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十五”计划纲要通诠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十五”计划纲要通诠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1498277.jpg)
- 舒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ISBN:780097426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44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6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十五”计划纲要通诠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承继 九五 辉煌 开创 十五 伟业3
第一章 辉煌的改革开放成就3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3
(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3
(二)商品供应充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4
(四)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5
(五)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5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6
(七)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6
(一)坚持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同时始终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7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功的主要经验7
(二)努力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在开放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8
(三)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服务,实行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富民政策10
(四)努力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11
第二章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12
一、21世纪初期的经济发展环境12
(一)21世纪初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2
(二)21世纪初期的国内环境及改革、发展的阶段性转换14
二、 十五 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18
(一)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19
(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21
(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22
(四)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2
(一)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实行投资消费双启动23
三、 十五 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性问题23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5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28
(四)实施城镇化战略,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29
(五)加大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31
(六)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千方百计缓解就业压力33
(七)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35
(八)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36
(九)深化改革,推进经济体制创新37
四、 十五 计划的主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1
(一)重大战略决策及其由来41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内背景42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背景45
(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53
(五)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56
(六) 十五 期间经济结构调整应明确的原则57
(七) 十五 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59
第二篇 新世纪初经济发展的主线--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世纪新思路65
第一章 优化产业结构65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5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义65
(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6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68
(一)三次产业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68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68
(五)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69
(四)过去长期存在的产业瓶颈基本消除69
(三)工业技术水平有显著的提高69
(六)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由计划安排转换为以市场力量为主70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70
(一)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71
(二)消除产业 瓶颈 的产业结构调整73
四、从产业结构合理化走向产业结构优化76
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挑战77
(一)产业的技术水平低77
(二)资源和环境的制约78
(三)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的压力79
(四)就业的压力80
(二)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81
(三)适合我国的资源要素特点的产业结构81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81
六、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81
(四)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82
七、 十五 期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82
第二章 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85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85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的重要性85
(二)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87
二、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90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90
(二)粮食生产的波动93
(三)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97
(四)粮食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100
(五)粮食区城布局的变化102
(六)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106
(七)中国粮食未来供给需求的影响因素与供需平衡113
(八)中国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策略116
(九)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健全粮食流通体系与可持续粮食安全123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25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及特征125
(二)影响农民收入因素分析127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及对策130
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135
(一)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135
(二)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38
(三)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140
(四)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思路142
五、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44
(一)深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144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161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164
(一)农村改革的背景164
(二)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成就165
(三)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历程166
(四)对农村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初步分析167
(五)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170
(六) 十五 期间深化农村改革的具体要求173
(一)增加投入的主要渠道175
(二)增加投入的主要用途175
七、多渠道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175
(三)增加投入要达到的目标176
八、推进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176
(一)乡镇企业的重大贡献176
(二)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177
(三)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思路178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180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缘起的背景和条件181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类型和组织模式185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189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193
(一)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展望196
十、21世纪中国农业196
(二)21世纪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与对策206
(三)21世纪中国农业生物技术209
(四)21世纪中国 白色农业 及其对策216
(五)21世纪中国工厂化高效农业220
(六)21世纪中国水上农业223
(七)21世纪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和科技发展对策226
