五、 新的沟通实践观399
第三节 网络伦理与道德401
一、 网络与伦理道德401
二、 网络对道德的负面影响403
三、 网络伦理及其作用405
第四节 建设网络社会新秩序407
结束语 网络社会形成的标志409
附录 近年来中国网络动态发展状况418
参考文献423
一、 书目423
二、 网站431
后记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