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Cisco互连网络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Cisco互连网络设计
  • (美)Matthew H.Birkner编著;潇湘工作室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08880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530页
  • 主题词:互连网络 协议(计算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Cisco互连网络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互连网络设计介绍3

第1章 互连网络设计概述3

1.1 互连网络设计目标4

1.1.1 功能4

1.1.2 可缩放性4

1.1.3 可适应性5

1.1.4 可管理性5

1.1.5 成本有效性5

1.2 关键设计问题和需求5

1.3 设计方法学6

1.3.1 第一步——需求分析6

1.3.2 第二步——建立网络结构7

1.3.3 第三步——建立寻址和命名约定8

1.3.4 第四步——准备硬件9

1.3.5 第五步——部署Cisco IOS软件特征10

1.3.6 第六步——实现、监视和管理网络10

1.5 本章复习题11

1.4 本章小结11

第2章 分级设计12

2.1 分级三层模型的组成13

2.1.1 核心层13

2.1.2 分布层14

2.1.3 访问层14

2.2 每层的功能15

2.2.1 核心层功能15

2.2.3 访问层功能16

2.2.2 分布层功能16

2.3 分级设计模型的优点17

2.3.1 可缩放性18

2.3.2 易于实现18

2.3.3 易于排除故障18

2.3.4 可预测性18

2.3.5 协议支持19

2.3.6 易于管理19

2.4 三层模型的变体19

2.4.1 一层设计——分布式19

2.4.2 一层设计——中心辐射式20

2.4.3 二层设计21

2.4.4 冗余二层分级设计22

2.5 分级设计指导原则22

2.6 本章小结23

2.7 本章复习题23

第二部分 校园LAN设计27

第3章 校园LAN概述27

3.1 校园LAN设计考虑因素28

3.1.1 客户机终端工作站问题29

3.1.2 服务器终端工作站问题30

3.1.3 网络基础设施问题31

3.1.4 电缆设计选择32

3.1.5 网络管理问题33

3.1.6 业务问题34

3.2 为新应用和技术设计校园LAN34

3.2.1 确定需要解决的网络问题35

3.2.2 分类网络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6

3.2.3 设计规则1——为可缩放互连网络使用路由器38

3.2.4 设计规则2——使用路由器来构建逻辑结构39

3.3 本章小结40

3.4 本章复习题40

第4章 校园LAN技术42

4.1 LAN技术选项43

4.1.1 以太网43

4.1.2 令牌环47

4.1.4 ATM技术49

4.1.3 FDDI49

4.2 LAN互连方法50

4.2.1 桥接/交换操作51

4.2.2 路由选择操作52

4.3 交换网络的可缩放性考虑因素52

4.4 VLAN53

4.4.1 VLAN的以太网中继考虑因素54

4.4.2 VLAN中的FDDI中继考虑因素54

4.5 ATM LANE55

4.7 本章复习题56

4.6 本章小结56

第5章 校园LAN设计模型57

5.1 建筑物布局示例58

5.2 电缆布线问题58

5.3 分布式主干网59

5.3.1 建筑物中的分布式主干网60

5.3.2 校园网中的分布式主干网61

5.4 折叠式主干网61

5.5 在建筑物内部部署VLAN63

5.6 跨越校园网部署VLAN64

5.7 在校园VLAN中迁移动ATM65

5.8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66

5.9 本章小结66

5.10 本章复习题66

第二部分 TCP/IP网络设计71

第6章 TCP/IP设计概述71

6.1 物理网络与逻辑网络72

6.2 IP寻址方案和子网划分技术72

6.3 寻址方案考虑因素74

6.4 路由选择协议75

6.5 路由选择考虑因素77

6.6 安全性考虑因素77

6.7 本章小结77

6.8 本章复习题78

第7章 TCP/IP寻址设计79

7.1.1 分级寻址80

7.1.2 前缀路由选择80

7.1 寻址方案决策80

7.1.3 VLSM83

7.1.4 使用CIDR的无分类路由选择85

7.1.5 二级寻址86

7.2 地址管理87

7.2.1 使用DHCP进行IP地址管理87

7.2.2 使用DNS/DHCP Manager和NetWork Registrar管理IP地址88

7.3 多播问题88

7.3.1 加入一个多播组89

