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第1卷 1949-195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第1卷 1949-1952](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1420496.jpg)
- 吴承明,董志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750055151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029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10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第1卷 1949-195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的社会经济状况23
第一章 资源环境23
第一节 疆域地貌与生态环境23
一、疆域地貌23
二、气候与生态环境25
第二节 自然资源30
一、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31
二、资源分布不均,相对资源量小34
三、土地生产力水平差距很大37
一、人口总量、民族与分布39
第三节 人口状况39
二、人口素质42
第二章 旧中国的经济遗产45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水平45
一、农业46
二、工业52
三、基础设施56
四、文教科技59
五、产业结构61
六、连年战争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66
第二节 贸易、金融和市场发展水平71
一、贸易71
二、金融74
三、市场76
四、战争毁损与通货膨胀79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成分和资本结构81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82
二、经济成分与资本结构85
第三章 解放区的经济91
第一节 解放区经济的形成91
第二节 解放区的农工商贸各业94
一、农业94
二、工业97
三、商业99
四、对外贸易104
五、外资企业110
第三节 解放区的财政和金融112
一、财政112
二、金融117
三、财经工作的逐步统一120
第二编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27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27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127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127
二、1949年以前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29
第二节 1949年以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全面发展145
一、以“统一财经”为标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思想146
二、以“调整工商业”和保护农民两个“积极性”为特点的协调思想150
三、以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为目标的经济改革思想152
四、在工业化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156
五、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158
第五章 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160
第一节 政府经济职能形成的历史条件160
一、解放区经济管理的特点160
二、建国前后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162
第二节 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作用164
一、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164
二、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168
三、党对政府经济工作的领导170
一、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173
第三节 计划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173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计划管理175
第六章 国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86
第一节 国营经济的建立187
一、没收“官僚资本”,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所有187
二、以解放区公营经济为基础组建国营金融业与商业192
三、苏联移交、外国转让及其他来源的国营经济194
第二节 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196
一、明确产权,查清资产存量197
二、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202
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基建财务制度的建立206
第三节 国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208
一、政府直接管理企业209
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权限210
三、实行“分级管理”,注意调动地方积极性212
第七章 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215
第一节 土地改革以前新区农村的土地制度216
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17
二、农民深受剥削和压迫218
第二节 新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2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酝酿和颁布220
二、划分农村阶级的新规定225
第三节 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226
一、清匪反霸斗争227
二、减租退押斗争228
第四节 新区土地改革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231
一、新区土地改革的组织与领导232
二、土地改革在各新解放区的开展233
第五节 新区特殊土地问题的解决238
一、关于城市郊区的土地问题238
二、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问题240
三、关于侨乡的土地问题242
第六节 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244
一、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244
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46
四、改善了农民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247
三、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247
第八章 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的确立249
第一节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249
第二节 合作经济的发展253
一、供销合作经济的整顿与发展254
二、国家对农业互助合作的鼓励和引导256
三、合作经济发展情况259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外合营企业的发展262
一、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63
二、公私合营经济的发展264
三、中外合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变化267
一、土地改革后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271
第四节 个体和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71
二、城市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77
第五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的形成281
