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鲁迅诗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鲁迅诗话](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1428225.jpg)
- 吴奔星选辑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10072·701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179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鲁迅诗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九○七年1
一、诗歌的起源1
诗歌的起源1
诗歌的起源(1907)1
劳动是文艺发生的源头2
诗歌起源于小说之前2
劳动是文艺发生的源头(1924)2
诗歌起源于小说之前(1924)2
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3
诗歌的起源与流传3
诗歌的起源与流传(1926)3
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1934)3
诗歌的起源与史官的记录(1934)4
诗歌的起源与史官的记录4
论中国古代传疑的诗歌6
论中国古代传疑的诗歌(1926)6
二、论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6
论《诗经》7
一九三二年7
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类: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7
论《诗经》(1926)7
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类: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1932)7
评“诗言志”与“持人性情”(1907)10
评“诗言志”与“持人性情”10
《诗经》是中国诗歌最古的选本11
《诗经》是中国诗歌最古的选本(1933)11
《诗经》中的棠棣花(1935)12
论《诗经·国风》的作者12
论《诗经》的“颂”12
《诗经》中的棠棣花12
论《诗经》的《颂》(1933)12
论《诗经·国风》的作者(1934)12
论屈原和他的《离骚》13
论屈原和他的《离骚》(1907)13
论屈原及其《离骚》等作品(1926)14
论屈原及其《离骚》等作品14
一九三三年15
从现实的思想斗争联想到屈原及其《离骚》(1933)15
从现实的思想斗争联想到屈原及其《离骚》15
论《诗经》、屈原与宋玉16
论《诗经》、屈原与宋玉(1935)16
论宋玉等人的作品17
论宋玉等人的作品(1926)17
论“汉宫之楚声”——垓下歌、大风歌、秋风辞及其它18
论“汉宫之楚声”(1926)——垓下歌、大风歌、秋风辞及其它18
评司马相如20
评司马相如(1935)20
论枚乘的五言古诗(1926)20
论汉武帝时代的诗歌21
论枚乘的五言古诗21
论汉武帝时代的诗歌(1926)21
汉晋以来文人多受谤毁(1907)23
汉晋以来文人多受谤毁23
研究三国时代诗文的三部参考书24
研究三国时代诗文的三部参考书(1927)24
曹操写诗敢用“今典”25
一九三四年25
论曹操“尚通脱”25
论曹操“尚通脱”(1934)25
曹操写诗敢用“今典”(1927)25
咏曹操疑冢的诗(1934)26
咏曹操疑冢的诗26
曹丕曹植的诗文见解(1927)27
曹丕对诗歌创作的贡献(1927)27
曹丕曹植的诗文见解27
曹丕对诗歌创作的贡献27
建安七子的诗文特色(1927)29
建安七子的诗文特色29
孔融与曹操的关系(1927)30
孔融与曹操的关系30
哀孔融31
一九二八年31
哀孔融(1928)31
魏末晋初文章的特色(1927)32
论阮籍的诗文(1927)32
论阮籍的诗文32
魏末晋初文章的特色32
论阮嗣宗与陶渊明的风“雅”来自社会“地位”33
论阮嗣宗与陶渊明的风“雅”来自社会“地位”(1934)33
论陶潜(1927)34
论陶潜34
论陶渊明的生活35
论陶渊明的生活(1936)35
一九三六年35
六朝诗中的“行散”36
唐诗中的“胡麻”36
唐诗中的“胡麻”(1927)36
六朝诗中的“行散”(1927)36
一九二七年36
李贺临终说谎(1923)37
评李贺的诗(1934)37
一九二三年37
评李贺的诗37
李贺临终说谎37
评李商隐的诗(1934)38
评李贺的诗(1935)38
评李贺的诗38
一九三五年38
评李商隐的诗38
唐朝的钉梢(1931)39
唐朝的钉梢39
韦庄和他的《秦妇吟》40
韦庄和他的《秦妇吟》(1933)40
评宋朝“江湖派”诗(1935)41
评宋朝“江湖派”诗41
讽刺暴发户丑态的元曲42
明朝贾凫西的“软刀子割头不觉死”42
讽刺暴发户丑态的元曲(1925)42
明朝贾凫西的“软刀子割头不觉死”(1927)42
郑板桥的《道情》43
郑板桥的《道情》(1927)43
评苏曼殊(1925、1932、1934)44
评苏曼殊44
谭嗣同与秋瑾临刑做诗(1934)45
谭嗣同与秋瑾临刑做诗45
读章太炎狱中诗(1936)46
读章太炎狱中诗46
论汉代记录的民歌曾经文人篡改47
论汉代记录的民歌曾经文人篡改(1934)47
古代民歌刚健清新49
古代民歌刚健清新(1934)49
民歌对文人和文学史的影响50
民歌对文人和文学史的影响(1934)50
文人对民间诗歌的修改与影响51
文人对民间诗歌的修改与影响(1934)51
