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党制度创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党制度创新](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0158163.jpg)
- 金勇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331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政党-政治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党制度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康绍邦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结构转型——“另一只看不见的手”2
一 社会与社会结构2
二 社会结构转型8
三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14
第二节 政党制度创新——“另一只看得见的手”16
一 政党与政党制度17
二 政党制度创新21
三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25
第三节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与“另一只看得见的手”27
一 社会结构转型必然要求政党制度创新28
二 政党制度创新引导社会结构转型29
三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相关性的总趋势31
四 多党合作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33
第二章 前沿概述37
第一节 关于社会结构转型研究37
一 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38
二 社会结构转型的不同表述40
第二节 关于政党制度创新研究44
一 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政党制度创新的卓越贡献45
二 学术界对政党制度创新的探索成果48
三 政党制度创新的新的理论概括50
四 政党制度创新的集成标志53
第三节 关于政党制度创新与社会结构转型研究56
一 政党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相关性57
二 政党制度创新与群体利益表达的相关性59
三 政党活动与欧洲一体化的相关性61
四 新加坡政党制度与政局稳定的相关性62
第三章 理论假设67
第一节 具备两个对应的概念范畴68
一 二者从属于不同学科的概念范畴68
二 二者侧重于不同属性的制度安排研究71
三 二者表现为“中介”与客体的关系75
第二节 来自两个相向运行的方向78
一 社会结构转型呈现从下向上的运行79
二 政党制度创新呈现从上向下的运行81
三 政党制度创新在相向运行中得到升华82
第三节 政党制度创新有别于“政府干预”84
一 二者具有各不相同的权力主体85
二 二者具有各自的相对客体88
三 社会结构转型与“市场调节”的关系91
四 政党制度创新与“政府干预”的关系93
第四节 政党制度创新有利于限制“看不见的脚”97
一 “权力寻租”犹如一双“看不见的脚”97
二 政党制度创新可以抑制“看不见的脚”的延伸99
三 政党制度创新可以构成有效的“防火墙”102
第五节 政党制度创新有利于弥补“政府失灵”103
一 “市场失灵”使“政府干预”成为必要104
二 “政府失灵”成为政党制度创新的空间106
三 政党制度创新能够弥补“政府失灵”109
第四章 哲理思考112
第一节 第一次理性飞跃:从社会结构转型到政党制度创新113
一 “一只正待明朗的看得见的手”113
二 “一只有形的巨大的社会政治资源的手”118
三 “一只显现的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手”120
第二节 第二次理性飞跃:从政党制度创新到和谐社会构建121
一 (具体概念)抽象理念:返回的起点124
二 具体理念(抽象实践):返回的“中介”126
三 和谐社会构建(具体实践):返回的终点131
第三节 “二次理性飞跃”的深刻启示133
一 政党制度创新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结构转型133
二 政党制度创新的社会归宿是和谐社会构建135
三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137
第五章 实证分析140
第一节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历史演进141
一 第一阶段(1840—1911年)142
二 第二阶段(1911—1949年)143
三 第三阶段(1949—1978年)145
四 第四阶段(1978—2005年)146
第二节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相关性149
一 社会动乱不安,政党林立纷争150
二 社会基本稳定,政党和谐共处154
三 相关性中四种组合的总趋势158
第三节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数量表述159
一 从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进化159
二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数量表述161
三 相互适应而互为良性发展的总趋势163
第六章 独特功能172
第一节 达成共识的认同整合功能173
一 政治主张与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一致性174
二 政党之间达成共识176
三 社会公众广泛认可178
第二节 共同向往的目标整合功能179
一 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趋向一致180
二 群体之间具体利益差别得到调整182
三 群体内部具体矛盾得到化解184
第三节 共事机构的组织整合功能186
一 多党合作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187
二 多党合作制度与人民政协190
三 多党合作制度与中共统战部191
第四节 共享资源的优势整合功能193
一 共同享受社会政治资源194
二 政党社会政治资源优势互补196
三 寻找政治资源的新的生长点198
第五节 互守规则的约定整合功能200
一 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约定201
二 友党互助的关系约定202
三 政党遵守宪法的规定204
第六节 协商运行的机制整合功能206
一 主要协商的运行主体结构207
二 主要协商的内容与形式209
三 主要协商的作用与效应212
第七章 法理探析215
第一节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创新法理探析的必要性216
一 宪政政治需要政党制度创新216
二 依法治国需要政党制度创新218
三 政党制度创新需要法理论证220
四 政党制度创新需要明确人民政协的法律地位223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创新面临的法理问题224
一 以宪法序言来安排政党制度效力不够充分225
二 现行宪法对多党合作的规定有待修改和补充227
三 现行宪法对政党制度创新的法律程序缺乏明确规定229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创新的合法性231
一 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中确立233
二 在宪法中已有明确规定234
三 具有“内心”认可因素236
第四节 进一步从法理上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创新240
一 要在合法性上体现科学化241
二 要在宪法和法律条文中体现规范化244
三 要在具体实践中体现程序化247
第八章 应用对策252
第一节 弘扬“和而不同”的理念253
一 光大“和而不同”的传统和谐文化精华256
二 抛弃“苟合取容”的传统和谐文化糟粕258
三 在政党制度创新中扬弃传统和谐文化价值观260
第二节 借鉴政党监督的制度安排263
一 借鉴国外政党监督制度安排的有益成果264
二 政党监督的主旋律是“多党合作”267
三 开发政党监督资源269
第三节 改革健全和完善现行政党制度安排272
一 前提条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72
二 核心内容是权利与义务统一275
三 目标取向是政党民主政治276
第四节 突出政党制度运行的程序278
一 政党制度运行有序279
二 有效的监督程序设计282
三 设定纠偏机制283
第五节 强调贯彻政党制度的时效性285
一 一定时间范围内必须生效286
二 不能制定多而贯彻少287
三 创新要有时效性,贯彻也要有时效性289
第六节 兑现奖惩落实政党制度的规定290
一 落实政党制度的规定“刚性化”291
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293
三 依法诉讼和依法裁决295
附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298
附录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89年12月30日)311
附录三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就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答新华社记者问(2005年3月21日)319
后记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