第三编 恢复国民经济的重大举措289
第九章 建国前后的重大经济举措289
第一节 上海财经会议的重大决策289
第二节 以人民币占领市场292
一、建国前后人民币市场面临的严峻形势292
二、以人民币占领市场的重要措施295
第三节 调运物资,控制物价303
一、抑制物价上涨风潮303
二、调运物资的计划与组织305
三、调运物资的困难及解决办法308
四、调运物资和稳定市场目标的实现310
第四节 “包下来”的政策和赈灾、救济312
一、“包下来”的政策及其实施312
二、农村赈灾315
三、城市救济322
第十章 财经工作的统一与调整326
第一节 建国初期财政的困境326
一、财政收入增长缓慢327
二、财政支出浩大329
三、财政赤字过大,通货膨胀剧烈332
一、统一财经决策的形成335
第二节 统一财经335
二、统一财经的主要内容337
三、统一财经的实施及其成效343
第三节 财经体制的调整349
一、财政体制的调整349
二、中央与地方其他经济权限的调整354
第十一章 调整工商业356
第一节 物价稳定以后私营工商业的困难357
一、私营工商业的困难状况357
二、1950年私营工商业困难的原因分析359
第二节 私营工商业第一次调整方针的制定与实施364
一、《共同纲领》关于私营工商业的原则364
二、工商业调整的具体政策365
三、第一次私营工商业调整的具体实施366
四、私营工商业第一次调整的成果和意义370
第三节 私营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374
一、“三反”、“五反”后,私营工商业面临的新困难374
二、私营工商业再次发生困难的原因375
三、私营工商业第二次调整的政策措施与成效377
第十二章 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383
第一节 城乡交流成为活跃经济的关键384
一、原有城乡流通渠道萎缩385
二、交通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城乡交流受阻387
三、物价稳定后城乡供求关系变化387
四、农村经济有所恢复,农副土特产品积压388
第二节 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措施390
一、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390
二、鼓励私商从事城乡间的购运业务391
三、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积极经营土特产品393
四、举办物资交流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396
五、银行增加商业贷款,发展押汇业务,扩大通汇网点400
第三节 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的成效401
一、扩大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401
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03
三、促进了工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04
第十三章 增产节约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406
一、增产节约运动的源起407
第一节 增产节约运动407
二、增产节约运动的展开411
第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423
一、“三反”运动的缘起与发动424
二、“五反”运动的发动与经过426
第三节 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果431
一、增产节约运动对生产和改进管理的促进作用432
二、全国增产节约概况432
三、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效与不足436
第四编 基础设施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41
第十四章 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建设441
第一节 铁路的恢复和建设441
一、原有铁路的修复与运输管理442
二、新线建设450
第二节 公路交通、水运业的恢复和建设454
一、公路交通的恢复与建设454
二、水运业的恢复与发展459
第三节 人民航空业的建立与发展467
第四节 邮电业的恢复和发展470
一、邮电线路的恢复与建设470
二、邮电业务的发展概况472
第五节 水利设施建设478
一、江河治理479
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483
第六节 城市建设486
一、城市建设方针与规划487
二、市政建设488
三、房屋与住宅建设492
第十五章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94
第一节 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经济政策495
一、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495
二、发展城乡交流,活跃农村市场496
三、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价格政策497
四、逐步实行稳定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农业税收政策499
五、开展爱国丰产和互助合作运动500
六、实施抗灾救灾政策502
一、国家财政逐年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503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503
二、国家银行逐年增加对农业的贷款504
三、农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504
四、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505
五、开垦荒地,增施肥料505
六、兴办国营农场507
七、增殖耕畜,增加农业生产动力507
八、增补农具,推广新式农具508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509
一、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509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512
三、土壤改良516
四、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改良517
第四节 农业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概况521
一、农作物业全面的恢复和发展521
二、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527
三、渔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528
四、林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529
五、农村副业的恢复和发展531
六、农业发展速度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532
第十六章 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537
第一节 恢复和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政策537
一、关于恢复和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538
二、关于工业建设与国防、农业、商业的关系541
三、关于恢复发展工业的具体方针政策543
四、政府协调工业产业恢复发展的两项做法547
第二节 工业的恢复和发展549
一、生产能力恢复,产量大幅度提高549
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554
三、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558
第三节 工业经济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562
一、国营工业的发展562
二、私营工业的恢复和发展566
三、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571
四、个体手工业的恢复和合作组织的发展574
一、建立大行政区,实行中央领导下的区域制577
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恢复概况577
第一节 党和国家关于区域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577
二、因地制宜,有区别、有重点的区域投资政策580
三、工业区位配置原则584
第二节 各大行政区域经济恢复概况585
一、华北地区经济恢复发展概况585
二、东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592