7.4.1 业务和技术要求90

7.3.2 确定IP多播的最佳路径90

7.4 TCP/IP安全性90

7.4.2 防火墙、访问控制和主机安全性91

7.4.3 专用地址和注册地址的安全性问题95

7.5 本章小结95

7.6 本章复习题95

第8章 路由选择协议设计97

8.1.1 交换98

8.1.2 交换路径概述98

8.1 路由选择的概念98

8.2 Cisco路由选择和交换进程99

8.2.1 路由选择100

8.2.2 交换100

8.3 基本交换路径101

8.3.1 进程交换101

8.3.2 快速交换102

8.3.3 分布式交换102

8.3.4 NetFlow交换102

8.4.1 主机路由选择协议103

8.3.5 平台和交换路径的相关性103

8.4 根据应用划分路由选择协议103

8.4.2 自治系统中使用IGP104

8.4.3 自治系统之间使用EGP105

8.5 路由选择开销105

8.6 路由选择表106

8.7 路由器确定路由的方式106

8.8 路由选择协议的可缩放性和收敛109

8.9 路由汇总110

8.10 路由选择收敛111

8.10.1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收敛112

8.10.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收敛113

8.10.3 防止收敛期间的路由选择循环113

8.11 路由重新分配115

8.11.1 协议之间的路由重新分配115

8.11.2 同一网络中的路由重新分配116

8.11.3 主机对RIP的路由重新分配117

8.11.4 路由重新分配期间调整路由选择协议的不一致性118

8.12 本章小结120

8.13 本章复习题120

第9章 OSPF设计121

9.1 OSPF协议122

9.1.1 OSPF网络类型122

9.1.2 OSPF路由器类型123

9.1.3 OSPF链路状态通告124

9.1.4 指定路由器和备用指定路由器126

9.1.5 OSPF的分级特征127

9.1.6 OSPF网络的虚拟链路128

9.2 OSPF汇总128

9.2.1 地址空间分配129

9.2.2 位分割130

9.2.3 VLSM的IP地址映射130

9.2.4 不连续子网131

9.2.5 ABR上的汇总配置131

9.2.6 ASBR的汇总配置133

9.3 OSPF区域134

9.3.1 存根区域135

9.3.2 完全存根区域135

9.3.3 NSSA136

9.4 OSPF主干网设计137

9.5 可缩放OSPF互连网——黄金设计准则138

9.6 OSPF收敛、平衡负载和资源利用138

9.7 附加的OSPF参考资料139

9.8 本章小结139

9.9 本章复习题140

第10章 IGRP/EIGRP设计141

10.1 IGRP特性142

10.2 IGRP路由选择143

10.2.1 IGRP负载平衡144

10.2.2 IGRP路由选择度量145

10.3 IGRP收敛146

10.4 IGRP计时器147

10.4.1 更新间隔147

14.4.3 阻止计时器148

10.4.2 无效计时器148

10.4.4 刷新计时器149

10.5 EIGRP路由选择149

10.6 EIGRP路由汇总150

10.6.1 EIGRP支持移动主机151

10.6.2 EIGRP支持不连续子网151

10.6.3 EIGRP支持VLSM152

10.7 EIGRP收敛152

10.7.1 DUAL153

10.7.2 EIGRP负载平衡155

10.8 分级网络和EIGRP155

10.9 IGRP/EIGP信息的附加参考信息156

10.10 本章小结156

10.11 本章复习题157

第四部分 桌面协议设计161

第11章 桌面设计概述161

11.1 使用广播的桌面协议162

11.3 AppleTalk考虑因素163

11.2 Novell IPX考虑因素163

11.4 Windows Networking考虑因素164

11.5 本章小结164

11.6 本章复习题164

第12章 IPX设计165

12.1 Novell网络协议166

12.2 Novell封装166

12.2.2 令牌环和FDDI的Novell封装167

12.2.1 以太网Novell的封装167

12.2.3 在同一接口支持多IPX封装168

12.3 Novell路由选择168

12.3.1 IPXWAN170

12.3.2 IPX交换模型/负载平衡171

12.3.3 单路径IPX路由选择171

12.3.4 多路径IPX路由选择171

12.3.5 使用NLSP的IPX路由选择171

12.3.6 具有EIGRP的IPX路由选择173

12.4 RIP和SAP问题174

12.5 获取最近的服务器的查询176

12.6 IPX与NetBIOS177

12.7 配置考虑因素179

12.8 IPX/IP网关179

12.9 IPX的新增强形式180

12.10 本章小结180

12.11 本章复习题180

