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藏象与临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藏象与临床](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1435652.jpg)
- 杨扶国,齐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013929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88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7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藏象与临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心与小肠(附:心包、脑、三焦)17
第一章 生理部分17
一、形态部位17
(一)心的形态部位17
(二)心脉的形态部位19
(三)心系的形态部位20
(四)小肠的形态部位21
1.手少阴心经22
(五)心与小肠之经脉22
2.手太阳小肠经23
(六)心包与三焦之经脉23
1.手厥阴心包经23
2.手少阳三焦经23
二、特性功能24
(一)心的特性功能24
1.心的特性24
(1)心为阳中之太阳、为火脏24
(2)心为君主之官26
(1)心主血脉28
(一)内部联系28
2.心的功能28
(2)心主神志31
(二)小肠的特性功能35
三、内外联系37
(一)内部联系37
1.心与其他脏腑37
(1)心与肺37
(2)心与肾39
(3)心与肝43
(4)心与脾44
(5)心与小肠45
(6)心与多脏腑47
2.心与体窍49
(1)心与舌49
(2)心与目50
(3)心与耳51
3.心与汗52
(二)外部联系53
1.火57
(一)六淫57
第二章 病理部分57
一、病因57
2.热59
3.暑61
4.风63
5.寒65
6.湿67
(二)七情68
1.喜68
2.惊69
3.思虑71
4.悲72
5.怒73
6.忧(恐)73
(三)其他75
1.瘀血75
2.痰饮76
3.饮食79
4.劳倦80
(一)心气不足81
5.疫疠81
二、病机病证81
(二)心血不足85
(三)心阴亏损87
(四)心阳虚衰89
(五)心火炽盛91
(六)阴寒凝闭94
(七)心神不宁95
(八)痰邪扰心96
(九)心虚胆怯98
(十)心脾两虚99
(十一)心肾不变101
1.经病内传入心104
三、心病传变104
(一)经脏互传104
2.心病外达于经105
3.影响五官九窍106
(1)舌106
(2)目107
(3)耳107
(4)口108
4.累及躯体四肢108
(二)脏腑互传109
1.心病传脾109
2.心病传肺110
3.心病传肝112
4.心病传肾113
5.心与小肠病互传114
四、小肠病变115
(一)小肠实热115
(二)小肠虚寒116
(三)小肠气滞117
附一:心包118
一、心包的形态部位118
二、心包的特性功能120
三、心包的病因病机122
二、脑的特性功能124
(一)脑的特性124
一、脑的形态部位124
附二:脑124
(二)脑的功能125
1.脑为髓海125
2.脑为元神之府126
3.脑主知觉运动127
2.《难经》论三焦129
一、三焦的概念及其特性功能129
1.《内经》论三焦129
附三:三焦129
4.孙思邈论三焦130
3.《中藏经》论三焦130
5.陈言论三焦131
6.张杲论三焦131
7.李杲论三焦131
8.虞抟论三焦131
9.俞弁论三焦132
10.孙一奎论三焦132
11.李梃论三焦133
12.章潢论三焦133
13.张介宾论三焦134
16.顾彭年论三焦136
14.何梦瑶论三焦136
15.沈金鳌论三焦136
18.陈修园论三焦137
17.周自闲论三焦137
19.程知论三焦137
20.周振武论三焦138
21.唐宗海论三焦139
22.张锡纯论三焦140
23.章太炎论三焦141
24.各家散论三焦142
二、三焦理论的临床应用145
1.内科杂病145
2.外感热病146
第二篇 肺与大肠149
第一章 生理部分149
一、形态部位149
(一)肺的形态部位149
(二)气管、咽喉的形态部位150
(三)大肠的形态部位151
