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口腔科学 口内 修复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翰章,周学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0880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63页
- 文件大小:412MB
- 文件页数:1143页
- 主题词:口腔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口腔科学 口内 修复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九篇 龋病学&刘天佳主编1265
第一章 概述1265
第一节 龋病危害人类健康的历史1265
第二节 龋病的危害1266
第三节 龋病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1266
第四节 国外龋病学研究的重要里程1266
第五节 我国龋病研究和防治的进展1268
第二章 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1271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1271
一、制定调查目的1271
二、确定调查对象、规模和范围1271
三、调查的组织工作1272
四、调查标准与表格的制订1272
第二节 国外的龋病流行情况1274
第三节 我国的龋病流行情况1275
一、地区分布1275
二、城乡差别1275
三、性别1276
四、民族1276
五、饮水含氟量与龋病及氟牙症的关系1276
第三章 龋病的病因学研究回顾1277
第一节 历史1277
第二节 内因论1277
一、结构论1278
二、糖原学说1278
第三节 外因论1278
一、酸脱矿理论1278
二、蛋白溶解学说1279
三、蛋白溶解-鳌合学说1279
第四章 龋病病因的现代理论1281
第一节 四联因素论1282
一、致龋菌1282
二、食物1282
三、宿主1283
四、时间1285
五、四联因素理论的基本论点1285
第二节 龋病病因的新认识1286
一、龋病发生的实质性背景—致龋菌斑1286
二、牙菌斑生态失调与龋病的发生1286
三、致龋菌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的关系1286
四、口腔环境条件对细菌致龋力的影响1287
第五章 龋病的临床分类1288
一、按病变损害程度分类1288
二、按病变发展速度分类1288
三、按龋损发生与治疗的关系分类1288
四、按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1289
五、其他分类1289
第六章 龋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290
第一节 龋病发病部位的规律性1290
一、好发牙1290
二、好发牙面1290
三、牙面的好发部位1290
第二节 龋病的检查方法1291
一、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1291
二、早期龋的检查方法1291
第三节 龋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292
一、浅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293
二、中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293
三、深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293
四、龋病临床表现的年龄特点1294
第七章 龋病的临床病理1295
第一节 龋病病变过程的特点1295
一、病程进展缓慢1295
二、脱矿与再矿化交替进行1295
三、无血管和(或)细胞反应1295
第二节 龋病病变的基本过程1296
一、变浊、变软1296
二、色素沉着1296
三、组织崩溃1296
第三节 龋病的病理改变1296
一、釉质龋的病理改变1296
二、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1297
三、牙骨质龋的病理改变1298
第四节 龋病过程中的修复反应1298
一、釉质的修复反应—再矿化1298
二、牙本质-牙髓的修复反应1298
第八章 龋病的治疗1299
第一节 龋病的微创治疗1299
一、微创牙科1299
二、微创窝洞预备技术1300
三、微创防治技术1301
第二节 龋病的修复性治疗1302
一、牙体修复的生物学基础1302
二、窝洞制备的原则和步骤1305
三、银汞合金修复术1311
四、复合树脂修复术1314
五、玻璃离子水门汀及复合体的临床应用1317
六、钉固位牙体修复术1320
七、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术1322
第三节 深龋的治疗1323
一、深龋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影响1323
二、深龋临床表现与牙髓病理改变的关系1324
三、深龋治疗的临床考虑1324
四、深龋的治疗方法1324
第四节 龋病治疗的失误及处理1325
第五节 牙体修复治疗的质量评价1326
一、直接临床评价法1327
二、间接评价法1331
第九章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1332
第一节 牙发育异常1332
一、牙萌出异常1332
二、牙数目异常1332
三、牙形态异常1333
四、牙结构异常1334
第二节 牙体慢性损伤1337
一、磨损1337
二、磨牙症1338
三、楔状缺损1339
四、酸蚀症1340
五、牙隐裂1340
第三节 牙感觉过敏症1341
参考文献1342
第二十篇 牙髓根尖周病学&樊明文 主编1347
第一章 概述1347
第一节 牙髓根尖周病1347
第二节 牙髓的组织学特征1347
一、牙髓来源1347
二、牙髓腔1347
三、牙髓的组织结构1347
第三节 牙髓组织的生理学特征1349
一、牙髓血液循环特征1349
二、牙髓的代谢活动1349
三、牙髓的神经分布特征1349
四、牙本质过敏与牙痛1349
五、牙髓的修复功能1350
第四节 根尖周组织的生理学特征1350
一、根尖周组织的血供1350
二、根尖周组织的神经支配1350
三、根尖周牙周膜1350
四、牙槽骨对刺激的反应1351
五、根尖组织的解剖特点1351
第二章 牙髓根尖周病的病因1352
第一节 细菌因素1352
一、对细菌作用的认识1352
二、感染途径1352
三、相关细菌1353
四、致病机制1353
第二节 物理因素1354
一、创伤1354
二、温度1354
三、电流1354
四、激光1354
第三节 化学因素1354
一、充填材料1354
二、酸蚀剂和粘结剂1355
三、消毒药物1355
第四节 免疫因素1355
第三章 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病理1356
第一节 牙髓的防御反应1356
一、牙本质硬化1356
二、第三期牙本质形成1356
第二节 牙髓炎症1356
一、牙髓炎症的性质1356
二、牙髓炎症反应的机制1357
三、牙髓炎症的临床病理特点1358
第三节 根尖周病1359
一、根尖周炎1359
二、根尖脓肿1361
三、根尖周病变的修复1361
第四章 牙髓根尖周病的分类与临床表现1363
