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
  • 李顺保主编;柳直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155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解剖学基本术语渊源1

一、“解剖学”中文名之由来1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类1

第二节 人体解剖学体位和解剖学一般术语4

一、人体解剖学体位4

二、人体解剖学一般术语5

第三节 中医人体体型分类9

一、五行分类法9

二、阴阳分类法11

三、肥瘦分类法11

四、体脂分类法13

第二章 中医人体解剖学发展史15

第一节 先秦时期15

一、甲骨文中出现解剖学名词15

二、祭祀活动的解剖17

三、解剖学之祖——俞跗19

四、心脏解剖发现有七孔窍19

五、《说文解字》中的解剖学名词20

六、《黄帝内经》——中医解剖学奠基之作20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24

一、《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解剖学之补充24

二、宋康王人体解剖26

第三节 汉唐时期26

一、王莽解剖发现血循环26

二、西汉长沙马王堆医书对解剖学的重大贡献27

三、外科名医华佗熟谙腹部解剖学28

四、民间解剖医生张秀姑29

五、烟萝子《内境图》系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29

第四节 宋元时期32

一、欧希范五脏图32

二、我国第一具体解剖学模型——《明堂铜人》34

三、北宋科学家沈括确立咽喉两窍36

四、存真图和存真环中图36

五、我国第一位法医学家宋慈的《宋提刑洗冤集录》38

六、孙奂《玄门脉诀内照图》41

七、宋元绘画艺术促进解剖学图谱发展42

第五节 明代时期51

一、《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中的解剖学图谱51

二、《针灸大成》的解剖学图谱56

三、《针灸聚英》所附绘解剖学图谱62

四、《医贯》之解剖知识69

五、《类经图翼》的解剖学图谱70

六、《医宗必读》的解剖学图谱81

第六节 清代时期83

一、《医宗金鉴》中的解剖学知识83

二、《疡医大全》的人体解剖知识97

三、清政府颁布的《检骨图格》98

四、《疡科会粹》的人体解剖知识99

五、《伤科补要》的人体解剖知识101

六、《释骨》之骨学105

七、《经穴纂要》之骨学105

八、《伤科汇纂》的解剖学108

九、解剖学家王清任和解剖学名著《医林改错》112

十、《全身骨图考正》之骨学116

十一、《勉学堂针灸集成》经络穴位图谱119

十二、我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的解剖生理学专著——《中西脏腑图象合纂》123

十三、中西医解剖学骨学之著《中西骨格辨正》146

十四、参西崇中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解剖学146

十五、西医东渐之解剖学的中西医融合151

第七节 民国时期156

一、中医解剖学成为中西医论争的焦点之一156

二、废止中医案156

三、解剖学中文译名的确定157

四、拓展中医学教育157

第八节 新中国时期158

一、中医枯木逢春158

二、中医解剖学停滞不前159

第三章 中医人体体表解剖学161

第一节 人体体表分部161

第二节 头面部161

一、头161

二、面164

三、五官168

四、眼169

五、鼻173

六、耳175

七、口187

八、悬雍垂188

九、舌190

十、颈项191

第三节 胸部193

一、胸廓193

二、胸193

三、膺194

四、膻中194

五、乳房194

六、虚里194

七、缺盆194

八、鸠尾194

九、胠195

十、胁195

十一、季胁195

十二、腋195

十三、曲腋195

十四、腋前纹195

十五、腋后纹195

十六、腋毛195

十七、腋下动脉196

第四节 背部196

一、背196

二、肩胛196

三、曲胛196

四、背脊196

五、膂196

第五节 腹部197

一、腹197

二、脘197

三、脐197

四、腹部分区197

五、丹田197

六、?198

七、毛际198

八、鼠鼷198

九、气街198

十、前阴198

十一、篡198

十二、后阴198

第六节 腰部199

一、腰199

二、腰围199

三、腰髁199

四、髂199

五、骶199

六、尻199

七、尾闾199

八、臀200

九、臀纹200

第七节 上肢部200

一、肩200

二、上臂200

三、肘201

四、下臂201

五、腕202

六、手202

第八节 下肢部204

一、股204

二、膝205

三、小腿205

四、足206

第四章 中医骨学208

第一节 中医骨学的命名法208

第二节 骨骼形态209

第三节 骨骼构造210

第四节 头骨211

一、巅顶骨212

二、山角骨213

三、枕骨213

四、玉枕骨214

五、囟门214

六、额骨215

七、额角骨216

八、颞颥216

九、完骨217

十、眉棱骨218

十一、睛明骨218

十二、?骨219

十三、颧骨220

十四、上牙床骨220

十五、颊车骨221

十六、地阁骨222

十七、两钓骨223

十八、玉堂骨224

十九、曲颊骨224

二十、玉梁骨225

二十一、鼻骨225

二十二、鼻柱骨226

二十三、中血堂227

二十四、舌骨227

二十五、筛子骨228

第五节 脊柱228

一、脊骨228

二、蒙筋骨231

三、主动骨231

四、连环骨231

五、主柱骨231

六、托柱骨231

七、神柱骨231

八、大椎骨231

九、上椎232

十、旋台骨232

十一、上节234

十二、背骨234

十三、杼骨235

十四、三柱骨235

十五、三椎236

十六、四椎236

十七、五椎236

十八、六椎237

十九、七椎237

二十、八椎238

二十一、九椎238

二十二、十椎238

二十三、十一椎239

二十四、十二椎239

二十五、腰骨239