(四)肺与大肠之经脉152
1.手太阴肺经152
2.手阳明大肠经152
二、特性功能153
(一)肺的特性功能153
1.肺的特性153
2.肺的功能154
(1)主持诸气、以司呼吸154
(2)宜发肃降157
(3)通调水道158
(4)朝会百脉160
(5)治理调节161
(6)发生语音,帮助嗅觉162
(二)大肠的特性与功能163
(7)主藏魄,其志为忧163
1.主传导163
3.主津164
2.主通降164
三、内外联系165
(一)内部联系165
1.肺与其他脏腑165
(1)肺与肝胆165
(2)肺与心166
(3)肺与脾胃167
(4)肺与肾169
(5)肺与四脏的总体关系171
(6)肺与大肠172
2.肺与气血津液174
3.肺与体窍175
(1)肺与躯体175
(2)肺与五官177
(3)肺与咽喉178
(二)外部联系179
第二章 病理部分182
一、病因182
(一)六淫182
1.风184
2.燥186
3.湿188
4.火(暑、热)190
5.寒192
(二)疫疠194
(三)虫伤194
(四)七情195
(五)饮食劳倦、起居失宜197
(六)痰与饮200
二、病机病证201
(一)肺失宣降201
1.肺气失宣201
2.肺气失降203
(二)风寒犯肺207
2.脾胃与季节208
(三)肺热壅盛208
3.脾胃与地域209
(四)痰浊蕴肺211
(五)瘀血阻肺213
(六)水邪迫肺215
(七)肺失通调216
(八)肺气(阳)不足219
1.肺气不足219
2.肺阳虚衰221
3.肺气败绝222
(九)肺阴亏损224
(十)津伤肺燥226
三、肺病传变228
(一)经脏互传228
(二)经脉互传229
(三)脏腑互传230
1.肺病传心230
2.肺病传肝231
3.肺病传脾胃233
4.肺病传肾234
5.肺与大肠病互传237
四、大肠病变240
(一)六淫、饮食所伤240
(二)内伤大肠242
第三篇 脾与胃247
(一)脾的形态部位247
第一章 生理部分247
一、形态部位247
(二)胃的形态部位248
1.足太阴脾经250
(三)脾与胃之经脉250
2.足阳明胃经251
(四)脾与胰的关系252
二、特性功能253
(一)脾的特性功能253
1.脾的特性253
2.脾的功能256
(1)脾主运化水谷256
(2)脾主运化水湿259
(3)脾主升清261
(4)脾主生血统血263
(二)胃的特性功能265
1.胃的特性265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267
2.胃的功能267
(2)胃主降浊270
(三)脾与胃的关系271
1.脾胃关系概述271
2.脾胃相表里272
3.脾运胃纳273
4.脾升胃降274
5.脾湿胃燥277
6.脾胃经脉联系279
1.脾胃与其他脏腑281
(1)脾胃在脏腑中的重要地位281
三、内外联系281
(2)脾胃与心284
(3)脾胃与肝285
(4)脾胃与肺286
(5)脾胃与肾288
(6)脾胃与六腑290
2.脾胃与苗窍292
(1)脾胃与口293
(2)脾胃与唇294
(3)脾胃与舌295
(4)脾胃与齿295
(5)脾胃与咽296
(6)脾胃与目297
(1)脾胃与四肢298
3.脾胃与躯体部位298
(2)脾胃与肌肉299
4.脾胃与气血津液神志300
(1)脾胃与气300
(2)脾胃与血303
(3)脾胃与津液305
(4)脾胃与神志306
(二)外部联系307
1.脾胃与气候307
(一)六淫311
1.湿311
一、病因311
第二章 病理部分311
2.寒313
3.热314
4.燥315
5.风315
6.暑316
(二)七情318
1.思318
2.忧、怒319
(三)饮食不调321
(四)劳逸不均326
(五)其他329
二、病机病证331
(一)脾胃气虚331
(二)脾胃不和340
(三)脾胃虚寒345
(四)脾胃阴虚349
(五)脾不统血353
(六)脾气下陷355
(七)湿邪困脾359
(八)脾胃积热363
(九)脾肾阳虚367
三、脾胃病传变368
(一)经脏互传368
(二)经脉互传370
(三)脏腑互传371
1.脾病传肺371
2.脾病传肝374
3.脾病传心375
4.脾病传肾376
5.脾胃病互传378
第四篇 肝与胆381
第一章 生理部分381
一、形态部位381
(一)肝的形态部位381
(二)胆的形态部位384
(三)肝与胆之经脉386
1.足厥阴肝经386
2.足少阳胆经386