第一节 牙髓病与根尖周病的分类1363
一、牙髓病分类1363
二、根尖周病分类1363
第二节 牙髓病的临床表现1364
一、可复性牙髓炎1364
二、不可复性牙髓炎1364
三、牙髓坏死1364
四、牙髓钙化1364
五、牙内吸收1364
第三节 根尖周病的临床表现1364
一、急性根尖周炎1364
二、慢性根尖周炎1365
三、根尖周囊肿1365
第五章 牙髓根尖周病的诊断1366
第一节 病史1366
一、主诉1366
二、现病史1366
三、系统病史1366
第二节 临床检查1366
一、一般检查1366
二、选择性检查1367
第三节 X线检查1368
一、一般X线检查1368
二、数字化X线技术—RVG系统1369
第六章 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计划和治疗准备1370
第一节 治疗计划的确立1370
一、病例选择1370
二、治疗原则1371
三、治疗程序1371
四、一次性根管治疗1371
五、协同治疗1372
第二节 治疗准备1372
一、术前谈话1372
二、感染控制1372
三、疼痛控制1373
四、焦虑控制1374
第七章 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器械和材料1376
第一节 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器械1376
一、牙隔离装置—橡皮障1376
二、根管预备器械1378
三、根管充填器械1381
第二节 根管治疗药物和材料1381
一、根管冲洗药物1381
二、根管干燥材料1381
三、根管消毒材料1381
四、根管充填材料1382
第八章 根管治疗1383
第一节 髓腔和髓腔入口1383
一、髓腔入口1383
二、髓腔入口的制备方法1383
第二节 根管预备1386
一、根管预备止点和器械操作长度1386
二、器械的切削模式1387
三、根管冲洗1387
四、根管预备基本技术1387
第三节 根管消毒1389
第四节 根管充填1390
一、根管充填的目的和必要性1390
二、根管充填的时机1390
三、试尖1390
四、根管封闭剂的使用1391
五、常用根管充填技术1391
第五节 根管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1395
一、根管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1395
二、根管治疗预后的评价1396
第九章 活髓保存治疗1397
第一节 间接盖髓术1397
一、概述1397
二、治疗原理1397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1397
四、盖髓剂1397
五、操作步骤1397
六、疗效和预后1397
第二节 直接盖髓术1398
一、概述1398
二、治疗原理1398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1398
四、盖髓剂1398
五、操作步骤1398
六、疗效和预后1399
第三节 活髓切断术1399
一、概述1399
二、治疗原理1399
三、盖髓剂1399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1399
五、操作步骤1399
六、疗效和预后1400
第十章 牙髓塑化术和干髓术1401
第一节 牙髓塑化术1401
一、概述1401
二、治疗原理1401
三、适应证1401
四、塑化剂1401
五、操作步骤1401
六、疗效与预后1401
第二节 干髓术1402
一、概述1402
二、治疗原理1402
三、适应证1402
四、干髓剂1402
五、操作步骤1402
六、疗效与预后1402
第十一章 根尖手术1403
一、适应证1403
二、禁忌证1403
三、根尖手术的步骤1403
四、术后观察及疗效1406
第十二章 牙漂白术1407
第一节 病因1407
一、外源性因素1407
二、内源性因素1407
第二节 牙漂白的机制与临床病理1408
一、牙漂白的机制1408
二、临床病理1408
第三节 检查和诊断1408
一、建立色彩基线1408
二、检查牙列及牙龈组织1409
三、寻找病因1409
四、个性分析1409
第四节 漂白前的准备1409
一、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保护措施1409
二、漂白试剂的准备1409
三、漂白用器械1409
四、温度设定1409
第五节 活髓牙漂白1409
一、口腔准备1409
二、四环素牙漂白1410
三、四环素牙的家庭漂白法1410
四、光热催化漂白氟牙症1410
五、疗效评价1410
六、医嘱及检查1410
第六节 无活力牙漂白1410
一、适应证1411
二、禁忌证1411
三、漂白步骤1411
四、并发症1411
第十三章 牙外伤1412
第一节 牙外伤的特点1412
第二节 病史及临床检查1412
一、病史1412
二、临床检查1412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治疗1413
一、牙折1413
二、牙震荡1415
三、牙移位1415
四、牙脱位1416
第十四章 牙髓根尖周病治疗并发症及处理1417
第一节 根管治疗术的并发症1417
一、治疗期间急症1417
二、治疗后疼痛1418
三、髓室壁(底)穿孔1419
四、根管侧壁穿孔1419
五、器械折断于根管内1419
六、器械误人消化道或气管1420
七、皮下气肿1420
八、牙体折裂1421
九、牙根纵折1421
第二节 牙髓塑化疗法及干髓术的并发症1422
一、封失活剂后疼痛1422
二、失活剂导致牙周组织坏死1422
三、失活剂引起的根尖周炎1422
四、残髓炎1423
五、急性根尖周炎1423
六、慢性根尖周炎1423
参考文献1424
第二十一篇 牙周病学&王勤涛 张蕴惠 主编1429
第一章 概述1429
第一节 概念1429
第二节 牙周病学的历史1429
一、牙周病学的历史演变1429
二、牙周病学的发展未来1430
第三节 牙周组织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1430
一、牙龈1430
二、牙周膜1432
三、牙槽骨1433
四、牙骨质1434
五、基本防御结构和功能1434
第四节 牙周病流行病学1434
一、流行情况1434
二、危险因素1436
三、流行病学调查方法1437
四、指数用法1438
第二章 牙周病的病因学1441
第一节 概述1441
第二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素—菌斑微生物学1442
一、牙菌斑生物膜1442
二、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1442
三、牙菌斑的生态学1443
四、其他的牙面软沉积物1443
五、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1443
六、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1444
七、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1445
八、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1449
第三节 牙周病的协同因素1451
一、局部协同因素1451
二、全身协同因素1456
第四节 牙周病的免疫病理机制1459
一、非特异性(先天性)免疫1459
二、特异性(获得性)免疫1460
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关系1461
