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 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 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
  • 田兵,陈国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3844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英语-词典-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 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英语教学词典的设计特征1

第1章 绪论1

第2章 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分类与结构13

2.1 引言13

2.2 使用者特征:母语、外语学习词典14

2.3 目标语特征:初级、中级、高级学习词典15

2.4 语类特征:单语、双语、双解学习词典19

2.5 功用特征:通用与专用、理解型与表达型学习词典21

2.6 检索特征:形—义型、义—形型22

2.7 结构特征:宏观与微观24

2.8 结论26

第二部分 英语教学词典设计特征的产生与发展29

第3章 20世纪的英语学习词典及其设计特征的形成29

3.1 引言29

3.2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的源起与发展30

3.2.1 源起:霍恩比的奠基性贡献30

3.2.2 整体发展状况:出版周期30

3.2.3 个体发展历程:1948到199532

3.3 四部高阶学习词典的对比分析33

3.3.1 语言技术基础33

3.3.2 宏观结构特点34

3.3.3 中观结构:词目的确立及其依据35

3.4 《牛津高阶》个案分析:词条信息结构36

3.4.1 《牛津高阶》的六个“肖像(learn)”36

3.4.2 微观结构:义项中心的词条信息结构模式38

3.5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基本矛盾38

3.5.1 收词与详解39

3.5.2 理解与表达39

3.5.3 编者与学习者40

3.5.4 描写的主观与客观41

3.6 结束语41

第4章 21世纪初的英语学习词典及其设计特征的完善43

4.1 引言43

4.2 加快的出版周期44

4.3 光盘版飞速发展44

4.4 两部新词典47

4.4.1 《兰登书屋韦氏高阶》(2001)47

4.4.2 《麦克米伦高阶》(2002)49

4.5 六部新(版)词典对比49

4.5.1 宏观结构特点50

4.5.2 微观信息结构53

4.6 结束语54

第三部分 设计特征个案分析59

第5章 《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59

5.1 前言59

5.2 《英语成语与句法词典》的设计特征60

5.2.1 借鉴《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第3版1934)60

5.2.2 创新设计特征63

5.2.3 设计特征的发展与完善72

5.3 《牛津高阶》(1948—)义项认定与排列的发展81

5.4 结束语88

第6章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的设计特征89

6.1 引言89

6.2 《一版》、《二版》的简要回顾和评述90

6.3 以认知为中心的《三版》91

6.3.1 对当代英语的新描写91

6.3.2 以认知为中心的单词语言信息编排92

6.4 几点看法96

6.5 结束语98

6.6 附论:《朗文当代》(第4版2003)98

第7章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105

7.1 引言105

7.2 词条结构设计上的创新107

7.2.1 义项检索菜单108

7.2.2 义项层级排列109

7.2.3 义项共现词语111

7.2.4 微观结构小议112

7.3 宏观结构设计:几个特色栏目113

7.3.1 隐喻113

7.3.2 避免冒犯114

7.3.3 商务、学术写作115

7.3.4 其他116

7.3.5 宏观结构小议117

7.4 新版(2007)的新做法118

7.4.1 常规更新118

7.4.2 新特征创新120

7.4.3 光盘版121

7.5 余言122

第8章 《朗文语言活化词典》的设计特征124

8.1 引言124

8.2 从《活化词典》的命名谈起124

8.3 《活化词典》的一席之地126

8.3.1 《活化词典》与分类词库126

8.3.2 《活化词典》与同义词典127

8.3.3 《活化词典》与双语词典128

8.4 《活化词典》的特色129

8.4.1 英语语言系统中核心概念的筛选和划分129

8.4.2 有效的概念—词汇检索130

8.4.3 科学、实用的语义分析131

8.4.4 其他几个特色132

8.5 结束语133

8.6 附论:《朗文活化》(第2版2002)134

第四部分 设计特征专项研究141

第9章 教学词汇表与词典收词量141

9.1 引言141

9.2 桑戴克:三部《教师用词书》142

9.3 奥格登:基础英语850核心词与《通用基础英语词典》145

9.4 威斯特:新教法、《新方法词典》与《通用英语词表》(GSL)146

9.5 帕尔默和霍恩比:《千词英语》、《英语词语法》、《英语成语与句法词典》147

9.6 词表与词汇教学150

9.7 词表与词典151

第10章 收词:更新与完善154