第13章 AppleTalk设计182

13.1 AppleTalk协议套件183

13.2 AppleTalk路由选择184

13.2.1 AARP185

13.2.2 DDP185

13.2.3 NBP186

13.2.4 ZIP和ADSP186

13.2.5 路由选择开销计算187

13.3 AURP189

13.4 AppleTalk管理选项189

13.4.1 AppleTalk网络号分配189

13.4.2 浮动的静态路由190

13.4.3 可视网络实体191

13.4.4 AppleTalk命名约定191

13.4.5 AppleTalk区域191

13.5 AppleTalk过滤选项193

13.5.1 GetZoneList过滤器193

13.5.2 NBP过滤器194

13.5.3 ZIP195

13.6 AppleTalk和IP196

13.5.4分配表196

13.7 本章小结198

13.8 本章复习题199

第14章 Windows Networking设计200

14.1 Windows Networking的概念201

14.1.1 域和工作组201

14.1.2 NetBIOS协议202

14.2 传输层协议203

14.2.1 NetBEUI204

14.2.2 NWLINK204

14.2.3 NBT205

14.3 LAN服务浏览器206

14.4 名称解析206

14.4.1 广播207

14.4.2 LMHOSTS208

14.4.3 WINS208

14.4.4 DNS208

14.5 域模型209

14.6 远程访问服务器210

14.7 设计示例211

14.8 本章小结212

14.9 本章复习题213

第五部分 WAN设计217

第15章 WAN设计概述217

15.1 优化核心WAN的可用性218

15.2 优化核心WAN的性能220

15.3 主干路由选择协议的选择221

15.5 本章复习题222

15.4 本章小结222

第16章 专线设计223

16.1 专线方式概述224

16.2 体系结构225

16.3 封装方法226

16.3.1 HDLC227

16.3.2 PPP228

16.3.3 LAPB229

16.5 本章复习题230

16.4 本章小结230

第17章 帧中继设计231

17.1 帧中继概述232

17.1.1 帧中继服务DLCI234

17.1.2 帧中继服务LMI235

17.2 路由器交互236

17.2.1 Inverse ARP237

17.2.2 与路由选择协议交互238

17.3 网络类型239

A.1 第1章239

17.4 子接口240

17.5 拓扑选择241

17.5.1 采用完全网状的子接口242

17.5.2 采用中心辐射式的子接口242

17.5.3 用于PVC备份的DDR243

17.6 本章小结245

17.7 本章复习题246

第18章 X.25设计247

18.1 X.25服务基础248

18.1.1 X.25协议套件248

18.1.2 X.121地址格式250

18.2 X.25非广播多路访问251

18.3 X.25子接口251

18.4 X.25交换253

18.5 本章小结253

18.6 本章复习题254

第19章 远程访问设计255

19.1 远程访问问题256

19.2 连接技术257

19.2.2 ISDN服务258

19.2.1 模拟服务258

19.2.3 数字用户线261

19.2.4 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262

19.3 远程访问方法263

19.3.1 远程网关263

19.3.2 远程控制264

19.3.3 远程节点264

19.4 根据用户类别配置设备265

19.4.1 临时性的远距离办公者/移动用户266

19.4.2 全职远距离办公者/远距离工作者266

19.4.3 SOHO267

19.4.4 中心站点设备267

19.5 数据封装问题269

19.5.1 PPP链路控制协议270

19.5.2 PPP安全特性270

19.5.3 多链路PPP270

19.5.4 多链路多底板PPP271

19.6 考虑远程访问设计的安全性和如何利用Internet272

19.8 本章复习题273

19.7 本章小结273

第20章 ATM互连网络设计275

20.1 ATM在互连网络中扮演的角色276

20.2 ATM的概念276

20.2.1 PVC277

20.2.2 SVC279

20.2.3 PVC/SVC小结280

20.3 ATM适应层280

20.3.1 ATM物理层281

20.3.3 ATM适应层——AAL3/4282

20.3.2 声音应用——运用AAL1282

20.3.4 数据应用——运用AAL5285

20.4 专用网络中的ATM路由286

20.5 LANE:ATM作为虚拟LAN288

20.6 ATM设计模型289

20.7 WAN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290