“士大夫”的篡改与民间诗歌的“灭亡”52
“士大夫”的篡改与民间诗歌的“灭亡”(1934)52
“文章得失不由天”53
一九○○年53
世上并无所谓天才诗人53
世上并无所谓天才诗人(1924)53
“文章得失不由天”(1900)53
三、诗歌的创作53
一九二六年54
诗以独创为贵54
内容较旧,感兴过时54
诗人与群众(1907)54
内容较旧,感兴过时(1933)54
诗以独创为贵(1926)54
诗人与群众54
新诗的风格要多样化55
一九一九年55
新诗的风格要多样化(1919)55
诗人、歌手被“豢养”不利于诗歌的创作(1925)56
诗人、歌手被“豢养”不利于诗歌的创作56
古人所谓“穷愁著书”不大可靠57
古人所谓“穷愁著书”不大可靠(1925)57
“道学先生”的假面具58
诗文要表现我们现代的声音58
“道学先生”的假面具(1925)58
诗文要表现我们现代的声音(1927)58
忙与穷都谈不上文学59
穷与忙都不会产生文学59
穷与忙都不会产生文学(三则,1927)59
穷与忙都写不出诗来60
中国何时才有平民文学(1927)61
中国何时才有平民文学61
写革命诗,做“革命人”(1927)62
写革命诗,做“革命人”62
诗文不能超越政治(1927)63
诗文不能超越政治63
吟诗作文与生活条件(1935)64
某种文体的盛行与社会条件相关联(1934)64
吟诗作文与生活条件64
某种文体的盛行与社会条件相关联64
关于《吊卢骚》一诗的写作动机65
关于《吊卢骚》一诗的写作动机(1928)65
讽刺时政的诗——《学生和玉佛》(1933)67
讽刺时政的诗——《学生和玉佛》67
讽刺反动派爱“物”不爱“人”——《崇实》(1933)68
讽刺反动派爱“物”不爱“人”——《崇实》68
诗须有形式(1935)69
诗须有形式69
评新诗的形式主义倾向(1929)70
评新诗的形式主义倾向70
一九二九年70
评新诗形式主义倾向的根源(1933)70
评新诗形式主义倾向的根源70
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1933)71
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71
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72
青年作者不要以“好看而难懂”的古文、诗词装潢自己的作品(1926)72
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1925)72
青年作者不要以“好看而难懂”的古文、诗词装潢自己的作品72
评“死呀”“血呀”之类的诗73
评“铁和血的赞颂”(1925)73
评“铁和血的赞颂”73
评“死呀”“血呀”之类的诗(1925)73
诗的夸张需要诚实(1935)74
诗人的豪言壮语(1933)74
诗人的豪言壮语74
诗的夸张需要诚实74
写诗要不要用标语口号75
写诗要不要用标语口号(1935)75
口号和标语“并非无产文学”(1930)76
诗人感物,因人而异(1933)76
口号和标语“并非无产文学”76
诗人感物,因人而异76
同样的题目有不同的写法(1934)77
同样的题目有不同的写法77
消费者艺术和生产者艺术的相互影响(1934)78
消费者艺术与生产者艺术的相互影响78
诗歌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1934)79
悼柔石79
悼柔石(1933)79
诗歌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79
评塾师咏“花”用新典81
评塾师咏“花”用新典(1933)81
诗人要做诗,并非“如植物要开花”(1934)82
诗人要做诗;并非“如植物要开花”82
自述做诗的情况与态度(三则,1934)83
自述做诗的情况与态度(三则)83
四、诗歌的欣赏84
借李贺诗句以自勉(1931)84
诗和预言(1933)84
借李贺诗句以自勉84
一九三一年84
诗和预言84
“静穆”不是诗的最高境界(1935)86
“静穆”不是诗的最高境界86
一九二五年90
诗歌之敌90
诗歌之敌(1925)90
“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1925)91
“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91
评“道学先生”对抒情诗的态度(1925)92
欣赏抒情诗不能“以伦理学的眼光来论动机”(1925)92
评“道学先生”对抒情诗的态度92
欣赏抒情诗不能“以伦理学的眼光来论动机”92
评“前辈老先生”和“后辈而少年老成的小先生”厌恶恋爱诗(1925)93
评“前辈老先生”和“后辈而少年老成的小先生”厌恶恋爱诗93
讽刺章士钊误解“二桃杀三士”(1926)94
讽刺章士钊误解“二桃杀三士”94
“摘句”式的欣赏,以偏概全,“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1935)96
“摘句”式的欣赏,以偏概全,“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96
评诗文选本98
评诗文选本(1933)98
选本不足以“知人论世”99
选本不足以“知人论世”(1935)99
批判“随风转舵的选家”(1935)101
编选诗人专集最好附录同时代诗人的有关作品(1935)101
批判“随风转舵的选家”101
编选诗人专集最好附录同时代诗人的有关作品101
评乱点古诗102
评乱点古诗(1935)102
“古人并不纯厚”104
“古人并不纯厚”(1934)104
中国诗中多“病鹤”,无“病雁”(1935)106
讽刺知县老爷公余看梅花的七绝(1934)106
讽刺知县老爷公余看梅花的七绝106
中国诗中多“病鹤”,无“病雁”106
讽刺隐士的诗(1935)107