三、华东地区经济恢复概况600
四、中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607
五、西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613
六、西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620
七、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概况625
八、西藏经济概况628
第五编 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633
第十八章 国内商业的恢复与发展633
第一节 国内商业的方针政策与任务633
一、统一计划下的贸易自由政策634
二、打击投机商业,维持物价稳定635
三、活跃经济,为生产服务636
第二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体制与经营637
一、国营商业的建立及经营637
二、合作商业的建立和经营644
三、私营商业的恢复与调整651
一、市场管理660
第三节 市场与物价660
二、双重价格的形成与牌价、市价的较量663
三、物价变动形势666
四、商品的比价与差价669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675
一、建国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贸易状况675
二、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贸易的方针政策676
三、少数民族地区商业的恢复与发展677
第十九章 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680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方针和政策681
一、取消帝国主义的特权,收回对外贸易自主权681
二、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和原则688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系的建立691
一、建立统一的国营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系692
二、建立合作社系统的对外贸易经营机构695
三、私营进出口贸易的经营695
四、进出口贸易组织的合营联营699
第三节 反对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斗争702
一、朝鲜战争爆发前反对封锁的斗争702
二、朝鲜战争爆发后反对封锁、禁运的斗争706
三、进出口贸易的恢复与发展714
第六编 财政、金融与投资723
第二十章 财政、税收及其管理723
一、财政工作的方针724
第一节 财政工作的方针和财政重心的转变724
二、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的对策和措施727
第二节 国家预算728
一、国家预算的编制728
二、预算执行情况731
三、预算管理的加强735
第三节 税制的建设、调整与实施737
一、税制的统一737
二、农业税制的改善745
三、工商税收的调整752
四、税收征管755
一、地方财政工作的加强760
第四节 整顿地方财政和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760
二、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765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767
第一节 国家严格管理金融的方针政策768
一、货币政策768
二、接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772
三、整顿私营金融业775
四、取消外商金融机构特权777
第二节 城乡金融业务的展开778
一、大力开办城乡储蓄778
二、积极开展信贷业务781
三、国家对存贷利率的调控786
四、保险事业的兴办789
五、发展农村信用合作792
六、尝试建立长期资金市场794
第三节 外汇的经营与管理796
一、外汇收支平衡方针的确立797
二、外汇经营情况798
三、外汇管理802
四、国际收支情况807
第四节 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808
一、国家改造私营金融业的方针政策808
二、私营行庄的联营810
三、推动私营金融业公私合营811
四、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814
第二十二章 固定资产投资816
第一节 基本建设投资方针与建设程序的形成817
一、基本建设投资方针的确立819
二、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819
三、按投资限额分类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的办法821
第二节 重点恢复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的投资结构825
一、优先恢复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工业826
二、恢复、改建为主,新建为辅827
三、统筹兼顾国民经济各业827
第三节 以东北地区为重点的投资布局829
一、重点投资东北地区829
二、因地制宜安排投资结构833
第四节 资金的筹集834
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筹集835
二、引进外资838
三、鼓励私人投资847
第五节 国家对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850
一、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850
二、委托交通银行办理拨款,监督投资851
三、组织与领导长期资金市场852
第六节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准备工作854
一、基本建设投资效益854
二、确立“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思想854
三、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准备工作856
第七编 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863
第二十三章 劳动就业和劳保福利863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劳动就业问题863
一、严重的失业问题863
二、缓解失业压力的政策和措施869
三、解决失业问题的成就与经验876
第二节 劳动力的招收与调配878
一、劳动力招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878
二、建立劳动力的计划调配制度882
第三节 职工劳动保护制度的建立887
一、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887
二、劳动时间的限制和逐步缩短892
三、保护女工和改善劳动条件894
第一节 城市居民的收入与消费898
第二十四章 居民的收入分配与消费898
一、国家机构与国营企业职工分配制度的演变899
二、私营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907
三、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变化911
第二节 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920
一、农民收入的变化920
二、影响农民收入的其他因素926
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934
第一节 经济总量的恢复与经济结构的变化941
一、经济总量的恢复和增长941
结语 第二十五章 国民经济恢复的总体分析941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949
第二节 经济体制变革的特征与作用959
一、经济体制变革的几个主要特点960
二、体制变革与经济恢复发展的关系962
第三节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经济分析965
一、资本投入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作用965
二、劳动投入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作用968
三、技术进步对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作用969
四、注重发挥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971
要事年表976
统计表目录1014
《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丛书目录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