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易水学派典藏全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易水学派典藏全集](https://www.shukui.net/cover/8/31309622.jpg)
- 高建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775567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51页
- 文件大小:90MB
- 文件页数:674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古籍-汇编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易水学派典藏全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医学启源3
《金史·本传》3
张序4
卷之上5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5
二、手足阴阳5
(一)手足三阴三阳5
(二)手三阴三阳5
(三)足三阴三阳5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5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5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6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6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7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8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9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9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9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10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11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11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12
四、三才治法13
五、三感之病13
六、四因之病13
七、五郁之病13
八、六气主治要法14
九、主治心法15
(一)随证治病用药15
(二)用药凡例15
(三)解利外感16
(四)伤寒热食物16
(五)目疾16
(六)泻痢水泄16
(七)中风17
(八)破伤风17
(九)破伤中风法17
(十)疮疡17
(十一)妇人17
(十二)小儿18
(十三)潮热18
(十四)咳嗽18
(十五)五脏补泻法18
卷之中19
十、《内经》主治备要19
(一)五运主病19
(二)六气为病19
(三)五运病解19
(四)六气病解20
十一、六气方治26
(一)风26
(二)暑热28
(三)湿土29
(四)火31
(五)燥33
(六)寒水34
卷之下37
十二、用药备旨37
(一)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37
(二)药性要旨37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37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38
(五)治法纲要38
(六)用药用方辨38
(七)去脏腑之火38
(八)各经引用39
(九)五味所用39
(十)用药各定分两39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39
(十二)药用根梢法39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39
(十四)七神39
(十五)制方法39
(十六)?咀药味40
(十七)药类法象40
(十八)法象余品48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49
内外伤辨惑论53
序53
卷上54
辨阴证阳证54
辨脉55
辨寒热55
辨外感八风之邪56
辨手心手背56
辨口鼻56
辨气少气盛57
辨头痛57
辨筋骨四肢57
辨外伤不恶食57
辨渴与不渴57
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57
辨证与中热颇相似58
卷中59
饮食劳倦论59
四时用药加减法60
暑伤胃气论62
肺之脾胃虚方64
肾之脾胃虚方65
卷下67
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67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分而治之71
论酒客病71
临病制方72
随时用药72
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脉下部无脉72
重明木郁则达之之理73
说形气有余不足当补当泻之理73