(八)21世纪中国现代棉业发展对策231
(九)21世纪中国果树发展趋势与对策235
(十)21世纪中国蔬菜发展重点与展望238
(十一)21世纪中国蚕、茶业发展趋势与对策243
(十二)21世纪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249
(十三)21世纪中国饲料工业发展对策254
(十四)21世纪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战略258
农业结构调整与国民经济发展266
专家专栏266
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275
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任务和难点290
努力提高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95
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302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311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就、经验和面临的新任务318
十五 期间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思考与对策326
加入WTO对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影响及对策建议335
第三章 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338
一、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对于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338
(一)中国工业经济结构现状340
二、新世纪初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340
(二)我国国有工业经济结构346
(三)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阶段350
(四)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356
三、 十五 期间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370
四、积极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372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372
(二)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385
(三)大力振兴装备制造工业387
(四)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394
(五)加速我国企业技术进步395
五、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401
(一)我国老工业基地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性贡献401
(二)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403
(三)对以往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的反思404
(四)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进一步明确的几个问题405
六、建立必要的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产业409
七、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正确引导投资方向410
(一)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重组410
(二)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企业集团424
(三)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企业兼并437
(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450
八、加速工业化进程466
(一)工业化的内涵466
(二)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67
(三)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473
(四)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475
拓展集团功能,推动结构调整,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华源集团超常规发展的经验与启示481
案例评述专栏481
确立主导产业 发展多元持股--赛格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492
专家专栏502
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实践与思考502
中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问题与对策研究514
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526
对发展中小企业的一点看法536
第四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540
一、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540
(一)服务业发展的前提540
(二)服务业的特点、作用与功能544
(三)服务业在中国的特性546
(一)中国服务业现状548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调整结构的重要一环548
(二)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557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必要性558
三、大力发展我国的服务业559
(一)关于我国产业政策的评述559
(二)发展我国服务业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561
(三) 十五 期间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举措562
(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框架性预测567
第五章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569
一、信息产业及信息化569
(一)信息产业的含义及其结构569
(二)信息产业的特点570
(三)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571
(四)中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575
二、世界信息产业发展概况577
三、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578
(一)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态势578
(二)我国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80
四、 十五 期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思路581
(一)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582
(二)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的关系582
(三)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关系582
(四)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583
(五)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583
五、 十五 期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583
(一)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应用583
(二)抓紧建设现代信息基础设施584
(三)加速发展信息产业585
(四)加强对全国信息产业的宏观调控和法制建设586
(五)加快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改制重组587
六、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信息资源的开发588
(一)信息资源的种类588
(二)我国信息服务业存在主要问题590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前景591
(四)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向593
第六章 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593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至十年一项十分重的任务593
(一)中国的水资源概况595
二、促进水利与经济协调发展595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问题610
(三)资源水利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13
(四) 十五 期间我国水利建设的原则和方针616
(五) 十五 期间水利建设的重点措施617
(六)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618
三、大力促进交通发展619
(一)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619
(二)我国交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620
(三) 十五 期间大力促进交通发展举措621
四、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624
(一)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分析624
(二)能源发展的政策回顾626
(三)影响我国能源发展的因素630
(四) 十五 期间我国能源发展思路631
(五)发展新能源633
第三篇 世纪必由之路--关于地区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世纪新思路645
第一章 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645
一、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抉择645
(一)三代领导心系西部645
(二)关系全局的政治大战略649
(三)关系发展的经济大战略653
(四)关系稳定的民族大战略657
(五)全面启动的时机已经成熟660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框架664
(一)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665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666
(三)加强生态建设,实施 天保 工程669
(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大改革开放力度671
(五)推进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战略673
(六)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西部大开发674
三、支持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676
(一)优先安排基本建设投资676
(二)优先投放信贷资金681
(三)重点扶持西部生态环境建设684
(四)西部大开发要依托科技和教育688
(五)优惠政策向西部倾斜692
四、西部10省区(市)的基本开发思路702
(一)西北地区702
(二)西南地区707
(一)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711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的东、中、西部关系711
(二)必须十分注意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717
(三)东部地区要不断增强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综合实力719
(四)中部地区要在扩大对东部和西部开放中加快发展720
六、21世纪初期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思路722
(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预测722