四、牙周病和变态反应1461
五、牙周病发展四个阶段的局部免疫反应1462
六、免疫抑制和免疫兴奋1463
七、小结1463
第五节 牙周病的牙槽骨破坏机制1463
一、牙槽骨的生理性平衡1463
二、牙周炎骨破坏的影响因素1463
三、牙周炎时影响骨吸收的细菌成分及产物1464
四、牙周病时影响骨吸收的宿主因子1464
五、全身因素与牙槽骨修复1465
第三章 牙周病的典型表现1466
第一节 牙龈基本病理表征1466
一、出血1466
二、红肿1466
三、退缩1466
第二节 牙周袋形成1467
一、牙周袋形成的基本机制1467
二、牙周袋的表现类型1467
三、牙周袋的危害1467
第三节 牙槽骨吸收1467
一、牙槽骨吸收的基本机制1467
二、牙槽骨吸收的基本类型1468
三、牙槽骨吸收的危害1468
第四节 牙周功能障碍1468
一、牙齿松动1468
二、牙齿移位1469
三、咀嚼不适1469
第四章 牙周病的检查和诊断1470
第一节 病史收集1470
一、系统病史1470
二、牙周病史1470
第二节 牙周组织检查1470
一、口腔卫生状况1470
二、牙龈状况1471
三、牙周探诊1472
四、牙的松动度1473
第三节 ?与咬合功能的检查1473
一、?的检查1473
二、早接触的检查1474
三、?干扰的检查1474
四、?检查的方法步骤1474
五、食物嵌塞的检查1474
第四节 X线检查1474
一、正常牙周组织的X线影像1474
二、牙周炎时的X线影像1474
第五节 牙周病历的特点及要求1475
一、病史内容1475
二、检查内容1475
第六节 牙周炎的辅助诊断方法1476
一、微生物学检查1476
二、压力敏感探针1477
三、X线片数字减影技术1477
四、牙动度仪1477
五、龈沟液检查1478
六、基因检测1478
七、危险因素的评估1478
第五章 牙龈组织疾病1479
第一节 牙龈炎1479
一、慢性龈炎1479
二、增生性龈炎1480
三、特殊类型龈炎1480
第二节 牙龈增生1481
一、药物性牙龈增生1481
二、牙龈纤维瘤病1481
三、牙龈瘤1482
第三节 系统性疾病的牙龈表征1482
一、白血病1482
二、艾滋病1482
第四节 牙龈急性感染1483
一、牙龈脓肿1483
二、坏死性龈炎1483
第六章 牙周组织疾病1485
第一节 慢性牙周炎1485
一、基本病因1485
二、临床特点1485
第二节 侵袭性牙周炎1486
一、基本病因1486
二、临床特点1486
第三节 系统性疾病的牙周表征1486
一、糖尿病1486
二、遗传性疾病1487
三、感染性疾病1487
第七章 复合型牙周病变1489
第一节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1489
一、解剖学联系1489
二、临床类型1489
三、治疗原则1490
第二节 根分叉病变1491
一、发病因素1491
二、临床表现和分度1491
三、治疗原则1492
第三节 牙龈退缩1492
一、发病因素1492
二、临床表现及分度1493
三、治疗原则1493
第四节 种植体周围病变1493
一、种植体周围病变的病因1493
二、种植体周围病变的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断1494
三、种植体周围病变的治疗1495
四、种植体周围病变的预防和疗效维持1495
第八章 牙周医学1497
第一节 牙周病对系统性疾病的影响1497
一、牙周病与病灶感染1497
二、牙周病与冠心病1498
三、牙周病与不良妊娠结局1498
四、牙周病与糖尿病1498
五、牙周炎与肺部感染1499
第二节 系统性疾病在牙周组织的表现1499
一、糖尿病1499
二、白血病1500
三、遗传性疾病1500
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502
第三节 牙周炎发生的全身因素1502
一、可能影响牙周炎易感性或病损严重程度的候选基因1503
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1504
三、吸烟1504
四、社会心理因素1504
五、肥胖与牙周病1505
六、骨质疏松与牙周病1505
第九章 牙周病的治疗计划1506
第一节 牙周治疗目的和基本原则1506
一、治疗目的1506
二、预后判断1506
三、基本原则1506
第二节 牙周治疗的基本程序1507
一、开始阶段1507
二、牙周基础性治疗1507
三、再评估1507
四、牙周手术治疗1507
五、功能重建治疗1507
六、牙周维护治疗1507
第十章 牙周病的基础性治疗1508
第一节 口腔卫生宣教1508
一、口腔健康意识1508
二、口腔保健基本常识1508
第二节 菌斑控制1508
一、菌斑显示的方法1509
二、机械性菌斑控制方法1509
三、化学性菌斑控制方法1510
四、特殊人群的菌斑控制1510
第三节 咬合调整(调?)1510
一、创伤性?的调?治疗1511
二、食物嵌塞的调?治疗1512
第四节 牙周病的药物治疗1512
一、前言1512
二、牙周病的全身用药1513
三、牙周病的局部用药1516
第十一章 牙周病的手术治疗1520
第一节 手术治疗原则、目的和优点1520
一、牙周手术的原则1520
二、牙周手术的目的和优点1520
第二节 牙周手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1520
一、无菌技术—消毒和灭菌1520
二、无痛技术—局部麻醉法1521
三、常用的手术器械1522
四、牙周手术切口1522
五、牙周外科的缝合技术1524
六、牙周塞治术1526
七、术后注意事项及处理要点1527
第三节 牙周手术的种类1528
一、牙龈切除术和牙龈成形术1528
二、翻瓣术1530
三、磨牙远中楔形瓣手术1532
四、根分叉部病变的手术治疗1532
五、牙槽骨病变手术治疗1534
六、牙冠延长术1535
七、牙龈退缩的手术治疗—膜龈手术1536
第四节 牙周手术后的组织愈合1538
一、牙周手术后组织愈合的种类1538
二、牙周手术后组织愈合评价1539
三、不同牙周手术后的组织愈合1539
第五节 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1540
第六节 老年人牙周治疗特点1541
一、老年人应注意合并问题1541
二、老年人牙周炎特点1541
三、老年人牙周病治疗原则1541
第十二章 牙周功能重建治疗1542
第一节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1542
一、适应证1542
二、基本治疗原则1542
三、基本治疗方法1542
第二节 牙周病的正畸治疗1542
一、牙周病正畸治疗的适应证1542
二、牙周病正畸治疗的禁忌证1543
三、牙周病正畸治疗的基本治疗原则1543
四、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的影响1543
第三节 牙周病的修复体治疗1543
一、修复治疗的时机及前提1543
二、适应证1544
三、与牙周健康有关的修复治疗基本原则1544
四、牙周治疗对修复的辅助作用1544
第十三章 牙周病的维护治疗1545
第一节 牙周维护治疗的概念及地位1545
第二节 牙周维护治疗的目标1545
第三节 牙周维护治疗的内容1546
一、病情评估1546
二、口腔卫生教育和指导1547
三、调整治疗方案1547
四、再评估1547
参考文献1547
第二十二篇 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 李秉琦 主编1551
第一章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1551
