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病研究方法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病研究方法 第3版
  • 方中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52559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植物病害-研究方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病研究方法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植物病理学研究的计划1

第二章 植物病害文献3

第一节 文献收集提纲3

第二节 文献来源4

第三节 文献的记载5

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调查6

第一节 调查的类别6

1.一般调查6

2.重点调查7

3.调查研究7

第二节 发病程度8

1.记载方法8

2.感染指数11

3.取样方法12

第三节 病害损失的估计13

1.估计的方法13

2.典型病害损失的估计14

第四章 植物病害和菌类标本的采集和制作19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19

第二节 标本的制作20

1.标本干燥制作法20

2.浸渍标本制作法21

3.真菌菌种干燥保存法23

第三节 标本的整理、排列和保藏24

1.玻面纸盒保藏24

2.蜡叶标本纸上保藏24

3.封套内保藏25

第五章 实验室的一般操作26

第一节 实验室的管理26

1.整洁问题26

2.仪器使用和维护26

3.安全问题26

第二节 玻璃器皿的洗涤27

1.洗涤剂27

2.各种玻璃器皿的洗涤28

3.玻璃器皿的干燥29

第三节 分析天平的使用30

1.分析天平的结构与砝码30

2.使用注意事项30

3.天平的休止点和灵敏度31

第四节 溶液的配制32

1.浓度表示的方法32

2.各种溶液的配制法34

第六章 培养基37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37

1.碳素来源37

2.氮素来源38

3.矿物质营养39

4.生长物质40

第二节 培养基的成分和种类41

1.天然培养基41

2.半组合培养基41

3.组合培养基41

第三节 培养基的理化性状42

1.固体和液体培养基42

2.培养基浓度和成分比例44

3.培养基的酸度和缓冲容44

4.培养基的氧化还原条件46

第四节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46

1.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46

2.肉汁冻培养基47

3.燕麦片琼胶培养基49

4.玉米粉琼胶培养基49

5.麦芽膏琼胶培养基49

6.植物组织和煎汁49

7.玉米粉砂土培养基50

8.查彼(Czapek)培养液50

9.土壤浸渍液琼胶培养基50

第五节 培养基的保藏50

第六节 灭菌对培养基的影响51

1.酸度的变化51

2.碳水化合物的水解51

3.葡萄糖发生的反应51

4.沉淀物的产生51

第七节 选择性培养基52

1.一般选择性培养基52

2.特殊选择性培养基52

第七章 灭菌54

第一节 灭菌的原理和方法54

1.热力灭菌54

2.过滤灭菌56

3.辐射灭菌58

第二节 各种材料的灭菌处理59

1.玻璃器皿的灭菌59

2.培养基的灭菌60

3.土壤的灭菌60

4.刀、剪、铗等的灭菌61

第八章 植物病原物的接种62

第一节 接种试验的意义62

第二节 接种方法63

1.种子传染病害的接种63

2.土壤传染病害的接种63

3.气流和雨水传播病害的接种64

4.昆虫传染病害的接种65

第三节 影响接种试验的因子65

1.病原物的致病性和致病力65

2.植物的感病性和抗病性65

3.环境条件的影响66

第四节 侵染现象的观察和研究66

1.侵入前阶段66

2.侵入期的观察67

3.潜育期和发病期的观察和研究69

第五节 接种试验的记载74

第九章 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76

第一节 光学显微镜76

1.光学的基本知识76

2.各种光学显微镜78

3.光学显微镜的保养86

第二节 电子显微镜87

1.透射电子显微镜88

2.扫描电子显微镜89

第十章 切片机切片和染色方法91

第一节 轮转切片机切片——石蜡切片法91

1.固定91

2.脱水95

3.石蜡渗透97

4.包埋98

5.切片98

6.粘贴100

7.去蜡100

8.染色101

9.透明108