(二)21世纪初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和基本政策723
(三) 十五 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725
(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725
在外借鉴专栏731
一些国家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主要做法731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739
省部长专栏739
把调整工业结构作为西部开发的重要任务750
抓住大机遇,推进大开发,羸得大发展758
推进大开发 实现新跨越765
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771
抓住西部开发机遇 全力推进富民兴滇777
把握历史机遇 加快西藏发展784
发挥 桥头堡 作用 加快大开发步伐788
把甘肃建成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794
大有希望的青海804
宁夏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大有作为809
西部大开发中的新疆818
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827
附录827
第二章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经战略832
一、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城镇化832
(一)究竟该以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为重点832
(二)二元城镇化的战略构想833
(三)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措施834
二、改革以来小城镇建设的实践探索836
(一)改革的实践探索836
(二)世纪之交问题的再提出837
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838
四、发展小城镇是 十五 期间推进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840
(一)加快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840
(二)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相对集中布局,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客观要求841
(三)现有的小城镇中有相当部分迫切需要通过积聚人口,完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地城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842
五、 十五 计划关于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842
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845
七、引导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846
(一)问题的提出与结合的原则846
(二)相结合的条件和政策措施847
八、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848
(一)该不该起作用849
(二)该起怎样的作用850
专家专栏853
关于小城镇建设和城镇经问题的研究报告853
一、迎接新科技革命的科教兴国战略869
(一)新的科技革命及其影响869
第一章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869
第四篇 世纪战略之一--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新世纪新思路869
(二)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思想理论基础872
(三)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物质技术基础873
(四)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认识基础876
(五)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所采取的对策878
(六)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879
二、 十五 期间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883
(一)21世纪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国内外环境883
(二)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885
三、 十五 期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指导方针887
(一)科教兴国与 国兴科教887
(二)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本方针888
四、 十五 期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889
(一)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889
(二)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901
(三)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902
(四)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904
(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904
五、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905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905
(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918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927
(四)加强中介机构建设938
(五)建立风险投资机制947
(一)树立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的正确观念960
六、多渠道、多层次、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960
(二)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961
(三)金融业的支持--科技转化的关键963
七、建立创新激励机制967
(一)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弊端967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发展971
(三)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975
(四)改革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981
八、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素质983
(一)加强科普工作,迫在眉睫984
(二)促进 两个文明 建设是中心任务984
(三)深化改革,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985
九、积极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987
(一)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基本目标与重点任务990
十、加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990
(二)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991
(三)加速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关政策与措施992
第二章 迎接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996
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996
(一)教育与经济996
(二)教育与政治997
(三)教育与科技997
二、新世纪初叶教育事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997
三、加快教育发展是实现 十五 计划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999
四、新世纪中国教育必须实现历史性转变1002
(一)中国教育要实现总体性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现代化1002
(二)教育发展:从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1004
(三)教育体制:从体制转轨向制度创新转变1006
(四)人才培养: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1007
五、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五大问题1009
(一)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009
(二)教师队伍后继乏人1010
(三)教育投资增长缓慢1011
(四)教师素质现状堪忧1011
(五)社会分配不公产生的负面影响1012
六、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1013
(一)教育现代化与世界教育现代化运动1013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任务1014
(三)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1016
七、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要走改革创新之路1018
(一)中国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021
八、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1021
(二)充分认识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1024
(三)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1027
(四)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工作抓紧、抓实、抓好1029
专家专栏1033
终身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1033
建立和完善现代远距离教育的开放体系1044
教育正面临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革1051
按照 三个面向 改革中国教育1057
民族的希望,实施全面素质教育1065
科教兴国战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1078
展望21世纪的高等教育1091
教育,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1095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1107
第五篇 世纪战略之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新思路1107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革命1107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1108
(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1109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110
(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1110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111
(一)《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1112
(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1112
(三)《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特点1113
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动向1113
五、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1114
