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证据运用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刑事证据运用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1567101.jpg)
- 杜世相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80086916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3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事证据运用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关于司法理性与理性司法的话题(代前言)1
绪论1
一、刑事证据研究概况1
二、刑事证据研究的层次性2
三、刑事证据运用研究的必要性3
四、刑事证据运用研究的指导思想5
五、刑事证据运用研究方法6
第一编 刑事证据9
第一章 刑事证据的概念9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定义9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主观性12
第三节 刑事证据的真实性15
一、刑事证据真实性的基本含义16
二、刑事证据真实性的基本内容18
三、刑事证据真实性的判断20
第二章 刑事证据的定案作用23
第一节 刑事证据是定案根据23
一、刑事案件真实与刑事证据23
二、刑事诉讼与刑事证据25
三、刑事定案与刑事证据26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定案作用26
一、刑事证据对定案的直接作用26
二、刑事证据对定案的间接作用27
第三节 以证据为定案根据的实践意义29
一、承认证据意义上的案件事实与客观意义上的案件真实的差异29
二、根据案件现有的证据作出处理决定29
四、正确对待证据变化对定案的影响30
五、承认客观事实再现为证据事实的主观因素30
三、正确认识撤案、不诉、宣告无罪的积极意义30
第三章 刑事证据的证明能力32
第一节 刑事证据证明能力概述32
一、刑事证明方式与证据的证明能力32
二、刑事证明对象与证据的证明能力33
三、刑事证明力度与证据的证明能力33
四、刑事证据范围与证据的证明能力33
五、刑事证据质量与证据的证明能力33
六、刑事证据固定与证据的证明能力34
七、刑事证据运用与证据的证明能力35
八、刑事证据种类与证据的证明能力35
第二节 刑事证据证明能力的要素36
一、刑事证据的形式合法36
第三节 言词性证据的证明能力39
二、刑事证据的实质真实39
一、言词性证据的变化性与确定性40
二、形成言词性证据变化性的几种因素41
三、言词性证据的信息含量42
四、言词性证据证明能力的固定48
第四节 物质性证据的证明能力50
一、物质性证据证明能力的特点50
二、物质性证明证明能力的固定51
第四章 刑事证据的基本规则54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一般规则54
一、证据基本规则54
二、证据的证明能力规则55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分类规则56
一、意见证据56
二、品格证据57
三、违法收集的证据59
四、传闻证据60
五、被告人的口供61
六、鉴定结论62
七、证人证言62
八、间接证据62
九、视听资料63
十、再生证据64
第二编 刑事证明66
第五章 刑事证明的标准66
第一节 刑事证明标准概述66
一、刑事证明标准是总体标准与实现标准的统一66
二、刑事证明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67
三、刑事证明标准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69
四、刑事证明标准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69
五、刑事证明标准是确定性与概括性的统一70
六、刑事证明标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71
第二节 证据确实的认定71
一、证据的主观性得到合理约束,具有客观性71
二、证据的虚假性得到有效排除,具有真实性73
三、证据的疑点得到合理排除,具有可信性74
四、证据的动态性得到合理控制,具有稳定性。74
五、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得到明确,具有关联性75
六、证据的程序性得到遵循,具有公正性76
七、证据的违法性得到有效救济,具有合法性77
第三节 证据充分的认定78
一、证据确定与充分的关系78
二、认定证据充分的标准78
三、证据充分与证据数量的关系79
第四节 证据不足的认定81
一、证据不足的基本内涵81
四、证据充分与证据齐全的关系81
二、证据不足存在的合理性分析83
三、各个诉讼环节的证据不足84
四、证据不足的表现形式87
五、典型案例分析90
第五节 证据体系的认定94
一、证据体系要具有有序性94
二、证据体系要具有协调性95
三、证据体系具有同一性95
四、证据体系具有充分性95
五、证据体系具有主观性96
第六节 主观因素的合理控制96
一、刑事证明标准中的主观因素96
