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脊柱外科神经监测技术与实例图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裕光,李佛保,刘少喻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35970145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701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720页
- 主题词:脊柱病-神经外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脊柱外科神经监测技术与实例图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2
第一章 诱发电位监测基本知识概述2
一、历史回顾2
二、相关名词和定义3
三、监测目的和适用范围3
四、诱发电位检测工作原理和基本设备4
五、基本监测技术5
六、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5
七、监测仪器选择与手术室场地要求6
八、发展前景6
第二章 诱发电位相关解剖生理基础8
第一节 大脑(端脑)神经解剖8
一、大脑的外形分叶8
二、大脑的皮质功能——躯体运动和感觉定位9
第二节 脊柱解剖11
一、脊柱整体观及其运动11
二、椎骨的结构12
三、椎骨间的连结15
四、脊髓和神经根结构17
五、脊髓血液供应27
第三节 神经肌肉生理基础30
一、基本知识简介30
二、神经细胞的生物电位35
三、神经纤维的信号传递36
四、骨骼肌肌肉动作电位的产生及易化37
第三章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技术40
第一节 概述40
一、历史回顾40
二、种类和方法40
三、监测目的和适用范围41
第二节 躯体感觉神经传导通路的解剖基础41
一、上下肢的感觉神经传导通路41
二、四肢主要神经的走向和体表位置43
第三节 体感诱发电位的产生机制及传导47
一、皮肤、神经干刺激的体感诱发电位产生机制47
二、常规体感诱发电位不包含痛觉诱发电位的原因及机制48
三、体感诱发电位信号传导通路及电位成分48
第四节 刺激技术和方法52
一、刺激电极52
二、刺激部位52
三、刺激参数53
第五节 记录技术和方法54
一、记录电极54
二、记录部位及导联组合55
三、记录参数55
四、记录通道选择原则与模板设计57
五、接地电极要求61
第六节 波形特征和命名标记、测量方法及正常参考值61
一、一般波形特征、命名标记及测量方法61
二、不同记录部位的波形特征及正常参考值62
第七节 相关影响因素63
一、噪声干扰因素63
二、麻醉因素66
三、其他生理学因素66
第八节 麻醉药物的影响与选择66
一、吸入性麻醉药66
二、静脉麻醉药67
第九节 操作步骤、基线设置与预警标准69
一、操作步骤及基线设置69
二、预警标准70
第十节 临床应用评价及注意事项70
一、术中CSEP监护的临床应用评价70
二、术中CSEP监测注意事项70
第四章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技术72
第一节 概述72
一、历史回顾72
二、种类和方法72
三、监测目的和适用范围73
第二节 躯体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解剖基础73
一、锥体束(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73
二、脊柱神经根支配的相关肌肉解剖74
第三节 运动诱发电位的产生机制及传导76
一、经颅刺激技术的运动诱发电位产生机制76
二、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传导通路及电位成分77
第四节 刺激技术和方法80
一、经颅电刺激技术80
二、经颅磁刺激技术83
三、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技术的优缺点84
第五节 记录技术和方法85
一、记录电极85
二、记录部位85
三、记录参数87
四、模板设计88
第六节 波形特征与测量92
一、肌肉记录的TES-MEP波形特征及测量92
二、脊髓D/I波的波形特征93
第七节 麻醉药物及相关影响因素93
一、麻醉药物的影响及要求94
二、其他生理因素97
第八节 操作步骤、基线设置与预警标准98
一、操作步骤及基线设置98
二、预警标准98
第九节 安全性及相关注意事项99
第十节 临床应用评价100
第五章 下传神经源性诱发电位监测技术102
第一节 概述102