六、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两个方面1115
一、中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1117
第二章 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117
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1118
(一)社会人口方面的挑战1118
(二)资源环境方面的挑战1119
(三)经济发展方面的挑战1120
三、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1121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1122
(一)《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1122
(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1123
(三)《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1124
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1124
(二)三管齐下的生存国策1125
(一)公正为本的发展理念1125
(三)节俭资源的经济体系1126
(四)绿色取向的科技能力1127
(五)共同行动的社会机制1127
六、中国可持续发中注意的政策和策略1128
(一)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128
(二)必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1130
(三)调整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1131
(四)加快科技进步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1131
第四章 新世纪的中国可持续发展1132
一、 九五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的成绩1132
(一)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132
(四)环境污染防治取得进展1133
(三)资源管理得到加强1133
(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1133
二、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134
(一)人口多、素质低1134
(二)生态恶化趋势仍未得到遏制1134
(三)自然资源短缺且开发利用不尽合理1134
(四)环境污染仍然严重1135
(五)全球环境压力日益增大1135
三、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及战略转变1135
四、中国新发展模式构想1136
(一)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标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1137
(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消除贫困,避免贫富两极分化1137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1137
(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1139
五、 十五 期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有利条件1139
(二)全球化是中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性机遇1140
(三) 十五 期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有利人口条件1141
(四)引入市场机制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142
(五)技术力量在不断增强,技术进步加速将导致我国物耗和能耗强度持续下降1143
(六)公众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1143
六、 十五 期间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1144
(一)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1145
(二)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1145
(三)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1146
(四)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1147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149
(一)人口与可持续发展1149
第四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1149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人口问题1150
(三)可持续人口当展的战略与对策1151
二、引导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1152
(一)消费模式与可持续发展1152
(二)中国的消费模式及存的问题1153
(三)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战略与对策1154
二、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与第三产业1154
(一)社会服务与可持续发展1154
(二)中国的社会服务与第三产业1155
(三)发展社会服务和第三产业的战略与对策1156
第五章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157
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更新1157
二、水资源的更新、保护与开发利用1158
三、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1160
(一)陆地资源1161
(二)湿地资源1162
(三)农村用地1162
(四)城镇用地1163
四、生物资源的再生与可持续开发与利用1164
(一)生物多样性资源1164
(二)森林资源1165
五、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1166
六、代谢物的资源化1167
一、保护生态环境1169
(一)大气臭氧层破坏1169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169
(二)地球温暖化与海平面上升1170
(三)大气污染严重1171
(四)水体污染与全球性淡水危机1172
(五)水土流失与荒漠化1174
(六)海洋环境恶化1174
(七)森林和生物性资源锐减1175
(八)垃圾成灾1176
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176
(一)地质性自然灾害1177
(二)气象性灾害1177
(三)海洋性灾害1178
(一)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1179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1179
(四)生物性灾害1179
(二)防灾减灾的战略与对策1182
专家专栏1185
我国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战略运筹研究1185
我国以林草为主治理生态环境的发展历程及今后面临的新形势1193
世界林业的启示和 入世 后我国的新形势1200
我国综合治理水利的现状与战略思考1207
多方运筹综合治水的战略对策与措施1215
第六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关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世纪新思路1225
第一章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225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1225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1225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展望1230
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238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1239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1241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1246
(一)产权改革1246
(二)政企分开1253
(三)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257
四、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形式1260
(一)国有资产管理1260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特征和内容1264
(三)我国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267
(四)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1270
(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1276
五、股份制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流1276
(二)股份制是市场化进程之必然1279
(三)股份制是21世纪的主要经济形态1280
六、进一步改革开放搞好国有中小企业1282
(一)抓大放小1282
(二)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迫切性与有利条件1284
(三)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及其比较1286
(四)加强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1292
七、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1296
(一)所有制理论的突破1296
(二)所有制理论的突破澄清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些理论困惑1297
(三)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1300
(四)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1304
专家专栏1307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研究1307
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1347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再探讨1351
第二章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355
一、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1355
(一)要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鼓励市场竞争1356
(二)要打破地方封锁,建立全国统一的商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的市场1356
(三)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1356
二、继续发展商品市场1357
(一)加入WTO对中国商品市场的影响1357
(二)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趋势1361
(一)发展资本市场1365
三、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1365
(二)发展信息市场1378
(三)发展技术市场1392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1395
三、深化价格改革,进一步放开价格1397
第三章 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宏观调控1401
一、 九五 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经验1401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1401
(二)把握经济运行的新特点,正确判断经济发展趋势1403
(三)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国情的宏观调控措施1405
(四)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406