10.封固108

第二节 滑行切片机切片——木材切片108

1.切片108

2.染色108

第十一章 植物真菌病害110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110

第二节 症状的观察和描述112

1.症状的观察和描述112

2.显微镜检查112

3.显微镜计测和显微描绘119

第三节 真菌的分离和培养122

1.真菌的分离122

2.菌种的纯化和单孢子的分离137

3.真菌的培养和生长量的测定140

4.真菌菌种保存142

第四节 真菌孢子的产生、萌发和计数146

1.真菌孢子产生的条件146

2.促使真菌孢子产生的途径146

3.孢子萌发的条件149

4.孢子萌发的方法151

5.孢子萌发的记载153

6.真菌孢子的计数153

第十二章 植物细菌病害156

第一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命名156

1.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157

2.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158

3.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159

4.木质部小菌属(Xylella)159

5.嗜木质菌属(Xylophilus)160

6.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160

7.欧文氏菌属(Erwinia)162

8.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65

9.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171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177

1.细菌病害标本的检查177

2.植物病原细菌常见的属和种178

第三节 病原细菌的分离和培养179

1.分离方法179

2.分离培养基181

3.培养性状185

4.植物病原细菌的保存187

5.细菌的计数189

第四节 致病性的测定192

1.过敏性反应——致病性的初步测定192

2.常规接种测定193

第五节 细菌的形态195

1.细菌运动的观察195

2.细菌的大小和形状196

3.革兰氏染色法196

4.鞭毛染色197

5.荚膜染色200

6.芽孢染色200

7.抗酸性染色201

8.类脂内含物染色201

9.异染粒染色202

10.细胞壁染色202

11.晶体染色203

第六节 生理和生物化学性状203

1.温度的关系203

2.细菌的耐干能力204

3.细菌的耐盐性204

4.好氧性和厌氧性204

5.碳素化合物的利用和分解205

6.氮素化合物的利用和分解207

7.大分子化合物的分解209

8.其他反应测定210

第七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血清学212

1.抗血清的制备212

2.血清学反应213

第八节 细菌的噬菌体218

1.噬菌体的分离、纯化、繁殖和保存219

2.噬菌体的定量222

3.噬菌体性状的观察和测定224

4.噬菌体的应用229

第九节 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231

第十三章 植物植原体和螺原体病害233

第一节 植物植原体和螺原体的分类地位233

第二节 植物植原体病害233

1.植物植原体病害的重要性234

2.植物植原体病害的诊断234

3.植物植原体的提纯237

4.抗血清的制备和血清学反应238

5.植物植原体的核酸探针239

第三节 植物螺原体病害239

1.螺原体种的划分239

2.螺原体的显微镜检查241

3.螺原体的分离和培养241

4.抗血清的制备和血清学反应242

5.传染试验242

6.螺原体病害的防治242

第十四章 放线菌243

第一节 放线菌的分离和培养243

1.分离243

2.纯化和培养245

3.菌种的保存245

第二节 琼胶平板上拮抗作用的测定245

1.纯化菌种的测定245

2.土壤中拮抗体直接筛选246

第三节 培养滤液效价的测定247

1.抑制生长浓度测定法247

2.环柱测定法248

3.纸碟测定法249

第四节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249

第十五章 植物病毒病害250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本质250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和命名251