第一节 单纯疱疹1551
一、病因1551
二、发病机制1551
三、临床表现1551
四、病理1552
五、诊断1552
六、鉴别诊断1552
七、治疗1553
八、预防和预后1554
第二节 带状疱疹1554
一、病因1554
二、临床表现1554
三、病理1555
四、实验室检查1555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1555
六、治疗1555
第三节 手足口病1555
一、病因1555
二、病理1555
三、流行病学1555
四、临床表现1556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1556
六、治疗1556
七、预防1556
第四节 口腔念珠菌病1556
一、病因1556
二、发病机制和易感因素1557
三、临床表现1558
四、病理1560
五、诊断1560
六、鉴别诊断1560
七、治疗1560
八、预防1561
第五节 口腔颌面部深部真菌疾病1561
一、组织胞浆菌病1561
二、芽生菌病1562
三、曲霉病1562
四、隐球菌病1562
五、毛霉病1562
六、深部真菌感染病的诊断1563
七、深部真菌感染病的治疗1563
第六节 口腔结核1563
一、病因1563
二、病理1563
三、临床表现1563
四、诊断1563
五、鉴别诊断1563
六、治疗1564
第七节 球菌性口炎1565
一、病因1565
二、临床表现1565
三、诊断1565
四、治疗1565
第八节 坏疽性口炎1565
一、病因1565
二、临床表现1566
三、治疗1566
第二章 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1567
第一节 药物过敏性口炎1567
一、病因1567
二、病理1567
三、临床表现1567
四、诊断1568
五、治疗1568
六、预防1568
第二节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1568
一、病因1568
二、病理1568
三、临床表现1568
四、诊断1569
五、治疗1569
第三节 血管神经性水肿1569
一、病因1569
二、病理1569
三、临床表现1569
四、诊断1569
五、鉴别诊断1569
六、治疗1569
第四节 多形性红斑1569
一、病因1569
二、病理1569
三、临床表现1570
四、诊断1570
五、鉴别诊断1570
六、治疗1570
第五节 与变态反应有关的其他口腔黏膜病1570
一、肉芽肿性疾病1570
二、斑纹性疾病1571
第三章 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1572
第一节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1572
一、流行病学1572
二、病因学1572
三、病理1573
四、临床表现157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573
六、治疗1574
七、预防1575
第二节 贝赫切特病1575
一、病因1575
二、临床表现1576
三、病理1577
四、诊断1577
五、鉴别诊断1577
六、治疗1577
七、预防1578
第三节 创伤性血疱和创伤性溃疡1578
一、创伤性血疱1578
二、创伤性溃疡1579
第四节 放射性口炎1579
一、病因1579
二、病理1580
三、流行病学1580
四、临床表现1580
五、诊断1580
六、鉴别诊断1580
七、治疗1580
八、预防1581
第四章 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1582
第一节 天疱疮1582
一、病因1582
二、病理1583
三、临床表现1583
四、诊断1584
五、鉴别诊断1584
六、治疗1584
第二节 瘢痕性类天疱疮1586
一、病因1587
二、病理1587
三、临床表现1587
四、诊断1587
五、鉴别诊断1587
六、治疗1587
第三节 大疱性类天疱疮1588
一、病因1588
二、病理1589
三、临床表现1589
四、诊断1589
五、鉴别诊断1589
六、治疗1589
第四节 其他大疱性疾病1590
一、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1590
二、副肿瘤性天疱疮1590
三、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1591
四、Brunsting-Perry型类天疱疮1592
第五章 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1593
第一节 口腔白色角化病1593
一、病因1593
二、临床表现1593
三、病理1593
四、诊断1593
五、鉴别诊断1593
六、治疗1593
第二节 白色海绵状斑痣1593
一、病因1594
二、临床表现1594
三、病理1594
四、诊断1594
五、鉴别诊断1594
六、治疗1594
第三节 口腔白斑病1594
一、病因1594
二、临床表现1595
三、病理1595
四、诊断1595
五、癌变倾向问题1597
六、鉴别诊断1597
七、防治1598
第四节 口腔红斑病1599
一、病因1599
二、临床表现1599
三、病理1599
四、诊断1599
五、鉴别诊断1599
六、治疗1599
第五节 口腔扁平苔藓1599
一、发病机制1599
二、OLP与全身疾病和心理因素等的关系1600
三、口腔扁平苔藓的癌变问题1601
四、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1601
五、红斑狼疮/扁平苔藓重叠综合征1602
六、扁平苔藓的皮肤和口腔黏膜损害1602
七、扁平苔藓的治疗1602
第六节 盘状红斑狼疮1603
一、致病因素1603
二、发病机制1604
三、盘状红斑狼疮与系统性红斑狼疮1604
四、盘状红斑狼疮癌变1604
五、盘状红斑狼疮的治疗1604
第七节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1605
一、病因1605
二、临床表现1606
三、病理1606
四、诊断1606
五、癌变倾向1606
六、鉴别诊断1607
七、治疗1607
第八节 先天性角化病1607
一、毛囊角化病1607
二、Zinssers综合征1608
三、Withop Von Saman综合征1608
第六章 口腔黏膜肉芽肿性疾病1609
第一节 化脓性肉芽肿1609
一、病因1609
二、病理1609
三、临床表现1609
四、诊断1609
五、鉴别诊断1609
六、治疗1609
第二节 局限性口面部肉芽肿病1610
一、病因1610
二、病理1610
三、临床表现1610
四、诊断1610
五、治疗1610
第三节 结节病1610
一、病因1610
二、病理1611
三、临床表现1611
四、诊断1611
五、治疗1611
第四节 克罗恩病1611
一、病因1611
二、病理1612
三、临床表现1612
四、诊断1612
五、治疗1612
第五节 嗜酸性肉芽肿、浆细胞肉芽肿1612
一、嗜酸性肉芽肿1612
二、浆细胞肉芽肿1613
第六节 韦格纳肉芽肿病1613
一、病因1613
二、病理1613
三、临床表现1613
四、诊断1613
五、鉴别诊断1613
六、治疗1614
第七节 蕈样肉芽肿1614
一、病因1614
二、病理1614
三、临床表现1614
四、诊断1614
五、治疗1615
第七章 唇舌疾病1616
第一节 唇炎1616
一、慢性非特异性唇炎1616
二、腺性唇炎1617
三、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1617