10.1 引言154

10.2 早期收词:OALD1-3及LDOCE1154

10.2.1 OALD1-3的收词154

10.2.2 LDOCE1的收词160

10.3 20世纪80年代末的LDOCE2、COBUILD1、OALD4160

10.3.1 LDOCE2的收词160

10.3.2 COBUILD1的收词及具体确定160

10.3.3 OALD4的收词163

10.4 1995年的“四巨头”164

10.5 新世纪初的收词165

10.6 收词量的限量168

10.7 结束语169

第11章 立目:原则和准则173

11.1 引言173

11.2 国外英语学习词典的词目确立173

11.3 英汉学习词典词目确立的基本原则176

11.4 英汉学习词典词目确立的一般操作准则178

11.5 结束语180

第12章 义项:认定与排列181

12.1 引言181

12.2 义项的认定181

12.2.1 义项的确定182

12.2.2 义项划分的精细化趋向183

12.2.3 义项与词目184

12.3 义项的排列及其一般原则184

12.4 义项排列原则的应用与发展186

12.4.1 OALD(1948—)的义项认定与排列187

12.4.2 《朗文当代》(1978—)的语法优先190

12.4.3 《柯林斯》(1987—)的频率优先192

12.4.4 《剑桥国际》(1995—)的语义优先193

12.4.5 《麦克米伦高阶》(2002—)的义项层级193

12.5 义项排列的语言学理据196

12.5.1 语法优先与语言信息处理机制196

12.5.2 “一义一词”与词义习得197

12.5.3 义项使用频度与语用强化197

12.5.4 义项层级排列与多义词认知语义结构198

12.6 从词典的功能看义项的排列200

12.6.1 义项检索200

12.6.2 义项的描写201

12.7 结束语202

12.7.1 结论202

12.7.2 余论204

第13章 示例:分类、功用与排列207

13.1 引言207

13.2 示例的概念界定、来源及分类208

13.3 示例的作用210

13.3.1 示例的目的210

13.3.2 示例的焦点211

13.3.3 示例的功用213

13.3.4 示例的来源214

13.3.5 示例的限制215

13.4 示例选配及其指导原则216

13.5 示例的排列方式218

13.6 结束语220

第14章 搭配:研究与描写221

14.1 引言221

14.2 搭配研究的进展222

14.3 搭配的语言学研究223

14.4 基于语料的搭配研究225

14.5 搭配的识别227

14.6 搭配的界定与分类229

14.7 英语单语学习词典中的搭配处理230

14.8 英汉学习词典中搭配信息的分类与排列232

14.9 结束语236

第五部分 多义词义项特征研究239

第15章 多义词义项的认定与划分239

15.1 引言239

15.2 义项认定的客观性与主观性240

15.3 义项认定和划分的复杂性241

15.4 释义者的地位与作用242

15.5 释义对象和内容的主观表征242

15.6 释义的基本方法245

15.6.1 基于用例245

15.6.2 部分替换法246

15.7 结束语248

第16章 认知语义学背景下的多义研究249

16.1 引言249

16.2 范畴化模式下的多义现象250

16.2.1 充分必要条件250

16.2.2 家族相似性与原型理论252

16.3 隐喻与转喻关系下的多义现象254

16.4 语法化关系下的多义现象255

16.5 多义性的认知研究案例256

16.5.1 从“谎言”谈起256

16.5.2 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式:“母亲”258

16.5.3 Fillmore的原型多义:“攀爬”259

16.6 结束语261

第17章 多义词认知语义框架的固定性和变动性262

17.1 引言262

17.2 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词汇语义研究263

17.3 词的认知语义框架265

17.4 词的认知语义框架的结构266

17.5 对词典学研究的启示269

17.6 词典使用者的认知视野及其与词的认知语义框架的关系270

17.7 多义词义项划分的粒度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273

17.8 结束语276

第18章 多义词义项划分与释义的两级认知模式278

18.1 引言278

18.2 认知的基本原则与两级模式的提出278

18.3 本义的确定280

18.3.1 认知语义学的本义280

18.3.2 中国学者研究的本义283

18.3.3 词义引申284

18.4 义项间的关系285

18.5 义项确定和描写的认知语义学标准287

18.6 结束语288

第19章 多义词义项的共时描写290

19.1 引言290

19.2 辞书中“打”的语义研究290

19.3 《现汉》对“打”的研究292

19.4 “打”出的问题294

19.5 两级模式下对现当代汉语中动词“打”的语义分析295

19.6 结束语301

第20章 多义词义项的历时描写302

20.1 引言302

20.2 “打”的出现及其语义结构分析303

20.3 宋代“打”的语义结构305

20.4 清初“打”的语义结构307

20.5 当代“打”的语义结构311

20.6 “打”的语义衍变的方向性316

20.7 结束语318

第21章 结束语324

参考文献328

主要参考词典328

主要参考文献338

索引355

主题索引355

著者索引406

后记4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