脾胃论77
序77
卷上78
脾胃虚实传变论78
脾胃胜衰论80
肺之脾胃虚论84
君臣佐使法84
分经随病制方85
用药宜禁论86
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87
卷中89
气运衰旺图说89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89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91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94
随时加减用药法95
肠澼下血论97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97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98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98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98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99
三焦元气衰旺100
卷下101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101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101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102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103
忽肥忽瘦论103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103
阴阳寿夭论104
五脏之气交变论104
阴阳升降论104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105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107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107
饮食伤脾论109
论饮酒过伤109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112
脾胃将理法114
摄养115
远欲115
省言箴115
兰室秘藏119
序119
卷上120
饮食劳倦门120
饮食所伤论120
劳倦所伤论120
脾胃虚损论123
中满腹胀门125
中满腹胀论125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125
心腹痞门126
胃脘痛门127
酒客病论128
消渴门130
消渴论130
眼耳鼻门132
诸脉者皆属于目论132
内障眼论132
卷中138
头痛门138
头痛论138
口齿咽喉门140
口齿论140
呕吐门142
衄血吐血门143
腰痛门144
妇人门145
经闭不行有三论145
经漏不止有三论145
半产误用寒凉之药论149
卷下153
大便结燥门153
大便结燥论153
小便淋闭门155
小便淋闭论155
痔漏门156
痔漏论156
阴痿阴汗门157
阴痿阴汗及臊臭论157
泻痢门158
疮疡门160
杂病门164
自汗门165
自汗论165
小儿门168
治惊论168
斑疹论170
汤液本草175
汤液本草序一175
汤液本草序二176
汤夜本草序三177
卷上178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178
脏腑泻火药179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179
用药法象179
药性要旨179
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图179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179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180
五味所用180
药类法象180
标本阴阳论181
五方之正气味181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182
随证治病药品182
用药凡例183
东垣报使183
诸经向导184
制方之法185
用药各定分两185
用药酒洗曝干185
用药根梢身例185
用丸散药例185
升合分两186
君臣佐使法186
治法纲要186
药味专精186
汤药煎造187
古人服药活法187
古人服药有法187
察病轻重187
海藏老人《汤液本草》187
五宜187
五伤187
五走187
服药可慎188
论药所生188
天地生物有厚薄堪用不堪用188
气味生成流布188
七方191
十剂191
卷中192
草部192
卷下215
木部215
果部225
菜部226
米谷部228
玉石部230
禽部233
兽部233
虫部234
阴证略例239
阴证略例序239
祭神应王文241
岐伯阴阳脉例242
问难 附 又举言外意242
洁古老人内伤三阴例242
海藏老人内伤三阴例243
可温色脉分三经并药附243
伤在厥阴243
伤在少阴244
伤在太阴244
阴阳寒热各从类生服药同象244
问湿胜用丸问难附244
仲景活人许学士改名三药245
伊尹汤液论例245
