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生奥秘新探索 人生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生奥秘新探索 人生学概论
  • 王崇焕,张凤坡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03440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37页
  • 主题词:共产主义世界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生奥秘新探索 人生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建立马克思主义人生学是哲学和实践发展的需要2

一、建立马克思主义人生学是哲学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

二、建立马克思主义人生学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生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4

一、人生学是关于人生观的理论学说4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学是关于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理论学说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人生学与邻近学科有着原则的区别9

一、马克思主义人生学不同于哲学9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学不同于伦理学1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人生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想14

一、“上编——人生学总论”的理论框架15

二、“下编——人生学分论”的理论框架15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人生学的意义和方法17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人生学的重要意义17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人生学的基本方法21

一、人有“个人”和“人群”两种含义23

第一节 人是人生的主体23

第一章 人生主体23

上编 人生学总论23

二、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社会性系统26

三、对人的正确认识是人生学的理论前提28

第二节 中外思想史上人的本质观30

一、中国思想史上人的本质观30

二、西方思想史上人的本质观31

一、人的属性、本质属性和本质3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33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

第四节 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的方法38

一、科学抽象的方法38

二、历史分析的方法39

三、阶级分析的方法40

第五节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41

一、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吗?41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45

第一节 人生实质的含义及其历史探索49

一、人生实质的含义49

第二章 人生实质49

二、历史上关于人生实质的探索5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人生实质的科学揭示55

一、人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55

二、人生是物质创造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的辩证统一57

三、人生是个体生命活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辩证统一58

四、人生是主体活动和客体活动的辩证统一60

一、从实际出发,明确人生的客观性62

第三节 正确把握人生实质62

二、正视人生矛盾,把握人生的规律性63

三、着眼于未来,坚持人生的进取性64

第三章 人生需要66

第一节 人生需要的含义和特点66

一、人生需要的含义66

二、人生需要与人的本质、人的活动的关系67

三、人生需要的特点68

第二节 人生需要的内容和层次73

一、人生需要的内容73

二、人生需要的层次76

第三节 实现人生需要的正确途径80

一、发展满足需要的社会条件80

二、建立需要与劳动的合理关系81

三、促进需要与手段的相互转化83

第四章 人生目的85

第一节 人生目的的根本问题是为谁服务85

一、目的和人生目的85

二、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生目的87

三、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89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是为人民服务91

一、无产阶级人生目的的理论依据92

二、无产阶级人生目的的基本内容94

三、无产阶级阶级目的和个人目的的统一96

第三节 对几种错误人生目的的剖析98

一、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98

二、拜金主义的人生目的100

三、权力至上的人生目的101

四、实用主义的人生目的102

五、虚无主义的人生目的103

一、培养热爱人民、尊重人民的深厚感情104

第四节 正确人生目的的培养和实践104

二、掌握为人民服务的真实本领106

三、投身到人民事业的具体实践中去107

第五章 人生理想109

第一节 理想的内容及其分类109

一、社会政治理想110

二、道德理想111

三、职业理想113

四、生活理想114

第二节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115

一、人生理想的特点115

二、人生理想的作用117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最高理想118

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理想118

二、最高理想实现的过程是分阶段的120

三、我国人民现阶段的理想122

第四节 为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而奋斗123

一、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政治理想的大目标124

二、理想要立足于现实125

三、理想变成现实要靠行动126

第六章 人生价值128

第一节 价值与人生价值128

一、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128

二、人生价值是个人行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一种关系130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132

一、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33

二、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和方法135

一、社会分工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吗?139

第三节 对几种关于人生价值错误观点的剖析139

二、舍己救人没有价值吗?140

三、“自我保存”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口号吗?141

第四节 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143

一、崇高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143

二、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过硬的本领144

三、强烈的进取精神对实现人生价值至关重要145

四、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146

第一节 人生态度的含义和分类149

一、人生态度的含义149

第七章 人生态度149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人生态度150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人生态度154