讽刺隐士的诗107
五、诗歌的批评109
革命诗人无正确理想便难坚持革命(1929)109
革命诗人无正确理想便难坚持革命109
诗人并不高于一切人(1930)110
诗人并不高于一切人110
诗人应当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111
一九三○年111
诗人的理想与革命的现实111
诗人的理想与革命的现实(1927)111
诗人应当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1930)111
论文要顾及全篇、全人以及作家所处的社会状态(1935)112
文学史怎样评论作家、诗人(1935)112
文学史怎样评论作家、诗人112
论文要顾及全篇、全人以及作家所处的社会状态112
论白莽的《孩儿塔》113
论白莽的《孩儿塔》(1936)113
为《蕙的风》抱不平(1922)114
为《蕙的风》抱不平114
一九二二年114
讽刺抹杀新诗的批评家(1924)116
一九二四年117
北宋末年禁止做诗117
北宋末年禁止做诗(1924)117
讽刺抹杀新诗的批评家118
“活剥《七步诗》,揭露杨荫榆(1925)119
“活剥”《七步诗》,揭露杨荫榆119
关于“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120
关于“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1924)120
新诗是禁止不了的(1925)123
新诗是禁止不了的123
学文学对战争没有益处124
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对于革命没有什么影响124
学文学对战争没有益处(1927)124
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对于革命没有什么影响(1927)124
大革命成功后的两种文学:赞歌与挽歌125
大革命成功后的两种文学:赞歌与挽歌(1927)125
南京的《太平歌诀》126
南京的《太平歌诀》(1928)126
评徐志摩与陈西滢互相标榜127
评徐志摩与陈西滢互相标榜(1926)127
评黄震遐的剧诗《黄人之血》及其它128
评徐志摩的诗(1934)128
评黄震遐的剧诗《黄人之血》及其它(1931)128
评徐志摩的诗128
评《汉奸的供状》(1932)135
评《汉奸的供状》135
借民谣讽刺国民党政府“整顿茶馆”136
借民谣讽刺国民党政府“整顿茶馆”(1933)136
谣谚的阶级性137
评邵冠华的新诗(1933)137
谣谚的阶级性(1933)137
评邵冠华的新诗137
为女人鸣不平的诗(1934)140
为女人鸣不平的诗140
评男“诗人”捧“女诗人”141
评男“诗人”捧“女诗人”(1934)141
评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二则,1934)142
评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142
讽刺国民党的审查官笨如“呆鸟”143
评国民党的审查官不删“不妥”的旧体诗143
讽刺国民党的审查官笨如“呆鸟”(1935)143
评国民党的审查官不删“不妥”的旧体诗(1935)143
诗的“翻译最不易”(1925)145
六、诗歌的翻译145
翻译外国诗歌很不容易(1919)145
翻译外国诗歌很不容易145
诗的“翻译最不易”145
论柏拉图146
论柏拉图(1925)146
七、论外国诗歌146
荷马的两大史诗是别人记录的(1934)147
荷马的两大史诗是别人记录的147
青年鲁迅所记得的外国诗人(1925)147
青年鲁迅所记得的外国诗人147
论摩罗诗派148
论摩罗诗派(1907)148
拜伦出现的时代背景149
拜伦出现的时代背景(1907)149
拜伦的生平与创作(1907)150
论拜伦152
论拜伦(四则,1907)152
论雪莱的性格与命运154
拜伦与中国青年(1925)154
拜伦与中国青年154
论雪莱的性格与命运(1907)154
雪莱的生平与创作155
雪莱的生平与创作(1907)155
论普希金157
论普希金(1907)157
拜伦的生平与创作159
论莱蒙托夫159
论莱蒙托夫(1907)159
论涅克拉索夫(1929)160
论涅克拉索夫160
十月革命对俄国诗人的影响(1926)161
十月革命对俄国诗人的影响161
中国没有勃洛克这样的都会诗人162
中国没有勃洛克这样的都会诗人(1926)162
评勃洛克的《十二个》163
评勃洛克的《十二个》(1926)163
爱罗先珂被逐出日本(1921)164
爱罗先珂被逐出日本164
一九二一年164
论裴多菲(三则,1907)165
论裴多菲165
论裴多菲167
论裴多菲167
论裴多菲(1925)167
论裴多菲(1929)167
白莽译裴多菲的《格言》诗168
裴多菲的《勇敢的约翰》168
裴多菲的《勇敢的约翰》(1931)168
白莽译裴多菲的《格言》诗(1933)168
论清末介绍波兰诗人的原因169
论清末介绍波兰诗人的原因(1935)169
论密茨凯维支(1929)170
论密茨凯维支的生平与创作(1907)170
论密茨凯维支170
论密茨凯维支的生平与创作170
论密茨凯维支的《先人祭》(1907)173
论斯洛伐斯基(1907)173
论密茨凯维支的《先人祭》173
论斯洛伐斯基173
论密尔顿的《失乐园》174
论密尔顿的《失乐园 》(1907)174
但丁的贡献超过沙皇(1907)175
但丁的贡献超过沙皇175
但丁的《神曲》176
从波特莱尔谈起176
从波特莱尔谈起(1930)176
但丁的《神曲》(1936)176
后记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