四、肉芽肿性唇炎1618
五、梅一罗综合征1618
六、光化性唇炎1619
七、变态反应性唇炎1620
第二节 口角炎1620
一、营养不良性口角炎1620
二、感染性口角炎1620
三、接触性口角炎1621
四、创伤性口角炎1621
第三节 舌疾病1621
一、地图舌1621
二、沟纹舌1622
三、舌乳头炎1622
四、毛舌1623
五、正中菱形舌1623
六、舌扁桃体肥大1623
七、舌淀粉样变性1623
八、萎缩性舌炎1624
第四节 灼口综合征1624
一、病因1624
二、流行病学特征1625
三、病理1625
四、临床表现1625
五、诊断1625
六、鉴别诊断1626
七、治疗1626
第八章 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1627
第一节 淋病1627
一、病因1627
二、临床表现1627
三、实验室检查1628
四、诊断1628
五、鉴别诊断1628
六、治疗1629
第二节 梅毒1629
一、病因1629
二、传染途径1629
三、临床表现1629
四、组织病理1631
五、传染免疫1631
六、实验室检查1631
七、诊断1632
八、鉴别诊断1632
九、治疗1632
十、梅毒治愈标准1632
十一、预防1633
第三节 尖锐湿疣1633
一、病因1633
二、临床表现1633
三、组织病理1633
四、实验室检查1633
五、诊断1633
六、鉴别诊断1633
七、治疗1633
第四节 艾滋病1634
一、病因1634
二、传染途径1634
三、高危人群1634
四、发病机制1634
五、临床表现1635
六、实验室检查1636
七、诊断1636
八、鉴别诊断1637
九、治疗1637
十、预防1637
第九章 口腔黏膜色素异常1639
第一节 内源性色素沉着1639
一、黑素沉着异常1639
二、血红蛋白沉着症1641
三、胆红素沉着症1641
第二节 外源性色素沉着1641
一、金属性色素沉着症1641
二、药物性色素沉着症1641
三、色素性口周红斑1642
四、烟草性色素沉着1642
第三节 色素脱失1642
第十章 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1643
第一节 造血系统疾病1643
一、贫血1643
二、血细胞异常1644
三、出血性疾病1644
第二节 维生素缺乏症1645
一、维生素B2缺乏症1645
二、烟酸缺乏症1645
三、维生素C缺乏症1645
第三节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1646
一、垂体病1646
二、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病1646
三、肾上腺皮质病1646
四、卵巢疾病1647
五、糖尿病1647
第四节 传染性疾病1647
一、猩红热1647
二、白喉1647
三、麻疹1647
第五节 重金属及非金属中毒1648
一、铅中毒1648
二、汞中毒1648
三、铋中毒1648
四、磷中毒1648
第六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648
一、病因1648
二、临床表现1649
三、实验室检查1649
四、诊断1649
五、治疗1649
第十一章 口腔黏膜病常用诊治技术指南1650
第一节 甲苯胺蓝检查1650
第二节 活体组织切取和切除检查1650
第三节 脱落细胞学检查1651
第四节 口腔微生物培养取样1651
第五节 白色念珠菌直接镜检1651
第六节 泪液试验1651
第七节 尼氏征试验1651
第八节 唾液流量测定1652
第九节 味觉试验1652
第十节 载膜损害的雾化治疗1653
第十一节 黏膜损害的湿敷治疗1653
第十二节 黏膜损害下浸润注射1653
第十三节 黏膜损害的激光治疗1654
第十四节 黏膜损害的微波辐射治疗1654
参考文献1654
第二十三篇 儿童牙病学&石四箴 主编1659
第一章 概论1659
第二章 龋病1660
第一节 乳牙龋病1660
一、患龋状况1660
二、龋病的好发牙类与牙面1661
三、龋病的类型1661
四、龋病的临床特点1662
五、龋病的治疗1663
第二节 年轻恒牙的龋病1668
一、患龋状况1668
二、牙冠的修复1669
第三节 深龋再钙化术1669
第四节 儿童龋病的预防措施1670
一、防治知识的教育1670
二、菌斑染色法的应用1670
三、龋病活跃性的检测1670
四、防龋药物的应用1671
五、窝沟封闭剂的应用1671
第三章 牙髓病及根尖周病1672
第一节 牙髓病1672
一、乳牙牙髓病的分类1672
二、乳牙牙髓病的治疗1673
三、年轻恒牙的牙髓病治疗1674
第二节 根尖周病1675
一、乳牙根尖周病1675
二、年轻恒牙的根尖周病1677
第四章 前牙外伤1678
第一节 乳前牙外伤的分类及处理原则1678
一、乳前牙外伤的分类1678
二、临床检查1678
三、处理原则1679
第二节 乳牙外伤的后遗症1679
一、外伤乳牙的变色1679
二、外伤乳牙的吸收1679
三、外伤乳牙与牙槽骨的粘连1679
四、牙列及咬合异常1680
五、后继恒牙所受的影响1680
第三节 年轻恒前牙的外伤1680
一、年轻恒前牙外伤的分类1680
二、检查与处理1681
第四节 外伤牙的固定1682
一、结扎丝固定法1682
二、钢丝结扎、复合树脂加固法1682
三、复合树脂夹板固定法1682
四、带环、舌杆固定法1682
第五章 牙齿的发育与发育异常1683
第一节 牙齿的发育1683
一、乳牙的发育1683
二、恒牙的发育1684
第二节 异常牙与牙发育期1685
第三节 牙齿的发育异常1685
一、牙齿数目异常1687
二、牙齿结构异常1688
三、牙齿形态异常1689
四、牙齿颜色异常1691
五、牙齿萌出异常1692
第六章 咬合诱导1693
第一节 咬合诱导的概念1693
一、咬合诱导的概念1693
二、咬合诱导的分类1693
第二节 牙列与咬合的生理变化1693
一、无牙?1693
二、乳牙?1694
三、替牙?1695
四、恒牙?1696
第三节 咬合诱导的检查、诊断1696
一、一般检查1696
二、颜面检查1696
三、口腔内检查1696
四、模型分析1697
五、一般X线检查1697
六、X线头影测量分析1697
第四节 咬合异常的病因1697
一、乳恒牙替换障碍1698
二、口腔不良习惯1698
第五节 儿童常见咬合异常的防治1699
一、间隙保持器1699
二、纠正口腔不良习惯1702
三、唇系带修整术1702
参考文献1703
第二十四篇 老年口腔医学&刘洪臣 陈慧美 主编1707
第一章 概论1707
第一节 老年人的年龄划分与老年医学1707
一、老年人的年龄划分1707
二、老年医学的范围1707
第二节 老年口腔医学介绍1707
一、老年口腔医学的概念1707
二、老年口腔医学的研究内容1707
第三节 老年口腔病的特点1708
第四节 我国老年口腔医学的开展概况1708
第五节 老年口腔医学展望1708
一、老年龋病的防治1708
二、老年牙周病的防治1709
三、老年口腔修复的主要任务1709
四、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及早期治疗1709
第二章 老年口腔解剖生理改变1710
第一节 牙体硬组织的增龄改变1710
第二节 牙周组织的增龄变化1710
第三节 牙髓组织的增龄变化1710
第四节 口腔黏膜的增龄改变1710
第五节 唇、舌、唾液腺的增龄改变1711
第六节 牙槽骨组织的增龄改变1711
第七节 口腔软组织的增龄改变1711
第八节 颞下颌关节的增龄变化1711
第三章 老年人龋病1712
第一节 老年人根面龋1712
一、根龋诊断标准1712
二、根龋描述指标1712
三、根龋的流行情况1712
四、影响根龋发生的相关因素1713