一、无产阶级人生态度的形成154

二、无产阶级人生态度的内容157

第三节 努力端正人生态度160

一、科学观察社会是端正人生态度的前提160

二、学习和借鉴是端正人生态度的重要手段163

三、在反复实践中端正人生态度164

一、人生道德的含义和内容167

第八章 人生道德167

第一节 人生道德的含义、类型和作用167

二、人生道德的类型和层次169

三、人生道德的功能和作用170

第二节 社会主义人生道德172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172

二、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175

三、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177

第三节 共产主义人生道德181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主要特征182

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183

第四节 培养高尚的人生道德185

一、坚持知行统一的观点186

二、学习和效法道德榜样186

三、重视“慎独”修养的作用187

第九章 人生关系189

第一节 人总是生活在种种关系之中189

一、人生关系的含义189

二、人生关系的客观性190

一、人从自然界发展而来,但仍需依存于自然界191

第二节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191

二、人能利用自然规律,不断改造自然界192

三、人和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93

第三节 人和社会的关系195

一、人和社会总体的关系195

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198

第四节 正确处理人生的关系200

一、努力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200

二、积极发挥个人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202

三、建立平等、团结、友爱和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205

第十章 人生道路211

第一节 人生道路是人生观的综合体现211

一、人生道路的含义211

二、人生观指导人生道路212

第二节 正确人生道路的特点和实现条件214

一、正确人生道路的特点214

二、正确人生道路的实现条件219

第三节 勇于开拓正确的人生道路222

一、人生在育才期的开拓223

二、人生在成才期的开拓226

三、人生在贡献期的开拓229

四、人生在余热期的开拓231

下编 人生学分论233

第一章 善和恶233

第一节 善恶观及其历史回顾233

一、善恶观的含义和特点233

二、善恶观的历史回顾236

一、评价善恶的客观标准239

第二节 评价善恶的标准和依据239

二、善恶评价中的动机和效果242

第三节 善和恶的相互关系244

一、善和恶有着明确的界限244

二、善和恶的相互联系和依存245

三、善和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246

第四节 树立正确善恶观的途径247

一、不断增强鉴别善恶的能力247

二、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249

三、严于解剖自己250

第二章 美和丑252

第一节 美与丑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52

一、美与丑的含义252

二、美与丑的关系253

三、正确认识内在美丑和外在美丑的关系255

第二节 无产阶级人生美的内容和特点258

一、无产阶级人生美的内容258

二、无产阶级人生美的特点260

一、树立崇高理想,注重文化道德修养263

第三节 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美263

二、热爱劳动和生活,培养健康朴素的美265

三、学点美学知识,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266

第三章 爱和憎269

第一节 爱憎观及其历史回顾269

一、爱憎观的含义和特点269

二、爱憎观的历史回顾271

一、无产阶级爱憎观的形成和发展275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爱憎观275

二、爱和憎的客观标准277

三、爱和憎的辩证关系279

四、友谊和爱情280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爱憎规284

一、热爱生活,热爱人生284

二、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286

三、坚持真理,主持正义288

第一节 荣辱观及其历史演变291

一、荣辱观的含义和特点291

第四章 荣和辱291

二、荣辱观的历史演变294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荣辱观297

一、无产阶级荣辱观的形成297

二、无产阶级荣辱观的内容和特点298

第三节 对几种错误荣辱观的剖析301

一、虚无主义的荣辱观301

二、贪图虚荣的荣辱观302

三、嫉贤妒能的荣辱观304

四、以耻为荣的荣辱观305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306

一、坚持以革命事业为重306

二、实事求是,不图虚荣308

三、虚怀若谷,与人为善308

第五章 公和私310

第一节 公私观及其历史发展310

一、公私观的含义和特点310

二、公私观的历史发展312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公私观314

一、无产阶级公私观的形成和发展315

二、公与私的辩证关系317

第三节 对几种错误公私观的剖析320

一、个人第一的公私观320

二、小团体主义的公私观321

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公私观321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公私观322

一、坚持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原则322

二、提倡大公无私的时代精神325

一、义、利范畴与义利观328

第一节 义与利的基本内容328

第六章 义和利328

二、义与利的客观标准330

三、义与利的辩证关系332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334

一、“重义轻利”论334

二、“重利轻义”论335

三、“义利并重”论336

第三节 义利观念的更新339

一、变“轻商贱利”观念为“褒商创利”观念339

二、变“利益均摊”观念为“按劳取酬”观念340

三、变“唯利是图”观念为“崇义顾利”观念341

第四节 义利行为的践履343

一、正确对待义与利的意义343

二、树立无产阶级义利观345

三、摆正各种义利关系346

第七章 得和失349

第一节 得失观的含义和特点349

一、得失观的含义349

二、得失观的特点351

一、无产阶级得失观的形成和发展354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得失观354

二、人民利益是衡量得失的客观标准357

三、得与失的辩证关系360

第三节 正确得失观的树立364

一、确立对待得失的正确追求364

二、掌握衡量得失的正确标准365

三、运用比较得失的正确方法365

四、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正确处理得失关系366

一、顺境和逆境的含义367

第八章 顺和逆367

第一节 顺境、逆境及其产生的原因367

二、顺境和逆境产生的原因369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顺逆观372

一、无产阶级顺逆观的形成372

二、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376

第三节 用正确顺逆观支配自己的行动380

一、时刻勿忘珍惜顺境380

二、想方设法战胜逆境381

三、争做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384

第九章 苦和乐386

第一节 苦乐观及其历史回顾386

一、苦乐观的含义和特点386

二、苦乐观的历史回顾388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苦乐观392

一、苦与乐的客观标准393

二、苦与乐的辩证关系394

三、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的辩证统一395

四、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辩证统一396

五、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辩证统一398

一、面对困苦,要勇于拼搏399

第三节 艰苦奋斗,为人类谋幸福399

二、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400

三、以为人类谋幸福作为最大的快乐402

第十章 生和死404

第一节 生死观及其历史回顾404

一、生死观的含义和特点404

二、生死观的历史回顾406

一、无产阶级衡量生与死意义的标准409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生死观409

二、生与死的辩证关系411

第三节 对当前几种错误生死观的剖析414

一、玩世不恭、醉生梦死的生死观414

二、苟且偷生、贪生怕死的生死观415

三、逃避现实、轻生妄死的生死观416

第四节 明确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417

一、明确生命的意义,生为人民多做贡献417

二、实现生命的价值,死为大众勇于献身4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