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家族哲学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萧洪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665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809页
- 文件大小:159MB
- 文件页数:831页
- 主题词:土家族-哲学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家族哲学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土家族哲学的研究方法1
第一节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缘起2
一、“著书正华年,研几难为驭”的意志2
二、“人缘山骄堪垂范,业拟物候赛春秋”的体验7
三、探寻“千里之外哑谜”的理想12
第二节 土家族哲学何以可能15
一、问题的提出15
二、回答问题的理论视点17
三、土家族哲学的历史与现实根据23
四、土家族哲学的民族性与主体构成28
第三节 土家族哲学如何研究31
一、土家族哲学研究的哲学自觉32
二、土家族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8
三、土家族哲学研究的时代特征49
四、土家族哲学研究的求实态度54
上篇 土家族哲学总论59
第一章 土家族及其哲学传统59
第一节 作为文化范畴的“土家族”59
一、土家族与中域文化的关系60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62
三、“土家族”的文化意涵66
第二节 作为哲学创造主体的“土家族知识分子”67
一、对“土家族知识分子”的界定68
二、“土家族知识分子”的发展简史69
三、“土家族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72
第三节 土家族的文化性格与传统哲学的特色73
一、土家族的生存环境与文化性格73
二、土家族文化性格的特殊表征74
三、土家族传统哲学思维的特征80
第二章 土家族精神传统的生成与转型97
第一节 土家族精神传统的历史生成97
一、土家族区域考古文化与精神传统98
二、土家族族源文化与精神传统99
三、汉土文化的关系与土家族精神传统106
四、改土归流后至鸦片战争前的土家族精神传统110
第二节 明代土家族思想的趋新动向125
一、土家族一般民众的思想异动126
二、土家族思维对象的新变化127
三、土家族文化内容的新变化131
四、“编头儿女”的中域认同135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华夏文化认同138
一、儒家文化视野下的19世纪土家族138
二、19世纪土家族的自我文化认知145
三、制度安排、华夏认同与社会转型149
第四节 土家族社会的现代转型与新哲学的发生151
一、20世纪土家族的社会转型152
二、土家族现代新哲学发生的特殊动因160
三、土家族哲学现代性的共同语境189
四、土家族精英与大众的思想互动222
第五节 20世纪土家族现代意识的生成229
一、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230
二、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237
三、自由主义思想的流行244
四、民众变革社会现实要求的升华247
中篇 土家族传统哲学253
第三章 土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253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土家族地区先民的思维特征253
一、“建始人”的思维特征253
二、“巫山人”的思维特征257
三、“长阳人”、“桐梓人”、“资阳人”的思维特征260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264
一、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地区的文化区划265
二、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先民的社会进程267
三、丧葬反映的哲理思维的萌芽268
四、社会生活的观念形态272
五、象形文字的哲理思维意向274
第三节 土家族神话中的哲学思维276
一、对神话思维的哲学态度277
二、土家族神话思维的共性特征281
三、土家族神话与土家族哲学思维的产生285
第四节 传说时代的土家族哲学301
一、世界起源论302
二、矛盾的自然观305
三、和则生力的社会观307
四、直观认识论308
第四章 賨人思想家鹖冠子的哲学思想311
第一节 鹖冠子研究概述311
一、关于“鹖冠子”之名311
二、关于“鹖冠子”之时313
三、关于《鹖冠子》之篇目314
四、关于《鹖冠子》之真伪316
五、关于《鹖冠子》之哲学318
第二节 鹖冠子与土家族文化320
一、关于鹖冠子之族的争论321
二、鹖冠子为土家先民賨人322
三、《鹖冠子》与土家族的文化联系323
第三节 从边地出发的综合文化选择329
一、鹖冠子从边地出发的文化取向329
二、鹖冠子与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31
三、法制原则是鹖冠子的基本治理原则334
四、道、稽、度是鹖冠子的核心范畴336
五、鹖冠子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345
第四节 “天人同文,地人同理”的天人关系论348
一、“天地”范畴的理论内涵348
二、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能天”349
三、作为王铁之器的“成鸠氏天”353
第五节 “神明体正之术”与“素皇内帝之法”357
一、“神明体正之术”358
二、“天曲日术”与“素皇内帝之法”362
三、“四正”、“五正”的社会治道364
四、“赤子”与“意己”的历史观366
五、“权人有五至”的人才思想367
第五章 渝、湘地区土家族学者的哲学思想371
第一节 土家族的《易》学哲学思想371
一、土家族《易》学源流举要372
二、长于术数的苌弘、落下闳374
三、“抱才而隐,乘机见用”的蜀才《易》学哲学376
四、“五运”演化与土家族传统气化论379
五、《河图》、《洛书》与土家族十月历382
第二节 退返民间的家国之思:湘西诸文人的文化选择与哲学思考384
一、“河流岳峙,惠我蒸蒸”的道心诉求384
二、欲障百川回既倒,铙歌鼓吹满西风386
三、庚子风潮宁等闲,茫茫四顾兮心如捣396
第三节 徘徊于儒道之间:酉阳诸文人的文化选择与哲学思想399
一、15世纪前后诸司人的哲学思考400
二、冉天育:莫将驷马高车志,输与当年马长卿405
三、冉奇镳:河山盟带砺,千古壮洪基408
四、冉崇文:平生来了非无事,幽恨茫茫与日深410
第六章 《田氏一家言》的哲学思想414
第一节 为读《南华》慨古今:田九龄的文化选择与哲学思考414
一、才到红尘又忆山,山中丛桂待予攀415
二、聊同老子话黄金,为读《南华》慨古今419
三、一时帜树骚坛极,万里人安保障心424
第二节 道家风骨与儒士情怀:田宗文的社会哲学思想428
一、难后惊风雨,寻真不记年428
二、冥搜玄索,追踪先哲432
