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领导干部科普知识全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袁正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改革出版社
- ISBN:780143377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738页
- 文件大小:445MB
- 文件页数:867页
- 主题词:自然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领导干部科普知识全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七章 能源技术875
第一节 能源概况875
一、能源及其分类875
二、能源利用与能量转换877
三、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878
四、能源的挑战880
第二节 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881
一、煤的焦化、气代和液化881
二、高效用煤的好方法——燃煤磁流体发电883
三、以煤代油的水煤浆885
四、现代能源——石油886
五、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运输887
六、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开采889
七、向植物要石油889
第三节 用之不竭的太阳能891
一、太阳——人类的能源宝库891
二、热箱与太阳能器具892
三、太阳能热电站894
四、太阳能热管896
五、太阳能“烟囱”电站897
六、太阳能电池898
七、未来的太阳能利用900
第四节 核能的利用902
一、核能和核反应堆902
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905
三、核电的安全利用906
四、低温核供热反应堆908
五、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反应910
第五节 可再生的海洋能911
一、海浪能及其发电912
二、潮汐发电913
三、海流能915
四、海水温差的利用917
五、海水盐差能918
第六节 水力能的开发919
一、水力能的开发利用919
二、抽水蓄能发电921
第七节 地热能922
一、地热能的开发利用922
二、人造热泉与干热岩发电923
第八节 其他新能源与节能技术924
一、绿色能源——沼气925
二、风能与发电927
三、氢的制取和应用929
四、现代节能技术931
第十八章 跨世纪交通934
第一节 高速公路与现代汽车934
一、现代高速公路934
二、卫星定位系统与电子地图935
三、公路收费自动化936
四、汽车设计生产现代化937
五、现代汽车大家族939
六、用新材料造新车940
七、安全带与安全气囊942
八、防抱死与防打滑943
九、未来的智能安全车945
十、无人驾车结队行946
第二节 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947
一、立交桥与立体车库947
二、交通指挥中心与交通诱导948
三、未来的智能交通949
四、噪声、废气污染恶为虎950
五、电动汽车与燃氢车950
六、太阳能汽车952
七、地铁与轻轨系统953
八、“公交村落”与电脑列车954
第三节 时代列车与高速铁路955
一、铁路与客车列车955
二、高速铁路956
三、摆式列车958
四、列车安全正点的保证959
五、铁路隧道960
六、防止铁路噪声污染961
七、磁悬浮列车962
第四节 驶向21世纪的航船964
一、集装箱与集装箱船964
二、海上巨无霸——运油船965
三、气垫船966
四、高速船和双体船967
五、不烧油的船968
六、电子海图969
七、航船航行自动化970
八、超导电磁推进船971
第五节 飞越时空的旅行972
一、最安全的旅行工具——飞机972
二、新一代的飞机974
三、直升机975
四、飞行汽车976
五、地效飞行器977
六、航空港979
第十九章 航天技术与空间开发980
第一节 登天之梯980
一、航天为哪般980
二、靠火箭产生宇宙速度981
三、运载火箭的身体982
四、运载火箭大角逐985
五、火箭的发射989
六、登天有新招990
第二节 人造卫星大家族994
一、人造卫星怎么飞行994
二、通信广播卫星995
三、气象卫星999
四、导航卫星1000
五、地球资源卫星1003
六、群星舞太空1007
第三节 航天之舟1011
一、神奇的载人飞船1011
二、往返天地间的航天飞机1014
三、航空航天两用的空天飞机1014
四、最理想的航天器1015
五、天上人间航天站1016
六、空间动力电火箭1017
第四节 造访太阳系1018
一、探月与登月1018
二、探查火星1021
三、揭开金星、水星的面纱1023
四、造访类木行星1024
五、窥视太阳1028
六、探测小行星1029
第五节 人在太空1030
一、太空环境特点1030
二、高度的安全保障1031
三、航天服保平安1032
四、失重环境中的健康和医疗1033
五、人类乐园——宇宙岛1034
六、太空旅游不是梦1035
第六节 太空争锋1036
一、航天技术发展方向1036
二、开发月球的方案1037
三、让火星成为人类的另一个故乡1039
四、开辟第四维战场1040
第二十章 现代国防科技1046
第一节 现代国防科技的含义和研究内容1046
一、现代国防科技的含义1046
二、现代国防科技研究的内容1046
第二节 国防科技的重要作用1050
一、加速武器装备现代化1050
二、促进军队指挥自动化1051
三、推动作战方式的变革1051
四、促进后勤保障向技术密集型发展1052
五、加速国防工程的构筑1052
六、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1053
第三节 世界国防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1054
一、现代侦察监视技术1054
二、隐身技术1058
三、军用激光技术1060
四、现代夜视技术1061
五、电子对抗技术1063
六、精确制导技术1064
七、军队自动化指挥1066
八、探索中的新武器、新技术1069
第四节 我国国防科技现代化的发展1072
第三篇 科学方法与观念1077
第二十一章 科学方法1077
第一节 科学方法概述1077
第二节 观察和实验方法1081
一、观察方法及其类型和原则1082
二、实验的方法及其特点1089
第三节 想象、直觉和灵感1097
一、想象——科学探索的先导1097
二、直觉和灵感1107