扁鹊仲景例245
雾露雨湿山岚同为清邪245
仲景阴证例246
易老法霍乱吐泻足阳明总摄六经247
霍乱与少阴证寒热同候248
叔和阴脉例248
沉涩弱弦微248
阴毒248
活人阴证例248
三阴论248
阴毒三阴混说249
阴证似阳250
阴盛格阳250
阴阳易 分阴阳251
孙兆药251
举仲景六七日不可治何也251
论下膈行脏腑不可轻252
举仲景先温后下不可轻252
系阴阳二毒相伏匿252
诸药寒佐品253
许学士阴证例254
阴毒三候254
辨少阴紧脉证255
伏阳一证255
仲景评辨二章脉歌256
韩祗和温中例256
三阴总论256
和解因时 寸口脉小257
灰包熨法258
霜露饮冷寸脉小同候258
阳气下陷躁259
阳证下之成阴259
热药冷服脉内有伏阳259
海藏老人阴证例总论259
论雾露饮冷同为浊邪260
风温证260
论阴证躁不躁死生二脉261
举古人论阴证例262
论元阳中脱有内外262
论宜灸不宜灸并汤沐四肢法263
外接法263
脐下六穴263
论?言妄语有阴阳263
本草孙真人热药治血证263
论下血如豚肝264
论阴阳二络264
谵语死脉264
论自汗分阴阳264
论手足自汗264
论四肢振摇265
初病形状265
论阴证始终形状杂举例265
遍身青黑如花厥266
伤寒发厥有阴阳266
论阴证发渴266
论阴证咳266
阴证发热267
论阴证大便秘267
论阴证小便不通268
论阴证小便赤268
论后出余气而解268
论狂言若有所失269
论脉次第269
用附子法270
论阴阳易分热寒270
论阴阳易分三经用药270
扁鹊治阴阳方 仲景治阴阳方270
发明仲景活人271
海藏治验录273
外阳内阴273
阳狂273
阴狂273
阴易274
夜服274
阴血274
鼓击脉274
腹痛275
后序276
此事难知279
东垣先生《此事难知》序279
《此事难知》后序280
卷上281
医之可法281
或问手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少阳俱会于首然六阳会于首者亦有阴乎281
经脉终始281
日用282
人肖天地282
问脾寄于坤如何是损至第三若从脾为第二从肾为第四请言脾数282
明经络之数有几282
问三焦有几282
问脏腑有几283
伤寒之源283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283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283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284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284
问两感邪从何道而入284
清气为荣285
浊气为卫285
其用在下胆胃膀胱大肠小肠285
其用在上两目两耳鼻口舌285
格则吐逆 九窍 五脏285
关则不便 下窍 六腑285
三阳气血多少285
气血之体286
辨表里中三证286
辨阴阳二证286
辨表伤阴阳二证286
辨内外伤286
辨伤寒言足经不言手经286
六经传足传手经则愈287
太阳六传287
太阳证287
桂枝麻黄各半汤287
桂枝二麻黄一汤288
太阳头痛288
治三阳则不可越经288
问桂枝汤发字288
太阳禁忌不可犯288
太阳证当汗288
太阳证不当汗289
当汗而不汗生黄289
当汗而发汗过多成痓289
不当汗而汗成畜血289
血证见血自愈289
知可解289
知不可解289
脉知可解不可解289
易老解利法289
九味羌活汤289
当汗而下之成协热利290
太阳一下有八变290
里传表290
伤寒杂证误下变有轻重290
五苓散为下药290
当服不服则生何证290
不当服服之则生何证290
酒毒小便赤涩宜五苓散290
五苓散以泻湿热290
表之里药291
里之表药291
加减凉膈退六经热291
阳明证291
阳明证禁忌不可犯291
汗多亡阳291
下多亡阴291
汗无太早292
下无太晚292
白虎加桂枝汤292
白虎加栀子汤292
伤暑有二292
栀子豉汤292
烦躁292
问邪入阳明为谵语妄言错失此果阳明乎292
伤寒杂证发热相似药不可差293
二证相似药不可差293
狂言谵语郑声辨293
呕吐哕胃所主各有经乎293
阳证发癍293
伤寒之经有几293
三阳从中治293
经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何如293
如何是入阴者可下294
评热论藏字294
大承气汤294
小承气汤295
调胃承气汤295
大柴胡汤295
少阳证295
小柴胡汤295
少阳证禁忌不可犯295
如何是半表半里296
半表半里有几296
问妇人经病大人小儿内热潮作并疟疾寒热其治同否296
热有虚实外何以别296
少阳杂病296
阳盛阴虚发寒者何296
平日潮热297
日晡潮热297
太阴证297
太阴可汗297
太阴可温297
太阴有可下者乎297
知可解297
太阴证禁忌不可犯297
腹痛部分297
少阴证298
走无形证298
走有形证298
少阴证下利辨298
少阴证口中辨298
少阴证咽喉辨298
少阴禁忌不可犯299
卷下300
前后虚实图300
诸经皆言大则病进者何也300
《难经》仲景合而为一301
仲景叔和合而为一301
表里所当汗下301
仲景浮汗而沉下301
《难经》沉汗而浮下301
伤寒入里见标脉则生301
杂病出表见标脉则死301
察色脉以定吉凶301
弦有浮沉302
针经302
相合脉经302
四正脉伤之图302
脉当有神302
治病必当求责302
更有手足经或一经非本家病而自他经流入者亦当求责302
治病必求其本30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303
痛随利减303
抑本303