第二节 龋病的诊断1713
第三节 老年龋病的修复性治疗1713
一、去除龋坏组织1713
二、保护牙髓组织1713
三、窝洞应具备抗力型1713
四、良好的固位形1713
第四节 窝洞预备的特点1714
第五节 充填1714
第六节 根面龋的治疗特点1714
第七节 老年人继发龋1714
一、病因1714
二、临床表现1714
三、治疗1714
四、预防1714
第八节 老年急性龋1714
一、病因1714
二、临床表现1714
三、治疗1715
四、预防1715
第九节 老年龋病的预防1715
一、菌斑的清除1715
二、氟化物及抗生素的应用1715
三、预防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1715
四、激光防龋的应用1715
五、微量元素预防龋病1715
第四章 老年人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病1716
第一节 牙体磨损1716
一、老年牙体磨损的病因1716
二、老年牙体磨损的影响1716
三、老年重度磨损的临床表现1716
四、老年牙体磨损的治疗1716
第二节 牙颈部楔状缺损1716
一、老年牙颈部楔形缺损的病因1716
二、老年牙颈部楔形缺损的临床表现1716
三、老年牙颈部楔形缺损的治疗1716
第三节 牙本质感觉过敏症1717
一、发病机制1717
二、临床表现1717
三、治疗1717
第四节 老年人牙隐裂1717
一、病因及影响1717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717
三、治疗与预防1718
第五节 老年人牙折1718
一、老年人牙折的原因1718
二、老年人牙折的类型1718
三、老年人牙折的临床表现1718
四、老年人牙折的治疗1718
五、老年人牙折的预防1718
第六节 牙根纵裂1718
一、病因1718
二、临床表现1718
三、治疗1718
第五章 老年常见口腔颌面外科疾病1719
第一节 老年人颌骨的变化和疾病1719
一、骨的结构和骨老化时的改变1719
二、颌骨变化后所带来的相关问题1719
第二节 老年人的颞下颌关节疾病1720
一、颞下颌关节紊乱病1720
二、颞下颌关节脱位1720
第三节 老年人唾液腺疾病及味觉变化1720
一、淋巴上皮病1721
二、唾液腺肿大1721
三、味觉变化1721
第四节 老年人口腔颌面部感染问题1721
第五节 老年人的拔牙问题1722
一、一般老年患者的拔牙1722
二、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拔牙1722
三、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危险性的多因素分析1722
第六节 老年人的口腔颌面部肿瘤1722
一、老年人更易患肿瘤的原因1722
二、口腔颌面部是老年人癌肿的好发部位1722
三、老年人常见的口腔癌前病变、恶变标志及其治疗1723
四、老年人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癌肿1723
五、警惕口腔颌面部异常变化1724
六、口腔颌面部癌瘤的治疗1724
第六章 老年牙周疾病1725
第一节 老年人牙周组织特点1725
第二节 老年人的牙龈炎1725
一、病因1726
二、临床表现1726
三、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牙龈病1726
四、治疗原则1726
第三节 老年人的牙周炎1726
一、病因1726
二、临床表现1726
三、治疗原则1727
第七章 老年口腔黏膜病1729
第一节 与义齿有关的口腔黏膜病损1729
一、义齿性口炎1729
二、口角炎1729
三、义齿刺激性软组织增生1729
第二节 口腔黏膜角化病1729
一、尼古丁口炎1729
二、创伤性角化病1730
第三节 白斑和红斑1730
一、白斑1730
二、红斑1731
第四节 扁平苔藓1731
第五节 口腔黏膜血管性疾病1732
第六节 口腔念珠菌病1732
第七节 沟纹舌1732
第八节 萎缩性舌炎1732
第九节 口干症1733
第十节 烧口征1734
第八章 老年人的口腔修复1735
第一节 老年口腔修复的特点1735
一、老年人的修复与调?1735
二、老年人的牙根(残根、残冠)拔除问题1735
三、老年人固定义齿的选择1735
四、老年人修复与?修复与?重建的综合分析1735
五、老年人口腔修复的功能与美观1735
六、老年人修复的垂直距离与口腔功能1735
七、老年人的种植牙问题1735
八、老年人口腔修复后的保健1736
九、老年人的修复与全身的关系1736
第二节 老年口腔修复前的口腔准备1736
第三节 老年人部分可摘义齿的修复1736
一、老年人部分可摘义齿的作用1736
二、部分可摘义齿设计和修复应注意的问题1736
三、修复后的检查和处理1737
第四节 老年人全牙列固定义齿的修复1737
一、固定义齿的设计1737
二、固定义齿修复中应注意的问题1737
三、固定修复后的护理1738
第五节 老年人全口义齿的修复1738
一、覆盖义齿修复1738
二、即刻全口义齿修复1738
三、全口义齿的修复1738
第六节 老年人食物嵌塞的修复治疗1739
一、老年人食物嵌塞的病因及影响1739
二、食物嵌塞的类型1739
三、食物嵌塞的治疗原则1739
四、治疗1739
第七节 老年人颌面缺损修复1740
一、老年人颌面缺损的病因1740
二、老年人口腔颌面部缺损的范围1740
三、老年人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影响1740
四、老年人口腔颌面缺损的修复原则与特点1740
五、早期修复1740
第九章 老年人的种植修复1741
第一节 口腔种植病例的选择和评价1741
一、口腔评价1741
二、内科检查1741
三、病例的选择1741
四、某些特殊的老年患者的种植问题1742
第二节 种植体的选择1742
第三节 老年失牙种植修复的设计1742
一、老年失牙种植修复设计的功能考虑1742
二、老年失牙种植修复的设计1742
第四节 种植义齿病例的管理和随访1743
一、种植体的临床评价1743
二、种植义齿的日常护理1743
第十章 老年人颌面部手术的麻醉1745
第一节 老年人生理及病理特点1745
一、心血管系统储备功能不足1745
二、呼吸系统1745
三、神经系统1745
四、肝、肾功能1746
五、胃肠道系统1746
六、内分泌系统1746
第二节 老年人麻醉药物化学与药效学1746
一、影响老年人麻醉药化学及药效学的因素1746
二、衰老对麻醉药量效关系的影响1746
第三节 老年人颌面部手术的麻醉选择和常用麻醉方法1747
一、颌面部手术的麻醉特点及方法选择1747
二、常用麻醉方法1747
第四节 老年人颌面部手术的麻醉管理与术后处理1748
一、麻醉期间患者的管理1748
二、术后管理1749
第十一章 老年人口腔用药1750
第一节 影响老年药物治疗的因素1750
一、主诉偏差及诊断困难1750
二、多疾病用药情况1750
三、用药依从性不良1750
四、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易感性增强1750
第二节 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作用的增龄变化1751
一、吸收1751
二、分布1751
三、药物肝代谢1751
四、排泄1751
五、受体敏感性1751
第三节 口腔科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1751
第四节 药物间不良交互作用1753
第五节 老年用药的基本原则1753
一、给药前明确诊断1753
二、注意患者的用药史1753
