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民素质学论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国民素质学论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1580232.jpg)
- 单培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780170108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国民素质学论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国民素质学研究的对象5
一、国民素质概念5
二、国民素质的主要特性7
三、国民素质学研究的对象11
第二节 中国国民素质学研究的任务13
一、理论研究的任务13
二、社会实践的任务14
第三节 中国国民素质学研究的方法16
一、辩证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的方法16
二、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方法17
第四节 建立中国国民素质学的意义18
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结合的方法18
一、建立国民素质学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19
二、建立国民素质学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21
三、建立国民素质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22
四、建立国民素质学的可行性23
第一编 中国国民素质基本内容构成25
第一章 国民素质结构28
第一节 研究国民素质结构的理论依据和原则28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思想是研究国民素质结构的理论依据之一28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思想是研究国民素质结构的理论依据之二30
三、划分国民素质结构应把握的基本原则33
第二节 国民素质结构及基本特征35
一、国民素质要素与素质元35
二、国民素质结构层次36
三、国民素质结构的基本特征39
第二章 身体素质41
第一节 身体及身体健康概述41
一、人生年龄阶段的基本划分41
二、身体健康状况41
第二节 身体素质的要素及素质元42
一、身体素质主要基础指标43
二、体力、精力和生存能力62
第三章 心理素质65
第一节 心理及心理健康概述65
一、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66
二、心理健康67
第二节 心理素质的要素及素质元69
一、心理素质的概念69
二、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70
三、心理素质的要素及素质元72
第四章 社会文化素质77
第一节 社会文化素质的基本理论概述77
一、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理论78
二、思想素质的基本理论78
三、道德素质的基本理论80
四、能力素质的基本理论82
第二节 社会文化素质的要素及素质元82
一、科学文化素质要素的素质元83
二、思想素质要素的素质元85
三、道德素质要素的素质元89
四、能力素质要素的素质元93
第二编 中国国民素质的生成、演变及表现形态102
一、原始人群时期是前国民素质的奠基阶段104
第五章 前国民素质的产生104
第一节 前国民素质产生的基本历史过程104
二、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前国民素质的孕育阶段105
三、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前国民素质的雏形阶段105
第二节 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提升原始人身体素质的基础106
一、原始人对火的使用是身体素质提升的开端106
二、原始人对健身的认识始发于原始歌舞(蹈)活动107
三、原始人优生萌芽产生于氏族公社时期108
第三节 原始人心理素质产生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109
一、原始人心理活动的过程110
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成了原始人心理素质的产生110
第四节 原始人社会文化素质是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111
一、原始文字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科学文化素质的产生111
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原始人的思想、道德和能力素质开始产生114
一、国家的形成与巩固为国民素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19
第六章 国民素质的初步形成119
第一节 国民素质初步形成的基本社会条件119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进步促进了国民素质的初步形成120
第二节 国民的炼身和养心理论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形成121
一、早期的学校教育为炼身和养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21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为炼身到养心理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122
第三节 诸子百家争鸣促进了国民心理素质的初步形成124
一、儒家的“仁”的思想包含了国民心理素质的内容125
二、墨家的“兼爱”思想含有国民心理素质中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内容126
三、道家的“无为”、“无欲”、“无争”意识包含着加强国民心理素质修养的成份和内容126
四、法家的“个人意愿与国家意志关系”的思想含有国民心理素质中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内容127
第四节 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初步形成于诸子百家争鸣之中128
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标志着国民文化素质的初步形成128
二、战国时期人们的思维能力水平标志着国民科技素质的初步形成130
三、以儒家为主体的基本思想和墨、道、法三家的主要思想对国民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形成的作用和影响132
第七章 国民素质发展的历史演变形态140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国民素质表现形态140
一、西汉时期的国民身体素质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首次高峰141
二、秦汉时期的国民传统心理不稳定的主体意识向依附性心态转化,国民心理素质呈下降趋势143
三、秦汉时期的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呈上升趋势14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民素质表现形态144
一、人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民族大融合,改善了人的遗传基因145
二、人的心理自我意识增强,要求个性解放呼声高涨146
三、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继续提升,民族精神开始显现146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国民素质表现形态148
一、唐代国民身体素质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达到了第二次高峰149
二、唐代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心理素质体现了隋唐时期国民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149
三、唐代国民社会文化素质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150
第四节 两宋时期的国民素质表现形态156
一、国民身体素质在封建社会史上第二次呈下降趋势158
二、国民心理素质是在“灭人欲”和“提倡人的主体意识与个性解放”理论的双向斗争中而形成的158
三、国民社会文化素质中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较快,而其他素质的发展呈“双向”态势159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的国民素质表现形态160
一、明代1400年~1500年,清代1650年后国民身体素质处于恢复提高时期,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发展161
二、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在政治上的专制,使得人们的心理素质呈下降趋势,并且极为严重162
三、元明清三代统治者腐朽僵化,不求改革,使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处在最低状态163
第六节 20世纪的国民素质表现形态164
一、20世纪上半叶的国民素质表现形态165
二、20世纪下半叶的国民素质表现形态168