(五)处理好短期经济增长速度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408
(六)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410
二、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1411
(一) 九五 期间财政运行总体情况1411
(二)财政体制改革评析1414
(三) 十五 期间财政形势展望1428
(四) 十五 期间财政政策选择1432
(五) 十五 期间财政体制改革思路1439
三、深化金融改革1449
(一) 九五 期间金融运行1449
(二) 九五 期间金融体制改革1454
(三) 十五 期间中国经济金融形势预测1461
(四) 十五 期间金融体制改革1464
四、国有企业改革中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与配合1472
(一)已经达成了的两点共识1472
(二)尚待矫正的七个偏向1474
(三)必须调整的若干策略1477
五、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1481
第四章 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1484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回顾1484
(一)对外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484
(二)开放的发展历程和梯度推进1485
(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487
(四)对外开放发展的实绩和作用1489
(五)对外开放经验的总结与评价1496
二、 十五 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阶段1498
三、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1499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特点和作用1500
(二)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504
(三)我国利用外资的原则、重点1507
(三) 十五 期间扩大利用外资新思路1510
三、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外资持续稳定发展1512
(一)以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1513
(二)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和改善多边经贸关系,积极拓展出口增长空间1514
(三)深化外资体制改革,使全符合国际规范的对外经贸体制1514
(四)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调整和完善对外贸易发展的支持政策1515
(五)加强外贸管理,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1515
四、实施 走出去 的开放战略1515
(一) 走出去 是历史大变动背景下的必然抉择1516
(二) 走出去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1521
(三)利用有利条件实施好 走出去 战略1524
五、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1533
第七篇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关于提高人民生活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世纪新思路1537
第一章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537
一、积极扩大就业1537
(一)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1537
(二) 十五 期间劳动力供求状况预测1538
(三) 十五 期间我国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1541
(四) 十五 期间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1542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546
(一)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1546
(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1550
(三) 十五 时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务1553
(四)当前需要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1556
(五)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558
(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569
(七)失业保险制度改革1592
(八)新时期社会优抚和安置1604
(九)新时期社会福利体制的变迁与改革1608
第二章 改善人民生活1618
一、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1618
(一)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618
(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619
(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和当前存在的问题1620
(四) 十五 期间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和要求1622
二、实行鼓励消费政策达到适度消费目标1624
(一) 十五 期间消费率自发走势与调控目标测算1624
(二)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的可能性1625
(三)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的必要性1628
(四) 十五 期间可供选择的鼓励消费政策措施1632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1636
(一)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现状1637
(二) 十五 期间收入分配形势1639
(三) 十五 期间收入分配的政策思路1642
四、全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1647
(一)当前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1648
(二)当前及今后卫生工作的具体任务1648
(三)发展体育事业主要的任务1649
五、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1650
(一)中国贫困线的确定与贫困人口的估计1650
(二)贫困县的确定与区域瞄准1654
(三)中国的主要扶贫政策1656
(四)中国反贫困计划的有效性1662
(五)反贫困战略1663
(六)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建立1674
第八篇 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法律保障--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新世纪新思路1687
第一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687
一、充分认识面向新世纪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1687
二、紧密结合新的实际,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新水平1690
(一)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690
(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692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1695
(五)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1701
(七)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1704
(八)坚持不懈地加强科普宣传教育1705
(九)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706
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1711
(一)文化工作要坚持 二为 方向和 双百 方针1711
(二)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1713
(三)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1714
(四)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1721
(五)繁荣文学艺术创作1728
(六)加强文化市场建设1735
(七)增加精神文明建设投入1739
(八)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1743
第二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1746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1746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1748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1748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就1751
(三)我国个人民主拓展的成就1754
(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1756
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1759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仍然面临突出的困难1759
(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1761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763
(一)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763
(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1766
(三)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1767
(四)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直接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1767
五、加强法制建设,落实依法治国方略1769
(一)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1769
(二)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依法行政,从严治政1773
(三)保障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1775
(四)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1779
(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1780
六、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1782
(一)重视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疾苦的各种实际问题1783
(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786
(三)防范和打击各种刑事犯罪问题1789
(四)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破坏活动问题1792
(一)中国军事发展客观上要求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进程1797
第九篇 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关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世纪新思路1797
第一章 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1797
一、当代中国国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797
(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1802