三、了解所给予药物的药理学作用1754
四、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确定最佳用药量1754
五、尽量使用较小药量原则1754
六、简化用药方案1754
七、常规检查治疗计划中使用的药物及合理停药1754
八、牢记药物也可致病1754
第十二章 老年口腔病的预防1755
第一节 老年龋病预防1755
一、控制菌斑1755
二、增强牙齿的抗龋力1755
三、其他防龋法1755
四、饮食结构调整1755
第二节 老年牙周病的预防1756
一、搞好个人口腔卫生1756
二、戒烟1756
三、去除其他有关因素1756
第三节 老年口腔癌的预防1756
一、发病率与死亡率1756
二、口腔癌的致病因素1757
三、口腔癌的预防原则和措施1757
第四节 口腔癌前病变及预防1757
一、白斑1758
二、扁平苔藓1758
参考文献1758
第二十五篇 预防口腔医学&胡德渝 主编1763
第一章 概述1763
第一节 预防口腔医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763
一、预防口腔医学的定义1763
二、预防口腔医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1763
三、社会口腔医学1763
四、预防口腔医学的基本原则1764
第二节 预防口腔医学的历史1765
一、古代预防牙医学启蒙阶段(公元前14世纪至1840年)1765
二、科学基础形成时期(1840—1950)1766
三、现代预防口腔医学诞生及发展阶段(1949—)1767
第三节 21世纪预防口腔医学的发展和未来1768
一、我国口腔健康现状与基本策略1768
二、口腔疾病的趋势1769
三、21世纪预防口腔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1770
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学1773
第一节 口腔流行病学的定义和发展1773
一、口腔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作用1773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发展1774
第二节 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775
一、描述性流行病学1775
二、分析性流行病学1781
三、实验流行病学1782
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1786
一、龋病常用指数1786
二、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1787
第四节 牙周病流行病学1789
一、牙周健康指数1790
二、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1792
第五节 其他常见口腔疾病的流行概况1794
一、口腔癌1794
二、牙颌异常1795
三、氟牙症1796
四、唇腭裂1799
五、口腔黏膜疾病1799
第六节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1800
一、数据的整理与统计指标1800
二、数据的统计分析1801
第三章 循证口腔医学1803
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起源和历史1803
第二节 循证口腔医学概况1803
一、现存的问题1803
二、循证口腔医学的原则1804
三、循证口腔医学实践类别1804
四、循证口腔医学的优点1804
五、循证口腔医学的发展1804
第三节 证据1805
一、研究方法1805
二、证据等级1805
三、寻找证据1805
四、评价证据1806
第四节 系统评价1806
一、选定问题和制订计划书1806
二、检索策略1807
三、研究的纳入1807
四、文献质量评价1807
五、数据集中1808
六、分析资料和报告结果1808
七、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1808
八、Meta分析1808
九、系统评价在口腔预防医学的应用1809
第四章 龋病早期诊断及预防1810
第一节 龋病现代认识1810
第二节 传统龋病检测方法1811
一、检查方法1811
二、龋病诊断标准1811
三、对传统诊断方法的评价1811
第三节 龋病早期诊断1811
一、电阻抗龋检测技术1811
二、激光荧光龋检测仪1812
三、定量光导荧光龋检测仪1812
四、牙?翼片放射检查技术1812
五、光纤维透照技术1812
六、荧光染色技术1813
七、牙科放大镜1813
八、对多种早期龋诊断技术的评价1813
第四节 龋病预防基本对策1813
一、龋病的三级预防1813
二、龋病早期防治1814
第五章 氟化物与口腔健康1817
第一节 氟在自然界的分布1817
第二节 氟化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与代谢1817
一、氟的吸收1817
二、氟的体内分布1817
三、氟的排泄1818
第三节 氟化物的生理作用与防龋机制1818
一、氟化物的生理作用1818
二、氟化物的防龋机制1818
三、氟化物的防龋效果1819
第四节 氟化物的毒理作用与安全性控制1819
一、氟化物的毒理作用1819
二、氟化物防龋的安全性控制1821
第五节 饮水氟化1823
一、饮水氟化的历史1823
二、饮水氟化的防龋效果1823
三、饮水氟化的安全性1824
四、饮水氟化的利与弊1824
五、学校饮水氟化1824
第六节 其他全身用氟防龋措施1824
一、食盐氟化1824
二、牛奶氟化1825
三、氟片和氟滴剂1825
第七节 氟化物的局部应用1826
一、含氟牙膏1826
二、氟水漱口1827
三、含氟凝胶和含氟泡沫1827
四、局部涂氟1828
五、氟化物涂膜1828
六、其他含氟材料1828
第八节 关于氟化物防龋的建议1828
第六章 窝沟封闭和预防性充填1829
第一节 窝沟封闭1829
一、儿童?面龋的患病状况及其特点1829
二、窝沟封闭的临床应用1829
三、窝沟封闭的有关问题1831
第二节 预防性树脂充填1832
一、适应证1832
二、分类1832
三、操作步骤与要点1832
四、临床效果与评价1832
第七章 微创牙科与非创伤性修复治疗1834
第一节 微创牙科1834
一、龋齿治疗的历史发展1834
二、微创牙科概念1834
第二节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1835
一、ART的发展及临床效果1835
二、ART的临床应用1835
二、ART的评价及发展方向1836
第八章 牙周病致病因素及预防1838
第一节 牙周病的致病因素1838
一、始动因素—牙菌斑1838
二、局部危险因素1839
三、全身危险因素1840
四、行为危险因素1841
五、人口社会背景危险因素1841
第二节 牙周病的分级预防1841
一、一级预防1842
二、二级预防1842
三、三级预防1842
四、社区牙周保健1842
第三节 控制牙菌斑1842
一、菌斑显示剂及其使用1842
二、菌斑控制的临床评估1844
三、机械性措施1844
四、药物方法1845
第四节 专业性牙周保健1846
一、龈上洁治术1846
二、根面平整术1847
第五节 控制相关局部因素1847
一、改善食物嵌塞1847
二、调?1847
三、破除不良习惯1847
四、预防、矫治错?畸形1847
五、制作良好的修复体1847
第六节 提高宿主抵抗力1847
第九章 口腔护理用品及其使用1849
第一节 漱口液及其使用1849
