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华严宗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华严宗通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1452842.jpg)
- 魏道儒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 ISBN:780519938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3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华严宗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 杜继文1
导言1
第一章 华严典籍与华严经学1
第一节 华严经学的原初形态1
一、《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发端2
二、《本业经》与早期菩萨行4
三、《渐备经》与普贤类经典7
1. 竺法护的三类译籍7
2. 终极崇拜对象--法身10
3. 普贤行与普贤境界13
4. 十度与十住15
四、节译经与眷属经19
第二节 华严经学的成熟形态22
一、晋译华严的组织结构23
二、卢舍那佛诸相26
三、华藏世界的构造与存在形式28
四、一多关系及其运用32
五、法界与世间34
六、心佛众生三者的关系37
第三节 华严典籍的形成历程39
一、贵霜佛教与华严典籍东传汉地39
二、支品与本部的一般区别40
三、华严典籍形成的时间地点43
第一节 华严典籍的初期流布与研究48
一、单行经研究的两种趋向48
第二章 华严学的理论转型与学派建立48
二、《华严经》的多途运用54
第二节 华严论书及其特点58
一、简说《十住毗婆沙论》58
二、《地论》的概念化倾向59
第三节 地论师与华严理论转型64
一、北魏《华严》研究诸传说64
二、地论派组织结构与政治品格65
三、形象描述与理性分析71
四、宗趣与判教74
五、六相体义与适用范围77
六、当现两说与四宗五宗80
第三章 诸派融合与华严宗创立83
第一节 《十地》的流传与终结84
一、僧猛与大兴善寺系84
二、慧远系与《十地》绝闻关壤87
第二节 华严诸派与华严学多途发展91
一、普圆与苦行派的转变91
二、昙迁与慧藏95
三、灵幹的莲华藏世界海观97
四、灵裕系与华严学基地的建立99
第三节 三论系华严学与吉藏102
一、法朗与兼弘《华严》的过程102
二、慧眺与华严斋会103
三、法敏与慧璿104
四、吉藏的《华严游意》105
一、法顺生平及其双重品格108
第四节 法顺及其华严禅观108
二、法顺著作及其真伪之辨112
三、禅僧本色及其思辩特征113
第五节 智俨与华严宗学说体系的形成118
一、智俨生平和著作118
二、法界缘起说的构成及来源122
三、十会与十玄125
第一节 概述132
第四章 华严新说与分支132
第二节 法藏与华严学的新进展134
一、生平综述134
二、著作简析138
三、性起诸义141
1. 性起溯源141
2. 一体二用143
3. 性起缘起146
四、六相圆融149
五、三种十玄152
六、五教十宗155
第三节 法藏弟子及其华严宗分支160
第四节 李通玄的教外华严学163
一、生平与著作163
二、经文组织与判教之争167
三、取象表法与得意忘象172
四、三圣一体说175
第五章 华严哲学的终结与禅化过程182
第一节 华严禅化诸因182
第二节 澄观与华严学说的定型185
一、游学经历与著作185
二、扶持正宗与诸宗融合190
三、事理范畴与四法界194
第三节 宗密的禅化华严学197
一、生平概略197
二、一心与四法界199
一、希迁的《参同契》202
第四节 晚唐五代禅宗对华严理论的运用202
二、惟劲的“理事圆融”205
三、沩仰宗的“事理不二”206
四、曹洞宗的“五位”208
五、法眼文益的“祖佛之宗”209
第六章 宋代华严与禅净教融合212
第一节 士大夫与华严学213
一、《华严经》的地位与华严宗的义理213
二、《华严经》与净土信仰216
三、华严学与禅净教的融合219
第二节 慧因寺系与华严宗中兴222
一、子璿的《楞严经疏》223
二、净源中兴华严宗事迹225
三、以华严释《肇论》的途径230
第三节 义和的华严净土说231
第四节 《五教章》与华严诸家234
一、道亭的《义苑疏》235
二、师会及其弟子237
三、同教别教之辩240
四、《析薪》与《焚薪》243
第五节 禅宗中的华严学246
一、云门宗的华严学246
1. 契嵩的依本起末和摄末归本246
2. 法秀的从教入禅与现量比量之别248
3. 惟白的《指南图赞》250
4. 宗本的华严悟入处252
5. 怀深的华严居士观253
二、曹洞宗的华严学255
三、临济宗的华严学257
1. 道宁的华严机语257
2. 圆悟克勤的以华严说禅259
3. 佛海慧远的《奏对录》261
第七章 华严学的流变与衰微263
第一节 教禅新格局中的华严学263
一、元代佛教政策对华严传播的影响263
二、教门三派与华严义理265
1. 元大都与五台山268
三、华严教僧分布与华严传播途径268
2. 江南各地273
第二节 禅讲教分立中的华严学276
一、明代前中期华严学的沉寂276
二、佛教综合复兴与禅化华严278
三、禅宗复兴与华严“实用”论283
四、“四大高僧”对华严的诸种理解与运用288
第三节 华严学的衰落与士丈夫的作用292
一、华严的兼弘与衰落292
二、续法普及华严义学的命运295
三、士大夫运用华严的三种趋向298
附录302
一、晋译《华严》各品主角菩萨及其相关内容302
二、大事记308
三、索引324
(一) 人名324
(二) 名词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