第四节 逻辑方法1116
一、比较和分类1117
二、归纳法和演绎法1127
三、分析法和综合法1147
第五节 假说1167
一、假说及其特征1168
二、假说的提出及其作用1173
第二十二章 现代科学理论及方法1185
第一节 系统论及方法1185
一、系统1186
二、系统论1188
三、系统方法1192
四、系统方法的应用举例1193
五、系统工程1197
第二节 信息论及方法1200
一、信息1201
二、信息论1203
三、信息方法1207
四、信息论的应用1210
五、从信息论到信息科学1212
第三节 控制论及方法1215
一、控制1216
二、控制论1219
三、控制论的基本方法1223
四、控制论及其方法的应用1227
第四节 突变理论及方法1233
一、突变与突变模型1233
二、突变理论的基本内容1234
三、突变理论的哲学及方法论意义1236
四、突变理论及方法的应用1237
第五节 耗散结构理论及方法1238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1238
二、耗散结构1240
三、耗散结构的形成和形成条件1241
四、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意义1243
五、耗散结构理论的作用1247
第六节 协同学及方法1250
一、协同学的形成1250
二、协同学的基本概念与内容1251
三、协同学的主要结论1257
四、协同学的哲学及方法论意义1258
五、协同学的应用1261
第七节 混沌学及方法1264
一、混沌学的产生1265
二、混沌学的基本内容1269
三、混沌学的研究方法1274
四、混沌学及方法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1277
第八节 小结1281
第二十三章 科学精神1284
第一节 科学精神概述1284
一、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1284
二、科学的求实求真精神1286
三、开拓创新精神1294
四、竞争与协作精神1298
五、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302
第二节 规律意识与理性精神1304
一、从非理性社会到理性社会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转折1304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的诞生1305
三、从“君本位”到“人本位”——人类进入理性社会的标志1306
四、规律的重要特征:普遍性与本质性1307
五、关于文化的三个层次1307
六、在观念转变上,要防止精神家园带来的误区1308
七、科学精神——科学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1311
第三节 弘扬科学精神1312
一、反对迷信、反对伪科学1312
二、科学与迷信的根本对立1313
第四节 科学精神向人文学科的渗透1319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1325
第二十四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概念1325
第一节 什么是STS1325
一、STS的涵义1325
二、中国学者对STS学科的认识1326
三、STS的内容1327
第二节 STS与人文教育1328
一、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1328
二、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1329
三、STS与人文教育相结合1330
四、西方国家STS教育的经验1331
五、我国在STS教育上的对策1333
第二十五章 科学与技术1336
第一节 自然科学概论1336
一、自然科学的基本属性1336
二、科学的一般特征1338
三、自然科学的学科构成1341
四、自然科学实践的基本形式1345
第二节 技术论1351
一、技术的性质和要素1351
二、技术的选择1355
三、技术的转移1359
四、技术进步1361
五、技术预测和决策1363
六、技术政策与战略1367
七、技术评估1371
第三节 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关系1375
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1375
二、技术:科学生长的沃土1376
第四节 科学与技术体系1380
一、科学体系的形成1380
二、技术体系的形成1383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与结构1384
第二十六章 科学与社会1388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388
一、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过程1388
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1389
三、社会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1391
第二节 科学与经济1392
一、科学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过程1392
二、科学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1393
第三节 科学与哲学1395
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1395
二、科学推动哲学发展1397
三、哲学对科学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1398
第四节 科学与伦理1399
一、科学与伦理的关系1399
二、科学与伦理之间的矛盾1401
第五节 科学与政治1402
一、科学与政治的区别和联系1402
二、科学对政治的影响1404
三、政治对科学的影响1405
第六节 科学与教育1407
一、科学的教育功能1408
二、科学与教育的社会互动1408
第七节 大学与科学研究1411
一、科学研究成果大都出自大学1411
二、大学是科学研究的中心1412
第八节 科学知识与科学信仰、艺术信仰1413
一、科学知识与科学信仰的关系1413
二、科学精神与艺术信仰1414
第九节 科研管理1415
一、科研管理的内容1415
二、科研管理的方法1416
第十节 科学革命对社会的影响1417