第三编 中国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国民素质提升法则175
一、生产方式对国民身体素质发展的决定作用179
第八章 经济和社会的主要因素对国民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影响179
第一节 生产方式对国民素质发展的决定作用179
二、生产方式对国民心理素质发展的决定作用180
三、生产方式对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决定作用183
第二节 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对国民素质发展的直接影响185
一、社会的思想和道德与国民社会文化素质的关系185
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道德,直接作用于国民社会文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187
第三节 教育对国民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189
一、学校教育对国民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189
二、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对国民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191
三、教育社会化对国民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192
四、教育国际化对国民素质发展的前瞻作用193
第四节 素质文化对国民素质发展的重要影响194
一、国民素质文化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194
二、国民素质文化对国民素质发展的重要影响196
第五节 就业与失业对国民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影响200
一、当代科技迅速发展要求就业者素质不断提升200
二、失业对劳动者自身素质的直接影响201
第九章 国民素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206
第一节 国民素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6
一、国民素质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206
二、国民素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208
三、国民素质对国际市场竞争的作用208
四、国民素质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209
第二节 国民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程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取决于自身素质210
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211
二、国民素质对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作用212
三、国民素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213
第三节 国民素质对教育发展的作用216
一、国民对教育在提升自身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217
二、国民自身素质的提升需要教育内容的不断调整与扩展218
第四节 国民素质决定着国民的生育观219
一、生育观的特点和内容219
二、国民生育观转变的主要社会因素221
三、国民素质对计划生育的作用223
第五节 国民素质在改善社会风气中的作用225
一、社会风气概述225
二、国民素质与社会风气的关系226
三、国民素质对社会风气的作用227
第十章 家庭对新一代国民素质基础形成的影响和作用230
第一节 家庭功能对新一代国民素质形成的基础影响230
二、生育功能231
一、生产和消费功能231
三、抚育赡养功能232
四、教育功能233
五、休息和娱乐功能235
第二节 遗传性疾病和优生对新一代国民先天素质的决定性影响和作用236
一、遗传性疾病对新一代国民先天素质形成的决定性影响236
二、优生对提升新一代国民先天素质的作用240
第三节 家庭教育对新一代国民素质形成的基础作用242
一、家庭教育对新一代国民素质的形成起着奠定基础作用242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新一代国民素质基础形成的积极作用243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对新一代国民素质基础形成的消极影响245
第四节 家庭文化对新一代国民素质基础形成的作用和影响247
一、较差的品行修养247
四、不和的家庭关系248
二、消极的政治态度248
三、享乐的生活方式248
五、庸俗的文化氛围249
第十一章 中国国民素质提升法则250
第一节 国民素质历史演进与发展法则250
一、中国的自然条件和始源经济文化特征决定了国民素质基本特质的生成250
二、国民素质历史演进与发展法则的特征254
第二节 国民素质的运行法则258
一、国民素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法则258
二、教育发展与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相适应法则263
第三节 国民个体整体素质提升法则268
一、国民个体整体素质的提升受遗传性疾病因素的影响269
四、国民个体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全面协调的要求270
三、国民个体整体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270
二、国民个体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双重特征270
第四编 提升中国国民素质的主要方式与途径272
第十二章 提升新一代国民素质的基础方式与途径276
第一节 优生是提升新一代国民先天素质的起点276
一、优生对提升新一代国民素质的意义276
二、影响新一代国民优生因素的分析278
三、采取优生措施281
第二节 胎教是提升新一代国民先天素质的重要方法284
一、国内外对胎教的认识和应用284
二、胎教开始的最佳时间285
三、胎教的方法和内容286
第三节 优教是提升新一代国民后天素质的起点287
一、幼儿期的素质教育288
二、儿童素质的教育和培养291
第十三章 提升国民素质的个体方式与途径293
第一节 国民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提升自身整体素质的前提293
一、国民各年龄段的常见病和锻炼身体的内容294
二、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298
三、预防心身疾病,保持心理健康301
第二节 国民掌握成才要素和模式是提升自身素质和发展自己的重要措施305
一、影响国民个体素质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观念问题305
二、国民成长阶段和自我成才之道及模式306
第三节 国民树立素质学习观念是提升自身素质的根本保证314
一、国民素质学习概念的提出是社会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两者宗旨都是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314
二、国民素质学习概念的提出是终身学习思想的新发展,反映了21世纪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317
第十四章 提升国民素质的社会方式与途径322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322
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在提升国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323
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国民素质324
三、国民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提升325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必要条件33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定内涵330
二、坚持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提升国民素质特质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331
三、国民素质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提高而提升333
第三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340
一、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中的重要地位341
二、《教育法》是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法律保障343
三、始终坚持教育发展超前的观念345
四、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全社会开展国民的素质教育346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348
编后语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