一、历史回顾102
二、种类和方法102
三、监测目的和适用范围103
第二节 刺激技术和方法103
一、刺激电极103
二、刺激部位和方法103
三、刺激参数105
第三节 记录技术和方法106
一、记录电极106
二、记录部位106
三、记录参数107
第四节 波形特征、标记方法和正常参考值107
一、波形特征107
二、标记方法108
三、正常参考值108
第五节 麻醉药物及相关影响因素108
第六节 操作步骤、基线设置与预警标准109
一、操作步骤及基线设置109
二、预警标准109
第七节 临床应用评价110
第六章 脊髓诱发电位监测技术112
第一节 概述112
一、历史回顾112
二、种类和方法112
三、监测目的和适用范围112
第二节 刺激技术和方法113
一、刺激电极113
二、刺激部位和方法113
三、刺激参数113
第三节 记录技术和方法113
一、记录电极113
二、记录部位和方法113
三、记录参数114
第四节 波形特征、正常参考值及相关影响因素114
一、波形特征及正常参考值114
二、相关影响因素114
第五节 操作步骤、基线设置与预警标准115
一、操作步骤及基线设置115
二、预警标准115
第六节 临床应用评价及注意事项115
一、临床应用评价115
二、注意事项116
第七章 自发和激发肌电图监测技术118
第一节 概述118
一、历史回顾118
二、种类和方法118
三、监测目的和适用范围119
第二节 自发肌电图监测技术119
一、记录技术和方法119
二、波形特征与判断120
三、自发肌电图鉴别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123
第三节 激发肌电图监测技术124
一、刺激技术和方法124
二、记录技术和方法126
三、波形特征与刺激阈值参考标准127
第四节 相关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128
第五节 临床应用评价129
第八章 其他相关监测技术131
第一节 四联刺激肌肉收缩试验131
第二节 自发脑电图133
第三节 H反射135
第四节 F-波136
第五节 唤醒试验136
第六节 踝阵挛试验137
第九章 多模式神经监测方法的选择与相关要点140
第一节 各种神经监测技术的优缺点140
第二节 多模式诱发电位监测技术的选择141
第三节 多模式神经监护操作流程及要点141
一、一般操作流程142
二、术中神经监护的操作要点142
第四节 术中诱发电位异常的原因分析方法及判断143
一、排除法143
二、比较法145
三、观察法148
第五节 诱发电位阳性预警后的一般处理原则149
第六节 术中诱发电位真、假阳性或阴性的判断150
第七节 诱发电位阳性结果及转归与术后神经功能估计151
第八节 资料记载与保存151
第十章 多模式诱发电位监测的麻醉方案选择及管理154
第一节 麻醉方案的选择154
一、不同麻醉方案选择154
二、婴幼儿麻醉方案选择154
第二节 麻醉药物及浓度调控管理155
第三节 血氧及血压的供需平衡管理157
一、缺氧157
二、缺血157
三、低血压158
第四节 体温平衡管理159
第五节 其他生理因素管理160
第六节 术中诱发电位异常的麻醉管理161
第十一章 术中脊髓损伤类型、原因与临床表现162
第一节 术中脊柱不同节段的脊髓、神经根损伤与临床表现162
第二节 术中脊髓内不同部位损伤与临床表现165
一、脊髓前角损伤165
二、脊髓急性横断伤和脊髓休克165
三、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166
四、白质前连合病变综合征166
五、脊髓丘脑侧束病变综合征168
六、脊髓后索病变综合征168
第三节 术中脊髓神经损伤并相关应激反应机制及临床表现169
一、术中脊髓急性损伤并血压、心率变化的机制及表现169
二、脊髓神经对术中机械性或缺血性损伤的耐受性差异及表现171
三、脊髓急性损伤非相关运动神经元短暂抑制的诱发电位表现172
第四节 术中脊髓损伤原因及预后172
一、手术体位172
二、手术操作172
三、脊髓血供173
四、不明原因173
第五节 脊髓损伤类型与临床评定标准173
一、脊髓损伤类型173
二、脊髓损伤程度评估与神经功能分级174
第十二章 术中神经远程监测177
一、术中神经监测的发展和需求177
二、远程监测的目的与意义177
三、远程监测的基本设备和要求177
四、远程监测操作要点及图例说明178
五、术中神经远程监测的展望180
各论182
第十三章 上颈椎疾患神经监测182
第一节 常见疾患与手术概述182
一、常见疾患种类182
二、手术方式及与脊髓神经损伤的高危因素186
第二节 神经监测策略187
一、监测目的187
二、监测方法187
三、一般操作原则187
第三节 实例图析188
一、骨折、脱位(病例1至病例4)188
二、先天畸形(病例5、病例6)205