一、近代的科学革命1417
二、近代科学革命的历史影响1419
第十一节 科学与宗教1419
一、科学与宗教的渊源1419
二、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1420
三、正当宗教和鼓吹封建迷信的邪教的区别1421
第十二节 科学与艺术1422
一、科学与艺术的渊源1422
二、科学和艺术的区别与联系1423
三、科学对艺术的影响1424
四、艺术对科学的作用1425
第二十七章 技术与社会1427
第一节 技术革命对产业革命的影响1427
一、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涵义1427
二、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1427
三、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的发展1428
第二节 技术与经济1429
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429
二、技术对经济的作用1430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及经济增长1432
一、技术创新的涵义1432
二、技术创新的内容1433
三、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1433
第四节 技术与文化1435
一、技术与文化的关系1435
二、技术与文化的一体化1436
第五节 技术与军事1439
一、技术与军事的关系1439
二、现代高技术对军事发展的作用1441
第六节 技术与可持续发展1443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443
二、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444
第七节 技术与伦理1445
一、技术与伦理的特性1445
二、生物医学技术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矛盾1446
第八节 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1449
一、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1449
二、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1451
第九节 企业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1454
一、企业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的涵义1454
二、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1454
三、促进企业的技术开发要做的工作1456
第十节 技术进步与市场机制、企业1458
一、市场机制与技术进步1458
二、企业与技术进步1459
第十一节 技术开发与管理1461
一、技术开发与管理1461
二、技术开发与决策1462
三、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1462
四、技术开发的力量布局1463
第二十八章 科学技术、人才与知识经济1465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人的现代化1465
一、科学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1466
二、科学技术推动思想意识现代化1469
三、现代思维方式的内容及特征1475
第二节 科技人才与科学素质1480
一、现代公民的科学素质1480
二、科技人才的发现与培养1481
三、科技人才素质与企业技术创新1486
四、职工培训与企业管理1489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1490
一、知识及其社会作用1490
二、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1492
三、数字化信息革命对知识经济的作用1494
四、知识资本与知识管理1495
五、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1497
附录1501
一、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大事记1501
(一)数学的发明与发现1501
(二)物理学的发现与发明1516
(三)化学的发明与发现1547
(四)天文学的发现与发明1568
(五)地理的发现与发明1585
(六)生物学和医学的发现与发明1591
(七)工程技术的发现与发明1615
二、世界著名科学家、技术发明家简介1657
希波克拉底1657
欧几里德1658
柏拉图1659
欧多克斯1660
张衡1661
一行1662
沈括1662
哥白尼1662
布鲁诺1664
培根1664
伽利略1665
开普勒1667
费尔马1669
牛顿1670
尼古拉斯1672
莱布尼兹1672
欧拉1673
罗蒙诺索夫1675
休谟1675
瓦特1676
拉格朗日1677
拉瓦锡1678
帕金森1679
洪堡1679
高斯1680
欧姆1681
莫尔斯1682
法拉第1682
巴贝奇1685
李比希1686
达尔文1688
焦耳1689
布尔1690
孟德尔1690
巴斯德1691
法布尔1693
赫胥黎1693
诺贝尔1694
门捷列夫1695
科赫1696
本茨1697
伦琴1697
爱迪生1698
巴甫洛夫1699
汤姆森1700
普朗克1700
居里1702
霍普金斯1702
布尔伯特1703
摩尔根1705
居里夫人1706
兰斯泰纳1708
哈伯1709
荣格1710
艾弗里1710
哈恩1711
爱因斯坦1712
魏格纳1714
弗莱明1715
戈达德1716
玻尔1716
哈勃1718
李约瑟1719
海森堡1720
费米1721
奥本海默1723
哥德尔1725
科罗廖夫1726
库斯托1726
吴健雄1727
冯·布劳恩1728
格尔凡德1729
索尔克1729
林家翘1731
戈尔德1731
李政道1732
丁肇中1733
霍金1733
三、20世纪重要科学技术、计算机成就重要环境事件1735
(一)20世纪十大科学事件1735
(二)20世纪九大技术成就1736
(三)20世纪十大计算机发展事件1736
(四)20世纪十大环境事件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