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 校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 校订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0014284.jpg)
- 王治心著;赵建功校订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10014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宗教史-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 校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陈序1
自序4
第一章 绪论6
第一节 何谓宗教思想6
一 宗教思想与宗教6
二 宗教思想与哲学7
三 宗教思想与伦理7
四 宗教思想与民族生活8
五 其他8
第二节 中华民族与宗教9
一 汉族的来源9
二 中华民族的特性10
三 中华民族对于宗教的态度11
第三节 中华民族宗教的起源13
一 图腾崇拜13
二 庶物崇拜与群神崇拜15
三 开辟的神话19
四 感生的神话22
五 巫觋与卜筮25
第二章 三代时的宗教思想30
第一节 宗教生活概况30
一 神示鬼鬽的崇拜30
二 宗教思想的变迁33
三 宗教思想的两条路33
第二节 夏商的宗教35
一 对天的虔祀35
二 祀天的整顿36
三 夏禹的得天眷38
四 祀祖的起源39
五 殷人的信鬼41
第三节 周代宗教思想的变迁43
一 明堂制度与宗教43
二 天道观念的变迁52
三 春秋战国学者的宗教思想55
四 祭祖的意义与改变62
五 宗教思想的伦理化69
附录72
(一)《中庸》中的宗教思想72
(二)《楚辞》中的宗教思想76
第三章 秦汉时的宗教思想79
第一节 宗教生活概况79
一 迷信的产生79
二 佛道的影响80
第二节 制度宗教与迷信81
一 佛教的输入与传布82
二 道教的产生与分派86
三 谶纬学与迷信92
第三节 厌世思想的发端97
一 厌世思想与老庄97
二 厌世思想与佛教99
三 厌世思想与当时文学家101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的宗教思想104
第一节 宗教生活概况104
一 东汉以后思想转变的原因104
二 道佛思想的发展105
三 南北朝的风气106
第二节 魏晋的人生观108
一 清谈派的影响108
二 纵乐人生的倾向109
第三节 佛教的特兴111
一 佛徒的翻译事业111
二 帝王的信佛116
三 佛道的混合118
四 佛道的争端120
第四节 佛教思想的影响122
一 灵魂存灭的讨论122
二 三教同源说125
三 佛教宗派的产生128
第五章 唐宋元的宗教思想132
第一节 宗教生活概况132
一 外来宗教的影响132
二 佛道的继续传布134
第二节 景教的输入与传布135
一 景教为何种宗教135
二 景教与基督教137
三 景教与佛教的关系143
四 景教在中国的传布情形145
第三节 回教的输入与影响151
一 回教的创始与入华151
二 回教的教义155
三 回教在中国的影响161
第四节 儒佛道的相互关系167
一 对天的讨论167
二 辟佛的言论与反驳171
三 理学与佛教的关系177
四 佛教的全盛与高僧184
五 帝王与道教191
第五节 也里可温教的传布193
一 也里可温与景教的关系193
二 也里可温兴盛的一斑197
三 也里可温与佛道的争端200
第六章 明清及近代的宗教思想204
第一节 宗教生活概况204
一 佛道的衰落204
二 基督教的宣传206
三 思想解放与趋势210
第二节 耶稣会的输入与传布211
一 耶稣会的输入212
二 教士的著作与事业213
三 教士在科学上的贡献216
四 非教风潮与天主教的衰落217
第三节 基督新教百年来的情形222
一 马礼逊的来华222
二 基督新教的扩充224
三 反教的风潮225
四 最近基督教的事业与影响227
第四节 太平天国与宗教232
一 太平天国的兴起232
二 太平军队的宗教化234
三 太平天国的失败238
第五节 宗教思想的变迁241
一 秘密社会中的宗教241
二 科学思想与宗教246
三 反宗教运动250
四 宗教思想的新趋势252
王治心先生学术年表&王兴254
提要钩玄 高屋建瓴——王治心先生《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读后&赵建功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