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震及宏微观前兆揭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震及宏微观前兆揭示](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1390412.jpg)
- 张志呈,胡健,肖定军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36260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地震前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震及宏微观前兆揭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地球及其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1
第二节 地震及相关概念11
第三节 地震灾害的类别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20
第四节 地壳活动和我国地震活动分布的特征28
第五节 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前兆32
第六节 地震预测方法及灾害的有效预防32
参考文献39
第一编 地震发生、发展的成因与机理探析40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形成40
第一节 板块构造40
第二节 地震和板块构造42
第三节 板块运动43
第四节 板块构造与内力地质作用47
第五节 影响地震的外界因素50
第三章 地球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52
第一节 地质作用52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类型及特点52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规律与地震地质54
第四节 岩层产状57
第五节 褶皱构造61
第六节 断裂构造65
参考文献72
第二编 构造地震与构造应力场73
第四章 构造地震的理论成因综述73
第一节 地震的发生与作用概述73
第二节 现阶段构造地震的成因理论74
第五章 地质力学与构造应力场76
第一节 地质力学概述76
第二节 地球自转与构造应力77
第三节 构造应力80
第四节 板块内的构造应力场81
第五节 我国现代地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82
第六节 中国地震活动的分区88
第七节 应力场的应力种类和破裂构造形式91
参考文献93
第三编 地震宏观前兆94
第六章 地下水宏观异常94
第一节 历史上地震与地下水的关系95
第二节 地下水的种类和异常的宏观现象96
第三节 地震前地下水异常的典型实例98
第四节 唐山地震地下水宏观前兆99
第五节 松潘地震地下水宏观前兆103
第六节 龙陵地震地下水宏观前兆106
第七节 地震前地下水异常及水质变化的停留时间与地下水异常的识别110
第八节 观测井(孔)的观测仪及方法112
第七章 强烈地震动物异常宏观前兆116
第一节 古今中外地震异常反应116
第二节 动物异常反应实例118
第三节 动物异常反应与地震的关系120
第八章 地震前植物宏观异常124
第一节 历史记载的震前植物异常124
第二节 可能引起植物异常的其他因素127
第三节 植物异常的分析和识别128
第九章 震前中长期异常130
第一节 干旱与地震130
第二节 洪涝与地震133
第三节 东亚大气环流与地震137
第四节 利用气象因子做中长期地震的可能性139
第五节 太阳活动与地震140
第十章 临震气象异常143
第一节 临震时的地声143
第二节 临震时的地光现象148
第三节 地震前电磁波现象152
第四节 临震时的大风、降水154
第五节 临震时的热异常159
第六节 地气现象164
第七节 临震时大气浑浊169
第八节 利用临震气象异常和突变预报地震问题171
参考文献174
第四编 地震微观前兆176
第十一章 微观前兆观测仪器设备176
第一节 地震仪176
第二节 地震观测179
第三节 地下水中氡气的测量181
第四节 地壳形变的观测方法和仪器184
第五节 日本对地壳变形的部分观测经验189
第十二章 群测群防自制仪器195
第一节 地震区人民自制“土”地震报警器195
第二节 地应力观测方法196
第三节 土地电199
第四节 地磁200
第十三章 唐山地震微观前兆203
第一节 地应力203
第二节 土应力205
第三节 土地电207
第四节 土地磁210
第五节 地下水氡含量213
第六节 地变形216
第七节 唐山地震的基本情况及余震218
第十四章 松潘地震微观前兆223
第一节 地震概况223
第二节 地应力229
第三节 土应力231
第四节 土地电233
第五节 磁偏角236
第六节 地倾斜238
第七节 水氡240
第八节 重力241
第九节 波速比242
第十节 松潘地震微观异常特征243
第十五章 龙陵地震微观前兆249
第一节 概述249
第二节 地应力250
第三节 土地电255
第四节 水氡259
第五节 地磁263
第六节 重力269
第七节 地变形270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测创新探索280
第一节 地应力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预测280
第二节 地磁异常预报地震要素282
第三节 地变形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284
第十七章 渐近式预测地震是具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285
第一节 渐近式地震预测工作的要求与内容285
第二节 地震预报工作的制度与权限285
第三节 唐山地震的中期预报286
第四节 唐山地震的预防及短期分析情况287
第五节 松潘地震的中期预报288
第六节 松潘短期预报及其对策289
第七节 龙陵地震中期预报对策292
第八节 短临预报对策293
参考文献293
第五编 中国特色防震减灾的预防预报方针方法295
第十八章 地震工作的法律法规295
第一节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295
第二节 防震减灾工作的方法措施296
第十九章 李四光论地震297
第一节 地震是可以预报的297
第二节 地震预测302
第三节 地震地质是地震工作的基础304
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311
第五节 地震地质工作就是要确定地震危险区314
第六节 强烈地震发生在地质构造带317
第七节 预报地震需要重视地应力方法320
第八节 地应力测量323
第九节 关于大力加强某些地区地震地质工作的意见328
参考文献333
第六编 结语334
第二十章 地震预测预警的几点思考334
参考文献352
附表1 1975—2007年我国预测的地震名单353
后记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