二、形成刑事证明标准主观因素的原因98
三、刑事证明标准中主观因素的合理控制99
第七节 刑事证明标准实例分析101
一、顾某故意杀人、抢劫案101
二、谭某故意杀人案106
三、刑某受贿案的证据运用108
第六章 刑事证明的程度110
第一节 刑事证明的准确性110
一、刑事证明准确性的必要性110
二、刑事证明准确性的基本内容111
三、刑事证明准确性的合理适用111
第二节 刑事证明的概括性112
一、刑事证明概括性的概念112
二、刑事证明概括性的合理性分析113
三、刑事证明中的概括认定116
第三节 刑事证明程度实例分析121
一、公某因嫌贪污案121
二、黄某受贿案126
第一节 刑事证明的动态性129
一、刑事证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129
第七章 刑事证明的过程129
二、形成刑事证明动态发展的因素131
三、对刑事证明动态性的把握与控制133
第二节 刑事证明的渐进性134
一、刑事证明过程是证明主体逐渐参与诉讼的过程135
二、刑事证明是刑事诉讼机制逐步产生作用的过程135
三、刑事证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35
四、刑事证明标准实现的阶段性136
第三节 刑事证明的层次性137
一、案件事实情节证明与案件证据的证明137
二、证明案件事实情节与证明案件证据的关系138
三、刑事证明层次的实例分析138
一、证据证明140
二、经验证明140
第八章 刑事证明的方法140
第一节 直接证明法140
三、常理证明141
四、实验证明142
第二节 相互印证的证明方法142
一、相互印证证明案件证据143
二、相互印证证明案件事实143
三、相互印证发现疑点145
第三节 分析判断法145
一、分析判断法概述145
二、分析判断法的适用分析146
第四节 综合分析法149
一、综合分析法概述149
二、综合分析法的运用分析150
第五节 刑事证明方法实例分析155
一、伍某故意杀人案的证明方法分析155
二、黄某故意杀人、强奸案的证明方法分析162
第九章 刑事证明的基本规则167
第一节 刑事证明的一般规则167
一、概念167
二、主体167
三、责任167
四、效力167
五、标准167
一、举证规则168
第二节 刑事证明的分类规则168
十二、特点168
十一、推定168
十、目的168
九、主观168
八、程序168
七、程序168
六、对象168
二、质证规则170
三、采信证据规则173
四、移送证据规则175
五、其他175
第三编 刑事证据运用176
第十章 刑事证据运用概述176
第一节 刑事证据运用的基本原则176
一、立足我国司法实际状况的原则176
二、兼顾刑事诉讼效率与公正价值的原则178
四、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180
三、有利控、辩、审职能充分行使的原则180
一、刑事证据运用的重心在法庭上,而不是在庭审前、庭审后,也不是在庭审外181
第二节 刑事证据运用的指导思想181
二、刑事证据运用范围应由直接证明或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向收集运用大量外围性证据转移182
三、刑事证据运用应由以主观性证据为中心向以客观性证据为中心转移183
四、刑事证据运用要由传统经验型向理性思维型转变184
五、刑事证据运用手段要由传统手段向科技手段转变184
六、刑事证据运用应由宏观型向微观型转变185
七、刑事证据运用主体应由分散型向统一型转变186
八、刑事证据运用应由阶段型向立体型转变186
九、刑事证据运用要彻底改变以被告人口供为中心的观念187
十、刑事证据的运用应集中在一审庭审中,减少刑事证据在二审、再审中的运用187
第一节 侦查中证据运用的特点188
一、侦查中证据运用具有直接性188
第十一章 侦查中的证据运用188
二、侦查中证据运用具有基础性189
三、侦查中证据运用具有主动性189
四、侦查中证据运用具有服务性189
第二节 侦查中证据运用的原则190
一、及时原则190
二、全面原则191
三、合法原则193
第三节 侦查中证据运用的内容193
一、发现证据193
二、收集证据193
三、保管证据196
四、固定证据197
五、分析证据198
一、公诉证据运用的全面性199
第一节 公诉中证据运用的特点199
第十二章 公诉中的证据运用199
二、公诉证据运用的整体性200
三、公诉证据运用的局限性200
四、公诉证据运用的指示性201
第二节 公诉中证据运用的标准203
一、公诉证据的实现标准203
二、公诉证据的受案标准205
三、公诉证据的提起公诉标准206
四、公诉证据的支持公诉标准208
第三节 公诉中证据运用的内容210
一、介入侦查中的证据运用210
二、审查起诉中的证据运用211
三、提起公诉时的证据运用213
四、庭上支持公诉时的证据运用214
五、二审、再审、重审中的证据运用215
第十三章 审判中的证据运用217
第一节 审判中证据运用的原则217
一、坚持以庭审为中心的原则217
二、坚持中立裁判的原则218
第二节 审判中证据运用的内容219
一、审判中证据运用的范围219
二、审判中证据运用的方式220
第十四章 辩护中的证据运用224
一、辩护证据的特点224
二、辩护证明的程度225
第十五章 刑事证据综合运用实例226
一、公诉指控的犯罪事实226
二、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228
后记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