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宣南 清代京师士人聚居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宣南 清代京师士人聚居区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0015704.jpg)
- 岳升阳,黄宗汉,魏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ISBN:978754022782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知识分子-研究-中国-清代;文化史-研究-宣武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宣南 清代京师士人聚居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北京“宣南”区域的形成1
第一节 城市区域的出现与早期变迁3
一、宣南为北京城肇始之地3
二、宣南为北京始建都地6
三、元大都的兴建与南北二城格局的形成8
四、大都南城的衰落12
第二节 明代城南关厢的发展与外城的兴建15
一、明初北京的城市改造15
二、南城的废弃与关厢的形成19
1.南城的废弃19
2.城南关厢的形成与发展21
三、北京的外城建设22
四、明代内、外城的商业布局24
第二章 清代旗、民分置与宣南士人聚居区的形成31
第一节 旗、民分置对城市结构的影响33
一、清初旗、民分治政策的确立33
二、城市商业、娱乐中心的外移35
三、宣南士人聚居区的形成40
1.外城的城市结构40
2.士人在宣南的聚集41
第二节 宣南士人聚居区的景观特征44
一、宣南地区的街道布局44
二、宣南士人寓所的分布特点46
1.丞相胡同与南、北半截胡同核心居住区49
2.上、下斜街为中心的街区54
3.以琉璃厂、后孙公园为中心的地区58
4.其他重要居所64
三、宣南士人居所的变化及其原因67
四、宣南士人经常拜访的寺庙和祠堂69
五、宣南书市景观的变迁75
第三节 宣南士人群体的结构与活动特征82
一、宣南士人群体的构成与地域来源82
1.宣南士人群体的构成82
2.宣南士人的地域来源84
二、宣南士人活动路径的基本特征89
1.宏观活动路径89
2.微观活动路径92
三、宣南士人的生活94
1.士人的生计94
2.士人的娱乐生活99
第三章 会馆与宣南士人文化103
第一节 京师会馆的形成、演变与特征108
一、会馆的起源108
二、北京会馆的出现和发展110
三、清代北京会馆发展的高潮113
第二节 北京会馆的分布特征114
一、明代北京会馆的分布特征114
二、清代北京会馆的分布特征115
三、北京会馆的地域来源116
四、会馆与士人交往119
第三节 清代士人会馆的组织与管理122
一、士人会馆与商业会馆的分离122
二、应试者优先的原则123
三、会馆的经费125
四、会馆的组织与管理126
五、会馆中的祭祀活动129
第四章 宣南士人的学术成就133
第一节 清代学术的地域特征和宣南学术135
一、清代的南北文化格局与学术环境135
二、清初南北学人的分布137
三、京师汉族士人的精神压力141
第二节 清初宣南士人的学术活动与趋向145
一、清初学术的地域背景145
二、清初的京师学术148
三、学人会聚的宣南幕府151
四、学术交流的场所160
第三节 清中、后期的宣南学人与京师学术163
一、第二次学术高潮的来临163
二、乾嘉时期宣南的主要学者167
三、嘉道间今文经学的兴起与宣南士人171
四、嘉道咸之际宣南士人的西北研究174
第五章 宣南士人的文学活动183
第一节 宣南士人文学活动的时代背景185
一、清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85
二、宣南文学的人文环境188
三、“诗可以群”的士人文学纽带191
第二节 顺治康熙年间宣南的诗人群体和著名诗人196
一、宣南诗文创作的基本特征196
二、主要的诗歌群体和诗人198
1.“燕台七子”198
2.海内八家200
3.王士禛200
4.龚鼎孳202
5.辇下十子203
6.朱彝尊204
三、清初文学交游的重要场所208
1.寺庙寻幽觅古赋诗208
2.登高远望,临水郊游209
3.名士寓所诗歌宴集210
四、康乾时期的宣南士人与戏曲215
第三节 清朝中叶的宣南文学219
一、“南王北朱”的文学活动219
1.王昶和他的蒲褐山房219
2.朱筠及其椒花吟舫221
二、乾嘉时期的消寒雅集223
1.消寒吟会223
2.翁方纲和“都门诗社”223
3.嘉庆年间的消寒会225
三、桐城古文派与宣南226
第四节 宣南诗社238
一、诗社的萌发238
二、由消寒雅集到宣南诗社240
三、宣南诗社后期的“江亭雅集”244
第五节 道光咸丰年间的“顾祠修禊”249
一、顾祠修禊的缘起249
二、顾祠修禊的鼎盛时期252
三、后期“顾祠修禊”255
第六章 近代宣南士人文化区域的嬗变257
第一节 经世思潮的兴起259
一、经世思潮兴起的历史环境259
二、晚清经世思潮及代表人物260
三、新文化中心的出现262
第二节 戊戌维新与宣南士人268
一、宣南士人的维新运动268
二、宣南的戊戌维新史迹276
1.上斜街康有为、徐致靖故居277
2.四川会馆蜀学会旧址278
3.储库营林旭故居278
4.崧云草堂强学会、保国会旧址278
5.松筠庵及谏草堂279
6.闻喜会馆杨深秀故居279
7.福建会馆闽学会旧址279
8.菜市口六君子遇难处280
9.南海会馆康有为、康广仁故居280
10.浏阳会馆谭嗣同故居280
11.粤东新馆保国会旧址281
12.绳匠胡同杨锐故居281
13.绳匠胡同刘光第故居281
14.云南会馆保滇会、滇学会旧址281
15.贾家胡同夏曾佑故居282
16.新会会馆梁启超故居282
17.琉璃厂通艺学堂旧址282
18.琉璃厂土地祠《时务报》等北京发行处283
19.安徽会馆强学会及《中外纪闻》旧址283
20.贵州会馆保国会活动场所283
21.莲花庵284
22.赣宁会馆《时务报》京师派报处284
23.陶然亭284
24.地址不详者284
第三节 清末民初的宣南报刊286
一、辛亥前后中国近代报刊中心的变动286
二、宣南士人文化的区域特点与报刊发行288
三、宣南近代报刊的发展特征292
第四节 宣南近代学校的建立296
一、高等学校的建立296
二、中等学校的建立296
三、初等学校的建立298
第五节 清末民初宣南的士人状况299
一、新政对宣南士人的影响299
二、士风日变下的宣南士人300
三、会馆功能的延续与变化302
第六节 近代士大夫的实业活动与宣南城市景观的变迁305
一、士大夫与宣南近代工商业305
二、模仿西方的规划与建筑306
三、人口分布与功能分区的变化312
结语314
参考及引用书目325
后记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