虚实303
问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作何治304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二三至何以治之304
《素问·咳论》一十一证各随脏腑汤液之图305
《素问》五脏疟证候汤液之图306
《素问》六经疟候汤液之图306
治当顺时307
问《素问》、《难经》、《铜人》经络所病各异者如用针当从何法307
问寒病服热药而寒不退热病服寒药而热不退其故何也307
疾有自俣307
病有变怪仲景平脉法第二307
喘论307
桔梗枳壳汤307
寻衣撮空何脏所主308
三法五治论308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火之属衰于戌金之属衰于辰是也308
面部形色之图309
天元图309
地元图309
人元例309
阴阳例309
配合例309
子母例310
兄妹例310
接经310
平经说象《七十九难》310
拔源例310
接经 补遗310
天元图310
地元图311
大接经从阳引阴311
大接经从阴引阳311
诸经头痛312
治目312
治精滑312
脾胃虚渴不止312
腹胀便血内寒313
脏腑实秘313
胃虚而秘313
内外诸疮所主方314
三焦寒热用药图314
大头痛论314
有六经发渴各随经药治之315
治臁刃脚膝疮方315
定痈疽地方315
问三焦有几315
许先生论关中梁宽甫证316
论史副使病证317
王太医圆明膏317
医垒元戎321
医垒元戎序321
第一322
伤寒之源322
内伤论323
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323
太阳证325
王朝奉桂枝白虎问答326
桂枝例327
肺痿之源328
仲景麻黄汤例328
芎辛例330
风论330
第二332
太阳证332
活人葱白例332
海藏五积论333
痓、湿、暍三证334
王朝奉刚柔二痓三药334
海藏痓湿暍别法335
活人发癍诸药337
王朝奉癍论338
王朝奉议论并方338
芍药甘草例340
东垣先生芍药甘草例341
桂苓例341
神术汤拾遗342
单黄连加减例343
第三345
阳明证345
薄荷例349
旋覆代赭石例352
第四354
阳明证354
小便不通利356
麻仁例357
畜血例359
结胸例361
第五364
少阳证364
海藏论男子妇人伤寒同一法364
《活人》妊妇伤寒加减例369
不老丹例370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证三条方六首371
海藏疟论372
《素问》五脏药证汤液372
《素问》六经疟候汤液373
小柴胡汤议论373
舌苔滑例373
三焦热用药六例373
第六374
三阳拾遗例374
海藏通圣散评议374
《韩氏微旨》论和解因时法374
韩氏十四药定经377
仲景瓜蒂散例377
仲景治百合例《金匮》祖方全379
牙齿例381
古今巴豆例382
第七389
太阴证389
仲景理中例389
韩氏温中篇390
解酒毒例395
《金匮》下痢病脉证并治397
王朝奉治喘例398
《活人》举华佗喘说398
第八400
太阴证400
呕哕例401
王朝奉呕论401
海藏评解利伤寒丸药杂例405
翻胃例406
太阴拾遗406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治407
《金匮》呕哕下痢病脉证治409
第九411
少阴证411
少阴证413
王朝奉论悸并方413
王朝奉辨阴阳证413
仲景甘桔汤例414
肺痿门414
御药院正方416
咽痛例416
振悸酸枣仁例417
茯神例418
仲景肾气例419
天门冬例420
五补例424
第十426
《素问》寒痈疽例426
明目例426
诸风例427
黄柏例428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431
海藏水气问难433
海藏集仲景水气例433
海藏老人法434
取疮根中痛例435
藏用丸加减例435
折伤例437
疮疡疥癣例439
第十一443
厥阴证443
王朝奉厥阴例443
四物汤例444
活人四物加减例444
八风五痹449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450
风痫例452
南星半夏例454
八风例455
仲景皂角丸例456
槟榔木香例457
玄胡例458
第十二459
厥阴证459
前乌头例464
朱砂例465
活人脚气木瓜散例468
论伤寒杂病分二科471
医垒元戎跋473
卫生宝鉴477
重刊序477
自启482
重刊后序483
补刻后序484
卷一 药误永鉴485
春服宣药辨485
革春服宣药歌485
无病服药辨486
古方名实辨486
承气汤辨487
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488
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488
汗多亡阳488
下多亡阴489
方成弗约之失489
卷二 药误永鉴490
灸之不发490
脱营490
泻火伤胃491
肺痿辨491
下工绝气危生491
酸多食之令人癃492
冬藏不固492
主胜客则逆492
用药无据反为气贼493
卷三 药误永鉴494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494
时气传染494
戒妄下494
轻易服药戒495
妄投药戒495
福医治病496
卷四 名方类集497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论497
食伤脾胃论497
饮伤脾胃论500