1.BromovirusGroup(雀麦花叶病毒组)252

2.CarmovirusGroup(香石竹斑驳病毒组)252

3.ComovirusGroup(豇豆花叶病毒组)252

4.CucumovirusGroup(黄瓜花叶病毒组)252

5.FabavirusGroup(蚕豆病毒组)252

6.LuteovirusGroup(黄化病毒组)252

7.SatellitevirusGroup(卫星病毒组)252

8.TobamovirusGroup(烟草花叶病毒组)252

9.RhabdovirusGroup(杆状病毒组)253

10.CryptovirusGroup(隐症病毒组)253

11.ReovirusGroup(呼肠孤病毒组)253

12.GeminivirusGroup(双体病毒组)253

13.CaulimovirusGroup(花椰菜花叶病毒组)254

第三节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254

1.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状254

2.植物病毒病的内部症状257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传染——接种实验261

1.机械传染262

2.嫁接和菟丝子传染264

3.种子和花粉传染265

4.介体传染267

5.土壤传染272

第五节 植物病毒的提纯274

1.提纯病毒的增殖274

2.病毒的提取275

3.提取匀浆的澄清276

4.病毒的初提纯277

5.病毒的精提纯278

第六节 植物病毒定量280

1.侵染力测定法280

2.血清学反应定量法281

3.电子显微镜计数282

4.物理和化学方法282

第七节 植物病毒的鉴定283

1.病毒的分离和纯化283

2.植物病毒的鉴定性状284

3.病株汁液的离体性状288

4.传染途径289

5.植物病毒的血清学鉴定289

6.植物病毒的电子显微镜观察296

7.病毒株系的鉴别297

8.分子杂交分析298

第八节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299

1.清除传染来源299

2.避去传染来源299

3.避去传染介体299

4.选用脱毒种苗或无病毒种苗300

5.化学防治302

6.交叉保护303

7.热处理治疗303

8.抗病品种304

第九节 植物的类病毒304

第十六章 植物线虫病害306

第一节 植物寄生线虫的采集306

1.线虫病的症状306

2.标本的采集306

第二节 线虫的分离307

1.植物材料中线虫的分离307

2.土样中线虫的分离309

3.分离到的线虫的活体检查311

第三节 线虫玻片标本的制作312

1.杀死和固定312

2.脱水313

3.染色314

4.制片和封固315

第四节 线虫的计数和计测318

1.线虫的计数318

2.线虫死活的鉴别319

3.线虫的计测与记载319

第五节 线虫的培养320

1.培养基上单独培养320

2.真菌上培养321

3.细菌作为饲料的培养322

4.线虫的消毒322

5.植物组织上的培养323

第六节 线虫的接种323

1.线虫的单独接种323

2.线虫与其他病原物的混合接种324

第七节 植物线虫病的调查324

1.调查方法324

2.记载方法324

3.损失的估计325

第十七章 培养条件和其他环境因素的控制326

第一节 酸度326

1.氢离子浓度和pH值326

2.缓冲溶液328

3.pH值的测定331

4.酸度的调节335

第二节 氧化还原电位336

1.氧化和还原336

2.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336

3.氧化还原电位对微生物的影响339

第三节 氧的供应340

1.供氧的方法340

2.氧吸收率的测定341

3.振荡机341

第四节 温度342

1.温度的测量和调节342

2.微生物对温度反应的测定343

第五节 湿度343

1.湿度的测量和调节343

2.小容器空气湿度的调节344

3.土壤湿度的调节345

第六节 光照345

第七节 植物的营养条件346

第十八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348

第一节 病害损失的测算348

1.禾谷类作物生育期的划分348

2.棉花生育期348

第二节 植物病害流行的分析349

1.寄主植物350

2.病原生物350

3.环境条件351

第三节 病害模式、计算和电脑模拟351

1.模式351

2.计算351

3.电脑模拟351

第十九章 植物病害的控制353

第二十章 抗病性和致病力分化的测定355

第一节 名词术语355

第二节 典型病害359

1.小麦秆锈病359

2.黑粉病364

3.白粉病366

4.稻瘟病368

5.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373

6.棉枯萎病(附黄萎病)376

7.水稻纹枯病379

8.黄瓜霜霉病379

9.马铃薯晚疫病380

10.水稻白叶枯病382

1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388

12.青枯病388

13.烟草花叶病390

14.马铃薯病毒病392

15.水稻病毒病393

第三节 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力分化的离体测定395

1.小麦赤霉病395

2.甘薯茎腐线虫病395

3.甘薯根腐病396

第四节 毒素在抗病性测定中的应用396

1.棉花黄萎病396

2.水稻白叶枯病396

3.其他病害397

第二十一章 资料收集和整理398

第一节 植物病理学文献398

第二节 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398

1.平均数、标准差、变异量、变异系数398

2.两个平均数的比较——t测验399

3.变异量分析法401

4.对比法试验的分析403

5.回归和相关403

第三节 图表406

1.图406

2.表格407

3.绘图408

第四节 摄影409

1.照相机的性能409

2.滤色片410

3.标本的摄影412

4.显微摄影413

第五节 报告413

1.准备提纲413

2.准备图表414

3.报告写作414

附录常用化学药品译名对照表4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