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托登记制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托登记制度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1382290.jpg)
- 徐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2627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12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信托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托登记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信托登记制度概述8
第一节 信托登记制度的界定8
一、信托: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制度8
二、信托登记内涵之反思14
第二节 信托登记制度的体系定位——比较法上的考察17
一、英美法系独立信托登记制度的阙如17
二、大陆法系信托领域的特有制度22
三、大陆法系信托领域的基础性公示制度26
第三节 我国信托登记制度的现状30
一、法律规则的系统性缺失30
二、实务操作中的结构性矛盾与风险35
三、理论研究的初级状况38
四、信托登记制度现状的深层影响39
第四节 本章小结48
第二章 信托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功能50
第一节 信托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50
一、物权公示原则:大陆法系传统物权理论的延伸50
二、信托财产独立性:大陆法系信托制度的灵魂58
三、信托登记与物权变动登记的关系70
第二节 信托登记制度的价值功能74
一、信托登记制度的价值74
二、信托登记制度的功能76
第三节 本章小结81
第三章 信托登记制度的对象问题:客体与内容83
第一节 信托登记的客体83
一、既有理论:信托财产或信托关系83
二、信托登记客体的双重性85
第二节 信托登记的内容89
一、信托登记内容的依据89
二、信托登记内容的确定91
第三节 我国信托登记客体与内容之分析97
一、目前之现状97
二、现有规则的解读99
第四节 本章小结101
第四章 信托登记的法律效力问题——兼论信托法律关系的平衡机制102
第一节 信托登记法律效力概述102
一、信托登记法律效力的界定及产生的问题102
二、信托登记的法律效力与信托登记的二重性103
第二节 信托登记法律效力的核心内容——信托登记效力模式106
一、信托登记效力模式的立法例及其内涵106
二、两种效力模式之比较分析——立法选择中的价值判断108
第三节 信托登记的法律效力与信托相关法律行为的效力110
一、信托登记与信托契约的效力110
二、信托登记与物权变动的效力112
三、信托登记与信托行为的效力113
第四节 信托登记的法律效力与信托法律关系利益平衡116
一、信托登记法律效力的平衡对象:信托财产独立性与交易安全117
二、信托登记与信托内部法律关系之平衡118
三、信托登记与信托外部法律关系之平衡119
第五节 我国信托登记的法律效力问题——《信托法》第10条的法教义学分析及展望126
一、我国目前之规则——《信托法》第10条及其立法背景126
二、现有规则的适用——《信托法》第10条的法教义学解释128
三、我国信托登记法律效力的制度构建方向130
第六节 本章小结131
第五章 信托登记的程序问题133
第一节 信托登记机构设置模式133
一、统一登记机构模式133
二、分散登记机构模式136
三、我国的选择139
第二节 信托登记的申请146
一、信托登记的申请人146
二、登记申请的手续与文件152
三、我国信托登记的申请154
第三节 信托登记的审查156
一、信托登记的审查标准:实质审查与形式审查156
二、信托登记证书:“双登记簿”规则159
三、我国信托登记的审查160
第四节 本章小结164
第六章 中国信托登记制度的建构166
第一节 我国以往的实验样本:上海信托登记中心166
一、上海信托登记中心简介166
二、上海信托登记中心的运作情况评价167
第二节 全国性信托登记机构——“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介绍 及展望169
一、“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简介169
二、“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的功能定位和各阶段目标展望171
第三节 我国信托登记的制度规划177
一、我国信托登记制度的体系性规划177
二、完善和发展我国信托登记制度的思路181
第四节 本章小结188
结语189
参考文献195
一、著作及译著类195
二、论文及报道类198
三、外文著作类207
四、外文论文类208
后记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