(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1807
(二)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可靠保证1807
二、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大战略意义1807
(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1808
(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迎接世界军事领域深刻变革挑战的紧迫要求1808
三、 十五 期间中国军队建设1809
(一)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809
(二)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1812
(三)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1816
(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1825
(一)坚持把国防科持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加速发展1836
一、 十五 期间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新的战略指导方针1836
(二)坚持军民结合1836
第二章 建立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制1836
二、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发展1839
(一)转换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1839
(二)压缩规模,优化结构,改善布局,实现常备军工与动员军工结合1840
(三)保证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1841
(四)创造培养和稳定人才的新机制1842
(五)坚持寓军于民1842
(六)坚持大力协同1843
(七)坚持自主创新1843
一、军队后勤保障1845
(一)后勤保障的对象和内容1845
第三章 深化后勤保障改革,提供保障能力1845
(二)后勤保障方式1852
(三)后勤保障的基本过程1859
二、高技术战争后勤保障指导思想1863
(一)快速反应1863
(二)灵活指挥1868
(三)整体保障1876
三、高技术战争的后勤保障方式改革1882
(一)高技术引发后勤保障方式的变革1882
(二)后勤保障方式变革的主要趋向1885
(三)促进我军后勤保障方式变革的基本途径1896
(一)全面提高我军综合保障能力1898
(二)新时期我军后勤保障体系1898
四、新时期我军深化后勤保障改革新思路1898
(三)新时期我军后勤保障改革应注意的问题1899
第四章 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加强国防动员建设1900
一、搞好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国防动员1900
(一)国防动员的地位和作用1900
(二)国防动员的基本领域1901
(三)国防动员的改革发展1904
二、深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1905
(一)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1906
(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1907
(三)全民国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908
三、加强依法治国大系统中的国防法制1909
(一)国防法规的地位作用1910
(二)国防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1910
(三)加强国防法制建设1912
第一章 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1917
一、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1917
(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市场经济的要求1917
第十篇 实现 十五 规划宏伟目标关键在党的领导的新世纪新思路1917
(二)掌握市场经济规律,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1919
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1921
(一)科学民主决策对实现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1921
(二)努力探索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途径1922
(三)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1924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1925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192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离不开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1926
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1928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各项工作的领导1931
一、面向新世纪建设的伟大纲领1938
(一) 三个代表 重要论述的由来1938
第二章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938
(二)关于 三个代表 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1940
(三)深刻理解 三个代表 之间的辩证关系1942
(四) 三个代表 提出的特殊重大意义1944
二、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关键在党1947
(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947
(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1949
(三)深入思考在挑战面前如何做到 三个代表 的问题1952
三、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955
(一)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的根本任务1956
(二)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1959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经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960
(四)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962
(五)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964
(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1969
四、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970
(一)关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涵1971
(二)充分认识建设先进文化的极端重要性1974
(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1981
五、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984
(一)人民群众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1985
(二)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的重要性1986
(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1990
(四)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最高标准1992
(五)坚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1994
(六)党的领导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的表率作用1997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997
六、以 三个代表 作为 三讲 教育的指导思想1998
(一) 三讲 教育是新时期党性党风教育的一次创造性探索1998
(二) 三讲 教育是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 的有效途径2002
(三)以 三个代表 为指导,把 三讲 教育深入开展下去2007
第三章 落实 三个代表 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2011
一、建设好 新的伟大工程2011
二、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2014
三、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2016
四、大力加强组织建设2018
五、所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按照 三个代表 要求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2021
(一)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2024
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2024
第四章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2024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2026
二、按照 四化 方针正确选拔和使用干部2028
(一)全面贯彻干部队伍 四化 方针2028
(二)大力培养和选拔跨世纪的优秀年轻干部2030
(三)选贤任能也是革命2031
三、深化干部制度改革2033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方法2033
(二)建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选拔机制2035
第五章 坚持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2038
一、坚持从严治党,是 三个代表 落到实处的要求2038
二、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2041
三、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2042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基本形态和特征2042
(二)腐败的危害2046
(三)现阶段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2047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2051
四、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历史回顾2055
(一)成为执政党前:防止自身腐败的发生2056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显示了惩治腐败的强大决心2057
(三)改革开放后:更加重视反腐败2057
(四)中纪委二次会议后: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工作新路子2058
五、我国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和教训2058
(一)我国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经验2059
(二)我国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教训2063
六、反腐倡廉与从严治党的关系2064
(一)反腐倡廉是坚持党和国家的性质与完成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2064
(二)反腐倡廉是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然要求2065
(三)反腐倡廉是党政干部自身建设必须抓紧的现实任务2065
七、通向廉政之路2065
(一)强化纪律功能2065
(二)加强制度建设2066
(三)健全监督机制2069
(四)把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关2071
(五)立德养德,练好内功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