三、神州殊方,望同禹贡436
第三节 诗、史、思:田玄父子四人的“甲申除夕感怀”439
一、父子四人“一唱三和皆国愁,公亦垂纶远虎兕”439
二、田玄“趋新群动易,恋旧抗怀难”441
三、田霈霖“但得亲尝健,长缨自许身”444
四、田既霖“孰是回天力,空存戴国身”446
五、田甘霖“咄嗟倚栏望,靡改百年心”448
第四节 “低头思往哲,托意自匪夷”:田甘霖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哲学450
一、吾自用吾法,吾以诗自宣450
二、一事而不知,足为儒者耻453
三、老有终童志,惭无孺子奇455
四、造化从人补,切戒乎卤莽459
五、兴亡亦偶尔,怀古独沾襟461
第五节 传统文化的总结与反思:田舜年“山川待人”的哲学思想465
一、土司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选择466
二、田舜年以儒家文化为宗的文化总结468
三、以心性之学为宗的思想转折471
四、“山川待人而显”的民族自信473
第七章 封建社会末世的历史批判与哲学反思476
第一节 文化冲突与历史反思476
一、民族认同与历史反思476
二、文化冲突与儒士精神479
三、“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凸显482
第二节 彭秋潭“不主故常,期可施之于实用”的致用之学484
一、彭秋潭经世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485
二、“人之于文出乎自然与不得不然之故”487
三、“国无陋矣”的文化认同与发展诉求489
四、儒士责任与社会批判491
第三节 陈汝燮与陈景星的民族自性与社会批判哲学494
一、封建社会末世的哲学主题495
二、陈汝燮的民族自性与社会批判496
三、陈景星的民族战争思想502
第四节 田泰斗的“各言其志”的认识论与社会批判思想506
一、“盛世文章征抱负,男儿事业藉科名”的价值观507
二、“和而不同,各言其志”的认识论509
三、“困顿功名嗟半世,安危时势感三湘”的社会批判观513
四、“两家新墨翰,一样振家声”的民族观517
下篇 土家族近现代哲学521
第八章 土家族近现代哲学的转型521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哲学概述521
一、20世纪中国哲学的性质与特点522
二、20世纪中国哲学的问题与思潮526
三、土家族知识分子与20世纪的中国哲学528
第二节 20世纪土家族哲学的现代转型532
一、继承与开新:土家族新哲学的生成机制532
二、卫星民族与卫星文化:土家族哲学转型的历史文化基础534
三、普遍和特殊的互化:土家族哲学转型的理论视域537
四、问题与思潮:土家族哲学现代转型的标志539
第三节 土家族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性的契合543
一、文化选择的惯性与趋中心化的选择机制543
二、民族意识与历史事件反思的思维机制545
三、传统历史观与进化史观的契合机制546
四、力量的展示与近现代社会的扩张机制547
第九章 辛亥革命前后土家族哲学的新变化549
第一节 朱和中:探索“革命党者最高之理论”550
一、确立以现代政党为组织核心的革命思想550
二、总结革命的历史经验,探寻新的革命动力554
三、信仰种族革命,改善革命方法556
第二节 温朝钟:从社会建设到实行法美共和559
一、改良风俗,重构社会文化559
二、由革命思想走向革命实践,揭橥民族革命精神562
三、诉求美式民主共和,阐发现代民族革命理想564
第三节 席正铭:从师法法美到师法苏俄567
一、适应世界潮流,“欲搏自由宁惜死”567
二、革命组织是“应时势之要求”的产物570
三、“抱定三民主义”,丰富孙中山的革命理论571
四、与时俱进,倡议师法苏俄577
第四节 铁肩担道义:危机中生长的多种救国理念579
一、从国民性改造到教育救国579
二、从实业危机意识到实业救国586
三、从积学为国到科学救国593
第十章 土家族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阐释597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点597
一、阐释重点的与时俱进598
二、凸显方法论的实践品格602
三、思想渊源的中西融会606
第二节 向警予:用唯物史观阐明中国妇女解放问题609
一、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609
二、用唯物史观解剖中国妇女问题的性质614
三、以文化尺度解读妇女解放的时代内涵619
四、多层面阐明中国妇女解放的实质内容623
五、深入揭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总体思路629
第三节 赵世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中去”634
一、赵世炎哲学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634
二、赵世炎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637
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651
四、对列宁主义的策略化解读665
第四节 卓炯:对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的思索672
一、卓炯哲学的世界历史视野672
二、立足民主发展的民族解放思想682
三、释读三民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688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对神兵运动社会理想的改造693
一、传统与现代交争的现代神兵运动694
二、中国国民党人对神兵运动的评析702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神兵运动的改造706
第十一章 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713
第一节 救亡与启蒙:民族解放与国家重建的目的诉求713
一、沈从文救亡式启蒙思想的双重困境714
二、沈从文救亡式启蒙思想的时代使命717
三、沈从文救亡式启蒙思想的时代特征723
第二节 文学与政治: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价值理念728
一、沈从文自由主义的思想根源729
二、沈从文自由主义的文学诉求742
三、沈从文自由主义的思想特征747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沈从文的保守主义文化理想756
一、沈从文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传统756
二、沈从文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意蕴759
三、沈从文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特征763
主要参考文献777
后记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