一、漱口液的种类1849
二、漱口的方法1850
第二节牙刷及其使用1850
一、牙刷1850
二、刷牙方法1853
三、刷牙的相关问题1854
第三节 牙膏1855
一、洁牙剂的作用1855
二、普通牙膏1856
三、功能型牙膏1857
四、牙膏的选择1858
第十章 口腔癌预防1859
第一节 口腔癌的流行状况和影响因素1859
一、口腔癌的流行状况1859
二、口腔癌的流行特征1859
三、口腔癌的行为特征1860
四、口腔癌前病变1860
五、口腔癌有关的致病因素1860
第二节 口腔癌的预防1861
一、口腔健康教育与口腔健康促进1861
二、定期口腔检查1862
三、政策和措施1862
四、防止环境污染1862
第十一章 特殊人群的口腔保健1863
第一节 妇幼口腔保健1863
一、妊娠妇女的口腔保健1863
二、婴幼儿的口腔保健1863
三、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1866
第二节 中小学生口腔保健1866
一、学校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866
二、创建有效的学校口腔保健项目1866
三、健康教育的内容1867
四、体育运动中的口腔保护1867
五、综合口腔保健项目1867
六、新西兰和丹麦的学校口腔保健项目1868
第三节 老年人口腔保健1868
一、人口统计学分布1868
二、与增龄有关的生理性变化1868
三、老年人的口腔健康问题1868
四、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1869
第四节 残疾人口腔保健1869
一、辅助口腔清洁方法1869
二、维护口腔卫生的装置1870
三、口腔预防措施1871
第十二章 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1872
第一节 口腔健康教育的概念1872
一、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教育1872
二、健康教育的模式1872
第二节 口腔健康促进的概念1873
一、健康促进和口腔健康促进1873
二、健康促进的模式1873
第三节 口腔健康教育的方法1874
一、语言教育1874
二、文字教育1874
三、形象化教育1875
四、电化教育1875
五、网站教育1876
六、示范教育1876
七、综合性教育方式1876
第四节 “爱牙日”健康教育1876
一、全国爱牙日活动的主题1876
二、组织形式1877
第十三章 口腔医疗保健中的交叉感染与控制1878
第一节 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1878
一、医院感染定义1878
二、医院感染分类1878
第二节 口腔保健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1879
一、HIV疾病1879
二、病毒性肝炎1879
三、结核1880
第三节 感染的传播1880
一、感染源1880
二、传播途径1880
三、易感人群1881
第四节 有效控制感染原则与方法1881
一、患者监测1881
二、个人防护1881
三、无菌技术1882
四、器械灭菌与化学消毒1883
五、选择和使用环境表面消毒剂1883
六、牙科设备的感染控制1884
七、手机的维护与灭菌1884
八、口腔技工室中的感染控制1884
九、废弃物管理1885
第十四章 口腔医疗市场拓展1886
第一节 口腔医疗市场分析1886
一、市场需求和消费动机1886
二、口腔医疗服务影响因素1886
三、口腔医疗服务特点1887
四、口腔医疗服务市场预测1888
第二节 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定位1888
一、市场定位策略1888
二、市场定位元素1889
第三节 口腔医疗社区服务1890
一、初级卫生保健1890
二、社区卫生服务1890
三、社区口腔卫生服务1891
四、学校口腔卫生保健1892
参考文献1892
第二十六篇 口腔医学信息学及循证口腔医学&史宗道 魏世成 主编1899
第一部分 口腔医学信息学1899
第一章 口腔医学信息学基础1899
第一节 口腔医学信息学概述1899
一、口腔医学信息学的基本概念1899
二、口腔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简史1899
三、口腔医学信息学形成的重要意义1900
四、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900
第二节 口腔医学信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1901
一、医学信息学原理和方法1901
二、口腔医学信息分类及其获取方法1902
三、口腔医学信息学原理与内容1903
第二章 口腔数字化设备与系统1904
第一节 数字化口腔设备相关技术基础1904
一、多媒体技术1904
二、知识处理技术1904
三、网络技术1904
四、嵌入式系统1905
五、标准化技术1905
第二节 口腔数字化设备及其基本工作原理1905
一、以数字控制为主的单台数字化口腔医疗设备1905
二、口腔医疗信息采集处理的数字化设备1906
三、口腔数字化设备系统1908
四、口腔数字化设备组网1908
第三节 口腔PACS系统及相关的数字化口腔X线影像设备1909
一、口腔PACS系统与数字化口腔X线设备概况1909
二、口腔X线影像数字处理系统1909
三、系统软件工作界面和主要功能1910
第四节 口腔CAD/CAM系统1910
一、口腔CAD/CAM系统概况1910
二、口腔修复CAD/CAM系统1911
三、口腔修复Cerec系统1911
四、计算机辅助制作全瓷冠桥修复系统1912
第三章 口腔医疗信息管理系统1913
第一节 口腔医疗信息及系统分类1913
一、口腔医疗信息的范畴与分类1913
二、口腔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分类1914
第二节 口腔专科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1915
一、口腔专科医院信息化特点及解决方案1915
二、口腔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架1917
三、口腔专科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案例1919
第三节 口腔门诊及诊所管理信息系统1920
一、口腔门诊及诊所管理信息系统概况1920
二、口腔门诊或诊所局域网建立1920
第二部分 循证口腔医学1922
第一章 循证医学与科研选题1922
第一节 学习和实践循证医学1922
第二节 口腔疾病负荷的生物学指标1923
第三节 口腔临床科研切入点的选择1923
一、临床科研选题1924
二、口腔疾病负荷是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1924
第二章 临床科研设计1925
第一节 临床科研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925
一、随机1925
二、对照1926
三、盲法1926
第二节 随机对照试验1926
一、设计模式1926
二、应用范围1926
第三节 交叉试验1926
一、设计模式1927
二、应用范围及优缺点1927
第四节 前-后对照研究1927
一、设计方案1927
二、应用范围及主要优缺点1928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