三、肿瘤(病例7、病例8)214
第四节 经验体会221
一、术前检测的必要性221
二、术中神经监护特点221
三、术中诱发电位表现特征与对策221
四、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影响因素和预后估计222
第十四章 下颈椎疾患神经监测223
第一节 常见疾患与手术概述223
一、常见疾患种类223
二、手术方式及与脊髓神经损伤的高危因素225
第二节 神经监测策略227
一、监测目的227
二、监测方法227
三、一般操作原则227
第三节 实例图析228
一、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例9、病例10)228
二、颈椎病(病例11至病例18)238
三、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9、病例20)262
四、颈椎肿瘤、炎症(病例21至病例27)268
附:术中颈椎脊髓后正中沟定位的神经监测292
五、颈椎骨折脱位(病例28、病例29)296
第四节 经验体会301
一、术前检测的必要性301
二、手术体位固定前、后监测的重要性301
三、术中诱发电位表现特征与对策301
四、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影响因素和预后估计302
第十五章 胸椎疾患神经监测304
第一节 常见疾患与手术概述304
一、常见疾患种类304
二、手术方式及与脊髓神经损伤的高危因素308
第二节 神经监测策略308
一、监测目的308
二、监测方法309
三、一般操作原则309
第三节 实例图析310
一、胸椎管狭窄症(病例30至病例34)310
二、胸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5)326
三、胸椎肿瘤、炎症(病例36至病例44)329
附:术中脊髓后正中沟神经监测的定位方法和结果365
附:术中脊髓软脊膜切开位置的神经监测定位方法和结果373
第四节 经验体会374
一、术前检测的必要性374
二、术中神经监护特点375
三、术中诱发电位表现特征与对策375
四、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影响因素和预后估计375
第十六章 腰椎疾患神经监测377
第一节 常见疾患与手术概述377
一、常见疾患种类377
二、手术方式及脊髓神经损伤的高危因素378
第二节 神经监测策略379
一、监测目的379
二、监测方法379
三、一般操作原则380
第三节 实例图析380
一、腰椎脊柱/脊髓肿瘤(病例45至病例49)380
二、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50、病例51)397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52、病例53)403
四、脊髓栓系、脊髓纵裂(病例54、病例55)410
第四节 经验体会420
一、术中神经监护的必要性420
二、术中神经监护特点421
三、术中诱发电位表现特征与对策421
四、术中神经损伤的原因与预后估计421
第十七章 脊柱畸形神经监测422
第一节 常见疾患及手术概述422
一、常见疾患种类422
二、手术方式及脊髓神经损伤的高危因素424
第二节 神经监测策略425
一、监测目的425
二、监测方法425
三、一般操作原则426
第三节 实例图析427
一、1989年开展术中神经监护阳性病例(病例56、病例57)427
二、婴幼儿术中神经监护阳性病例(病例58、病例59)432
三、手术体位、显露过程与诱发电位阳性病例(病例60至病例63)439
四、椎弓根螺钉置入与诱发电位阳性病例(病例64至病例70)454
五、脊柱截骨、脊髓减压与诱发电位阳性病例(病例71至病例75)482
六、内固定矫形与诱发电位阳性病例(病例76至病例84)507
七、术中复杂因素与诱发电位阳性病例(病例85至病例95)547
八、诱发电位阴性与术后痛觉过敏病例(病例96至病例98)637
九、诱发电位阴性与术后迟发性脊髓损伤病例(病例99至病例104)646
第四节 经验体会671
一、术前检测的重要性671
二、术中神经监护特点671
三、术中诱发电位表现特征与对策671
四、脊髓神经损伤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影响因素和预后估计672
第十八章 罕见病例(病例105至病例107)675
附录一 专有名词英汉对照692
附录二 诱发电位相关研究694
一、研究生毕业论文694
二、发表论著694
三、参编专著696
四、成果697
索引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