二十六、十三椎240

二十七、十四椎241

二十八、十五椎241

二十九、十六椎241

三十、十七椎242

三十一、方骨242

三十二、尻骨243

第六节 胸廓骨244

一、胸骨244

二、龟子骨245

三、心坎骨245

四、鸠尾骨246

五、肋骨248

六、凫骨249

七、歧骨250

第七节 上肢骨251

一、锁子骨251

二、肩胛骨252

三、臑骨254

四、肩解255

五、肘骨256

六、臂辅骨257

七、臂正骨258

八、锐骨高骨259

九、腕骨259

十、龙骨260

十九、指骨262

第八节 下肢骨263

一、髋骨263

二、胯骨265

三、坐骨266

四、下横骨266

五、股骨268

六、髀枢269

七、髌骨271

八、膝解272

九、?骨273

十、胫骨274

十一、劳堂骨275

十二、跗骨275

十三、跖骨277

十四、趾骨278

第九节 古今骨学名词对照表280

第五章 中医骨度学286

第一节 骨度286

一、度286

二、骨度287

四、《灵枢经》与现代学者骨度实测值对比291

第二节 同身寸299

一、定义和概述299

二、同身寸分类299

第六章 中医脏腑学306

第一节 概述306

一、脏腑构成306

二、脏腑功能306

三、脏腑解剖学特点306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307

一、心307

二、我国度量衡中的“衡”308

三、心脏重量308

四、七孔三毛309

五、脉管309

六、心包310

第三节 呼吸系统311

一、鼻311

二、喉312

三、肺管314

四、肺315

第四节 消化系统316

一、口腔316

二、唇317

三、腭318

四、悬雍垂319

五、牙319

六、舌320

七、咽322

八、胃管324

九、胃324

十、膏肓327

十一、小肠328

十二、大肠329

十三、肝332

十四、胆334

十五、胰335

十六、脾336

第五节 泌尿系统338

一、肾338

二、肾下条341

三、膀胱342

四、尿道344

五、命门考344

第六节 生殖系统345

一、男性生殖器346

二、女性生殖器350

第七章 中医感觉器355

第一节 眼355

一、眼眶355

二、眼睑356

三、目眦356

四、眼珠357

五、黑睛358

六、白睛359

七、黄仁359

八、瞳仁360

九、视衣361

十、神水361

十一、晶珠361

十二、神膏362

十三、泪腺362

十四、泪窍362

十五、目系363

十六、眼带363

十七、五轮364

十八、八廓365

第二节 耳367

第八章 中医经络学368

第一节 十二经脉系统368

一、手太阴肺经循行线路368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路369

三、足阳明胃经循行线路369

四、足太阴脾经循行线路371

五、手少阴心经循行线路371

六、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路372

七、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路373

八、足少阴肾经循行线路373

九、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线路374

十、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线路375

十一、足少阳胆经循行线路376

十二、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377

十四、十二经脉系统考据辨正379

第二节 十五络脉系统380

一、手太阴络脉循行线路380

二、手阳明络脉循行线路380

三、足阳明络脉循行线路380

四、足太阴络脉循行线路381

五、手少阴络脉循行线路381

六、手太阳络脉循行线路381

七、足太阳络脉循行线路382

八、足少阴络脉循行线路382

九、手厥阴络脉循行线路382

十、手少阳络脉循行线路382

十一、足少阳络脉循行线路383

十二、足厥阴络脉循行线路383

十三、督脉络循行线路383

十四、任脉络循行线路383

十五、脾之大络循行线路384

十七、十五络脉系统考据辨正384

第三节 十二经别系统385

一、手太阴经别循行线路385

二、手阳明经别循行线路385

三、足阳明经别循行线路386

四、足太阴经别循行线路386

五、手少阴经别循行线路387

六、手太阳经别循行线路387

七、足太阳经别循行线路388

八、足少阴经别循行线路388

九、手厥阴经别循行线路389

十、手少阳经别循行线路389

十一、足少阳经别循行线路389

十二、足厥阴经别循行线路390

十三、十二经别系统考据辨正390

第四节 十二经筋系统391

一、手太阴经筋循行线路391

二、手阳明经筋循行线路391

三、足阳明经筋循行线路392

四、足太阴经筋循行线路393

五、手少阴经筋循行线路394

六、手太阳经筋循行线路395

七、足太阳经筋循行线路395

八、足少阴经筋循行线路396

九、手厥阴经筋循行线路397

十、手少阳经筋循行线路398

十一、足少阳经筋循行线路398

十二、足厥阴经筋循行线路399

十三、十二经筋总循行线路400

十四、十二经筋系统考据辨正400

第五节 奇经八脉系统400

一、督脉循行线路400

二、任脉循行线路402

三、冲脉循行线路403

四、带脉循行线路405

五、阳?脉循行线路405

六、阴?脉循行线路407

七、阳维脉循行线路407

八、阴维脉循行线路409

九、奇经八脉系统考据辨正409

第六节 十二皮部系统410

第七节 经脉长度412

一、手六阳经长度412

二、手六阴经长度412

三、足六阳经长度412

四、足六阴经长度412

五、?脉长度412

六、督任脉长度412

七、全身经脉长度413

第八节 经络学讨论414

一、经络学说与针灸学说起源的“点线之争”414

二、经络学的起源415

三、经络学的新分类法415

四、奇经八脉释疑415

五、《黄帝内经》经络学与马王堆医书经络学之关联418

六、经络实质研究之概况419

主要参考文献4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