20.8 StrataCom节点290

20.9 本章小结291

20.10 本章复习题291

第21章 SNA设计概述295

第六部分 SNA设计295

21.1 SNA的组成296

21.2 SNA层次——子区节点和外围节点297

21.2.1 子区节点297

21.2.2 外围节点297

21.2.3 SNA子区297

21.2.4 SNA最终用户会话设置和通信298

21.3 令牌环SNA网关299

21.3.1 Pass Through网关299

21.3.2 LU网关300

21.3.3 第三种选择——DSPU301

21.4 SNA网络互连技术301

21.4.1 业务和技术需求301

21.4.2 SNA设计移植302

21.5.1 数据链路交换304

21.5 SNA令牌环网络互连技术304

21.5.2 建立DLSW线路305

21.5.3 用RSRB打通SNA隧道305

21.5.4 串行隧道选件307

21.5.5 SDLLC转换307

21.5.6 负载平衡308

21.5.7 高级对等连网技术309

21.5.8 信道接口处理器310

21.6 SNA互连网络拓扑311

21.6.1 可靠的SNA网络互连311

21.6.2 连接模型312

21.6.3 SNA优先化313

21.7 本章小结315

21.8 本章复习题315

第七部分 CID课程总结和案例研究319

第22章 网络互连设计总结319

22.1 网络互连设计的步骤320

22.2 用网络管理评测互连网络的性能320

22.3 本章小结321

22.4 本章复习题321

第23章 案例研究323

23.1 案例1——虚拟大学324

23.1.1 目前的网络324

23.1.2 新网络需求325

23.1.3 案例研究任务326

23.2 案例2——Simple Minds326

23.2.1 目前的网络327

23.2.2 新网络需求327

23.2.3 案例研究任务327

23.3 案例3——ABC通告公司327

23.3.1 目前的网络328

23.3.2 网络新需求328

23.3.3 案例研究任务329

23.4 案例4——Widespread有限责任公司329

23.5 案例5——TurtleNet咨询公司330

23.4.3 案例研究任务330

23.4.1 目前的网络330

23.4.2 新网络需求330

23.5.1 目前的网络331

23.5.2 新网络需求331

23.5.3 案例研究任务332

23.6 案例6——国立数学银行332

23.6.1 目前的网络332

23.6.2 新网络需求335

23.6.3 案例研究任务335

第八部分 附录339

附录A 复习题参考答案339

A.2 第2章340

A.3 第3章341

A.4 第4章342

A.5 第5章342

A.6 第6章343

A.7 第7章344

A.8 第8章345

A.9 第9章346

A.10 第10章347

A.11 第11章348

A.12 第12章348

A.13 第13章349

A.14 第14章350

A.15 第15章351

A.16 第16章351

A.17 第17章352

A.18 第18章353

A.19 第19章353

A.20 第20章354

A.21 第21章355

A.22 第22章356

附录B 案例研究的参考设计方案357

B.1 案例1解决方案—虚拟大学357

B.1.1 新设计方案1——快速交换以太网主干357

B.1.2 新设计方案2——ATM信元交换主干358

B.2 案例2解决方案——Simple Minds359

B.2.1 新设计方案1——层叠路由器主干360

B.2.2 新设计方案2——层叠交换机主干360

B.2.3 Simple Minds的路由/寻址方案360

B.2.4 Simple Minds网络中的ABR配置361

B.3 案例3设计方案——ABC通告公司362

B.3.1 新设计方案——建议书1362

B.3.2 新设计——建议书2363

B.4 案例4解决方案——Widespread有限责任公司364

B.5 案例5解决方案——TurtleNet咨询公司365

B.5.1 新核心的设计366

B.5.2 新的HQ设计367

B.6 案例6解决方案——国立数学银行367

B.6.1 最初的HQ设计368

B.6.2 最初的地区中心/分行设计368

B.6.3 总体新设计——第1阶段368

B.6.4 新的HQ设计——第1阶段368

B.6.5 新的地区中心/分行设计——第1阶段369

B.6.8 新的地区中心/分行设计——第2阶段371

B.6.6 总体新设计——第2阶段371

B.6.7 新的HQ设计——第2阶段371

附录C 设计与实现指南——帧中继374

C.1 概述374

C.2 帧中继技术基础375

C.2.1 帧中继术语375

C.2.2 帧格式376

C.2.3 拥塞376

C.3 规划378

C.3.1 帧中继预定378

C.3.2 路由器DLCI容量380

C.4 广播通信量分析381

C.4.1 路由中协议382

C.4.2 被动路由协议382

