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
  • 王作新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7543019825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理论与方法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传统思维方式——汉字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1

一、文德化成到知识修养——中国“文化”的内涵1

二、人类的实践创造——西方“文化”的指涉4

三、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汉字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5

第二节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6

一、语言与文化6

二、汉字与文化10

第三节 汉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期望11

一、《说文》汉字的性质11

二、传统的《说文》汉字研究12

三、《说文》汉字的文化研究14

第一章 仰观俯察、立象尽意:汉字与意象思维17

第一节 象·意象·意象思维17

一、物象、法象和意象——“象”义微阐18

二、“意象”略原20

三、汉字——意象符号23

第二节 单体文的表现方式25

一、“文”、“字”及其结构单位25

二、取象赋形28

三、取象比事31

第三节 复体字的表现方式34

一、无“声”复体字——会意字34

二、有“声”复体字——形声字37

第四节 汉字表现方式的思维特征及文化背景40

一、单体文的创构体现了意象思维特征41

二、复体字的创构体现了意象思维特征43

三、“中华元典”体现了意象思维方式46

第二章 有序联系、综合把握:汉字与整体思维51

第一节 汉字结构的成分位序52

一、附加型单体文的空间秩序52

二、无“声”复体字的位序56

三、有“声”复体字的位序60

第二节 汉字结构的背景制约61

一、“形位旁解”的背景制约61

二、形声字意义构成的背景制约65

一、汉字结构联系性的特征分析72

第三节 联系、有序——汉字整体观的特征与心理分析72

二、汉字结构有序性的心理分析76

第四节 “文化字境”——整体思维的广泛应用与影响82

一、《说文》汉字聚合——整体综合性84

二、《说文》汉字聚合——承前与发展90

三、整体思维的广泛应用与意义94

第三章 物我为一,以人为本:汉字与“天人合一”观97

第一节 以人示物,以物示人——汉字的转类与兼类表达98

一、以人示物99

二、以物示人102

三、人物兼适106

第二节 取象构形,以人为本——取象资源的人物比较109

一、人、物,作为取象本源的地位比较110

二、人、物,作为构字成分的地位比较113

三、人、物转类中的表现力比较115

第三节 天人合一与人文精神的历史考察119

一、众象归“一”——“天人合一”观的原始表征与汉字表达119

二、由图腾到鬼神——天人的分化与对立124

三、以人为本——汉字文化的人文精神考察129

第四章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汉字与偶对思维138

第一节 两两合一——汉字组合结构的双偶合成性140

一、《说文》汉字双偶性的静态考察140

二、《说文》汉字双偶性的动态考察143

三、《说文》汉字双偶性的语言组织基础148

一、同源反义字156

第二节 相反相成——汉字聚合结构的辩证性156

二、反形字160

三、同源反义字与反形字的语言基础167

第三节 源发造化、流被人文——偶对思维的形成发展与影响170

一、自然的效仿——偶对思维的缘起171

二、能动的实践——偶对思维的形成173

三、时代的要求——偶对思维的发展178

第五章 “终则复始,极则复反”:汉字与圜道观186

第一节 对立转化、反本复初——汉字意义系统的圜道观187

一、反形系统的圜道观188

二、多义系统的圜道观191

三、同源系统的圜道观195

第二节 生死同构、魂灵永在——丧葬字所见的恒长观201

一、通连不绝、变而不迁的恒长意蕴202

二、骨遗魂离——“死”字的理据分析206

三、生与死的统一——“尸”字的意义考察209

四、坟茔字的文化意义213

第三节 圜道观的源起及其对汉字处理的影响220

一、圜道观的源起220

二、圜道观的发展及其对《说文》汉字处理的影响228

第六章 尊祖尚始,重古厚今:汉字与推原思维237

第一节 大地崇拜与“生生”的本源敬崇238

一、“社”,作为语词书写符号的涵义238

二、“社”,作为土地神主的物质构成及其涵义240

三、祀社活动的底蕴探索246

一、人祖的历史追寻256

第二节 祖先崇拜与尊祖尚始意识256

二、“祖”·“且”,人祖之字的形义结构及文化蕴涵258

第三节 汉字的存古与载今267

一、“古”字的形义结构及其文化蕴涵268

二、汉字的“存古”品性276

三、汉字的“载今”品性282

结束语289

一、汉字的生成发展与汉民族的思维认识习惯息息相关289

二、汉字系统与汉语系统密切关联291

三、汉字与汉文化一样,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与现实的生命力292

附:主要参考文献296

后记2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