二、特性功能387
(一)肝的特性功能387
1.肝的特性387
(1)体柔用刚387
(2)喜升喜动389
(1)肝主藏血392
2.肝的功能392
(2)肝主疏泄394
(3)肝主情志谋虑396
(4)肝主筋399
(二)胆的特性功能402
1.胆的特性402
2.胆的功能404
三、内外联系406
(一)内部联系406
1.肝与其他脏腑406
(1)肝与心406
(2)肝与肺407
(3)肝与脾胃408
(4)肝与肾410
(5)肝与胆411
(6)肝与四脏的总体联系413
2.胆与其他脏腑414
3.肝与体窍416
(1)肝开窍于目416
(2)肝与其他体窍418
(二)外部联系421
第二章 病理部分426
一、病因426
(一)六淫426
1.风426
2.寒430
3.热(火、暑、疫毒)431
4.燥432
5.湿432
1.怒434
(二)七情434
2.恐、惊440
3.悲、忧441
(三)饮食442
(四)劳伤443
(五)痰瘀及其他445
1.痰饮445
2.瘀血446
3.其他447
二、病机病证447
(一)肝气不和447
(二)肝蕴湿热455
(三)肝火亢盛457
(四)肝阳上亢464
(五)肝风妄动467
(六)肝血瘀滞473
(七)肝筋不利476
(八)肝体本虚479
1.肝气(阳)虚衰480
2.肝血(阴)虚衰483
三、肝病传变489
(一)经脏互传489
(二)经脉互传490
(三)脏腑互传491
1.肝病传脾491
2.肝病传肺498
3.肝病传心501
4.肝病传肾503
5.肝胆病互传505
(一)胆气不利506
四、胆腑病变506
(二)胆火熏蒸507
(三)胆气亏虚509
第五篇 肾与膀胱(附:命门)513
第一章 生理部分513
一、形态部位513
(一)肾的形态部位513
(二)膀胱的形态部位516
(三)肾与膀胱之经脉518
1.足少阴肾经518
2.足太阳膀胱经518
二、特性功能519
(一)肾的特性功能519
1.肾的特性519
(1)肾为水脏519
(2)肾为阴中之阴522
(1)肾主先天元阴元阳524
2.肾的功能524
(2)肾主藏精、生殖与生长发育530
(3)肾主水与津液535
(4)肾主纳气539
(5)肾主作强与伎巧542
(二)膀胱的功能特性544
1.膀胱的特性544
(1)膀胱为寒水之腑544
(2)膀胱性喜通利545
2.膀胱的功能545
(1)膀胱主藏津液而司溺545
(2)膀胱亦能气化水液546
(3)膀胱经为诸阳主表549
1.肾与其他脏腑550
(1)肾与肺550
三、内外联系550
(一)内部联系550
(2)肾与肝553
(3)肾与脾胃554
(4)肾与心557
(5)肾与膀胱559
(6)肾与三焦561
(7)肾与胞宫、精室563
(8)肾与脑565
2.肾与苗窍567
(1)肾开窍于耳567
(2)肾主瞳神569
(3)肾上系于舌570
(4)肾开窍于二阴而主二便571
3.肾与躯体组织573
(1)肾主骨主齿573
(2)腰为肾之府575
(3)肾华在发(须)576
(4)肾经气循行、反映的特定部位578
4.肾与经脉580
(1)肾与十二经脏腑580
(2)肾与奇经八脉581
(二)外部联系584
第二章 病理部分587
一、病因587
(一)六淫587
1.风587
2.寒591
3.湿594
4.热(火)596
5.燥599
(二)七情600
1.恐惧600
2.其他601
(三)房劳602
(四)其他因素606
1.饮食606
2.劳逸607
3.水气609
4.瘀血611
二、病机病证612
(一)肾气不固612
(二)肾不纳气616
(三)肾阳虚衰620
(四)肾虚水泛625
(五)肾阴亏虚629
(六)肾精亏损635
(七)肾气虚脱639
三、肾病传变643
(一)经脏互传643
(二)经脉互传646
(三)脏腑互传648
1.肾病传心648
2.肾病传脾胃652
3.肾病传肝656
4.肾病传肺657
5.肾与膀胱病互传662
(一)膀胱虚寒665
四、膀胱病变665
(二)膀胱湿热667
附:命门670
一、命门的形质670
(一)经穴命门说670
(二)右肾命门说671
(三)肾间命门说672
(四)两肾命门说673
(五)动气命门说673
(六)其他命门说674
二、命门的生理676
三、命门的证治679
(一)主要病理679
(二)病证方治680
附:主要参考书目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