C.4.3 透明桥接:生成树协议384

C.4.4 远程路由源桥接384

C.5 用OSPF路由384

C.5.1 非广播多路访问中的邻接385

C.5.2 处理大型OSPF网络386

C.6 用EIGRP实现路由387

C.6.1 带宽控制387

C.6.2 配置命令387

C.6.3 配置问题388

C.6.4 配置指导388

C.6.5 超额预定中心辐射式帧中继配置(子接口)389

C.7 用于帧中继配置资源的内存利用390

C.8 Cisco的关键特性以及何时使用这些特性390

C.8.1 帧中继上的通信量成形390

C.8.2 每个DLCI的拨号备份396

C.8.3 广播队列398

C.8.4 子接口399

C.8.5 反向ARP402

C.9.1 星形拓扑(中心辐射式)403

C.9.2 完全网状拓扑403

C.9 设计拓扑和策略403

C.8.6 自动安装403

C.9.3 具有冗余中心站点的部分连接拓扑404

C.9.4 分级连接405

C.10 总结406

C.11 Cisco IOS中支持的帧中继相关标准407

附录D 设计与实现指南——用Windwos网络实现网络设计408

D.1 什么是Windows网络408

D.1.2 采用什么协议409

D.1.1 域与工作组409

D.2 动态IP寻址410

D.2.1 DHCP范围410

D.2.2 DHCP中继410

D.2.3 DHCP选项411

D.2.4 Network Registrar411

D.3 微软LAN Services Browser411

D.4 名称解析412

D.4.1 广播412

D.4.2 LMHOSTS412

D.4.3 Windows Internet命名服务412

D.4.4 Internet DNS413

D.5 扩展到更大的网络——可信域414

D.6 调制解调器访问416

D.7 按需拨号路由416

D.8 ISDN访问418

D.8.1 Cisco 200418

D.8.2 Adtran418

D.8.3 Motorola BitSURFR418

D.9.2 Cisco TCP/IP Suite 100419

D.9.1 CiscoRemote和CiscoRemote Lite419

D.9 客户端软件419

D.9.3 IPeXchange网关420

D.10 示例420

D.10.1 示例1420

D.10.2 示例2422

D.10.3 示例3425

D.10.4 示例4427

D.11 关闭广播名称解析功能427

D.11.1 何时采用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427

D.11.2 Windows 95428

D.11.4 Windows NT注册表条目429

D.11.5 查找伪劣浏览主机429

D.12 配置WINS名称的DNS分解429

D.11.3 Windows NT 3.51429

附录E OSPE设计和实现指导431

E.1 OSPF和RIP431

E.3 最短路径算法433

E.3.1 OSPF代价433

E.2 什么叫链路状态433

E.3.2 最短路径树434

E.4 区域及域间路由435

E.5 链路状态通告435

E.6 路由器中的OSPF实现436

E.7 OSPF验证438

E.7.1 简单的口令身份验证438

E.7.2 消息摘要身份验证438

E.8 主干区域和0区域439

E.9.1 区域与区域0没有物理连接440

E.9 虚拟链路440

E.10 相邻路由路441

E.9.2 主干区域分区441

E.11 邻接关系442

E.11.1 DR的选择442

E.11.2 建立邻接关系443

E.11.3 在点对点接口中的邻接关系447

E.11.4 NBMA网络中的邻接关系447

E.12 在NBMA网络中避免使用DR和“neighbor”命令448

E.12.1 点对点子接口449

E.12.2 选择接口的网络类型450

E.13 OSPF和路由汇总454

E.13.1 区域间路由汇总454

E.13.2 外部部由汇总455

E.14 存根区域456

E.15 再分配路由进入OSPF协议461

E.16.1 有效代价的使用466

E.16.2 VLSM466

E.16 OSPF重新分配成其他协议466

E.16.3 交叉分配468

E.17 导入默认值到OSPF中471

E.18 OSPF设计技术473

E.18.1 每个区域的路由器个数474

E.18.2 邻居个数474

E.18.3 每个ABR的区域数目474

E.18.5 内存问题475

E.18.4 完全网状和不完全网状475

E.19 小结476

E.20 链路状态数据的同步476

E.20.1 链路状态通告478

E.20.2 OSPF数据库例子480

E.21 OSPF和IP多播寻址498

E.22 VLSM498

E.23 OSPF12新特点501

E.OSPF的LSA组的调步技术501

E.OSPF点到多点特征5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