饮伤脾胃方500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治验502
卷五 名方类集503
劳倦所伤虚中有寒503
温中益气治验506
劳倦所伤虚中有热507
虚中有热治验509
卷六 名方类集510
泻热门510
上焦热510
中焦热510
下焦热511
气分热511
血分热511
通治三焦甚热之气512
发狂辨512
阳证治验512
除寒门512
上焦寒512
下焦寒513
气分寒513
血分寒514
通治三焦甚寒之气514
阴证治验514
阴气有余多汗身寒514
卷七 名方类集516
中风门516
中风论516
中风杂说518
中风见证518
中风刺法519
中风针法520
卷八 名方类集521
中风灸法521
灸风中脉口眼喁斜521
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疾521
灸风中脏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521
风中血脉治验522
风中腑兼中脏治验522
风中腑诸方524
风中脏诸方525
风邪入肝526
风中脏治验526
治风杂方527
卷九 名方类集529
诸风门529
风痫529
惊痫治验530
破伤风诸方530
疠风论531
疠风刺法并治验532
鹤膝风方532
头痛门并治法方533
气虚头痛治验534
头面诸病534
头风论并方534
雷头风方535
眉骨痛方535
时毒疙瘩方535
胃虚面肿方535
面热治法并方535
升麻汤辨536
阴出乘阳治法方536
卷十 名方类集538
眼目诸病并方538
灸雀目疳眼法540
鼻中诸病并方540
耳中诸病并方541
耳猝聋诸方541
聘耳诸方541
耳中生疮诸方542
卷十一 名方类集543
咽喉口齿门543
肺热喉腥治验544
口糜论并治法方544
卷十二 名方类集546
咳嗽门546
咳嗽论546
盛则为喘治验549
呕吐呃逆550
消渴治法并方550
辨六经渴并治法551
胆瘅治验551
卷十三 名方类集552
疮肿门552
疮总论556
汗之则疮已556
凡治病必察其下557
舍时从证557
打扑损伤从高坠下558
疣瘤疥癣皴揭附559
烦躁门561
胸膈痞562
膈气噎562
心下痞562
药戒563
心胃痛及腹中痛564
胃脘当心而痛治验565
卷十四 名方类集566
腹中积聚566
治积要法568
养正积自除568
腹中诸虫569
诸湿肿满569
胃气为本571
黄疸论572
食劳疳黄573
谷疸治验573
卷十五 名方类集575
诸腰痛筋骨冷疼575
灸腰痛法576
疝气痛及腰痛膝无力及控睾证576
疝气治验577
阴毒伤寒578
白淫诸证578
卷十六 名方类集580
泄痢门580
泄痢论580
溢饮581
濡泄581
飧泄581
痢疾581
四时用药例583
阴阳皆虚灸之所宜584
结阴便血治验584
葱熨法治验585
霍乱吐泻585
中暑霍乱吐利治验586
内伤霍乱治验586
疟病脉证并治586
瘅疟治验588
卷十七 名方类集589
肠风痔漏门589
肠风痔漏论589
大便门590
胞痹门592
淋痛治验593
小便数而欠594
卷十八 名方类集595
妇人门595
调经顺气595
师尼寡妇异乎妻妾之治596
热入血室证治并方597
妊娠养血安胎597
难产599
产后扶持荣卫599
肠覃论治并方600
石瘕论并治方600
崩漏带下601
灸妇人崩漏及诸疾603
中气不足治验604
?胀治验604
疝气治验605
卷十九 名方类集606
小儿门606
时气温疫外伤风寒606
五脏热及肌热607
云岐子论宣风泻白散607
喘促胸痹608
阎孝忠辨急慢惊风608
洁古老人辨急慢惊风608
急惊608
慢惊609
灸慢惊风及脐风撮口癫痫风痫惊痫等疾610
癖积疳瘦610
癖积治验611
疳瘦611
咳嗽612
吐泻痢疾612
杂证诸方614
小儿季夏身热痿黄治验614
卷二十 名方类集616
杂方门616
针法门617
流注指要赋618
离合真邪说619
针有补泻法619
春夏秋冬深浅补泻法620
寒热补泻法620
灸法补泻620
造度量权衡法620
求寸法620
卷二十一 药类法象621
?咀药类621
风升生621
热浮长622
湿化成623
燥降收624
寒沉藏625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626
药性要旨626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626
脏气法时补泻法626
君臣佐使法627
治法纲要627
抑举辨627
用药用方辨627
药味专精627
卷二十二 医验纪述629
北方下?脚气论629
北方脚气治验629
病有远近治有缓急630
脐寒治验630
肝胜乘脾631
风痰治验631
卷二十三 医验纪述633
上热下寒治验633
阳证治验633
阴黄治验634
肢节肿痛治验634
中寒治验635
时不可违635
卷二十四 医验纪述636
阴证阳证辨636
解惑636
执方用药辨636
过汗亡阳变证治验637
用热远热从乎中治637
病宜早治638
卫生宝鉴补遗639
外感伤寒等证639
表证639
里证641
半表半里证642
外感有内伤证642
外感伤寒急证642
表里杂证643
烦躁643
舌苔643
谵语644
郑声644
呃逆644
发黄644
发斑645
发狂645
厥逆645
多汗645
结胸646
心下痞646
呕646
吐646
下利或下脓血647
衄血647
吐蛔647
烦满囊缩647
头大647
差后劳复648
阴阳易648
内伤似外感证649
似外感阳明中热证650
似外感恶风寒证650
似外感杂证650
长夏湿热胃困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