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 李明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438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22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关系-苏联共产党-研究-1956~1965;中苏关系-国际关系史-研究-1956~1965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聂运麟1

导论1

第一章 中苏论战的由来和发展14

一、分歧的产生和扩大(1956年2月至1960年4月)16

(一)苏共二十大与斯大林问题——中苏分歧的起点16

(二)长波电台与联合舰队事件——中苏裂痕的产生21

(三)赫鲁晓夫第三次访华——中苏争吵的开始23

(四)《列宁主义万岁》的发表——中共对苏共的“帮助”26

二、矛盾激化(1960年6月至1963年3月)29

(一)布加勒斯特陷阱与苏联撤走专家29

(二)第二次莫斯科会议与中苏妥协34

(三)苏共二十二大与苏阿断交37

(四)新疆边民外逃事件和加勒比海危机40

(五)欧洲五国共产党会议上的围攻与反驳43

三、公开大论战(1963年3月至1964年10月)47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国际共运总路线47

(二)苏共中央发表公开信50

(三)中共“九评”的发表与赫鲁晓夫下台52

四、两党关系中断(1964年11月至1966年3月)55

(一)周恩来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活动55

(二)19国共产党、工人党协商会晤58

(三)中国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61

第二章 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64

一、意识形态分歧65

(一)意识形态分歧产生的国际政治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66

(二)中苏“蜜月时期”的意识形态分歧68

(三)中苏意识形态分歧的扩大71

(四)中苏两党把意识形态分歧上升到原则的高度74

二、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77

(一)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海岸78

(二)赫鲁晓夫企图在核导弹问题上控制中国86

三、对外战略的分歧与冲突91

(一)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92

(二)中苏在对外战略上的分歧93

(三)中苏战略利益的冲突98

四、国内建设道路分歧与两国领导人个人因素105

(一)毛泽东的“三面红旗”与赫鲁晓夫的“物质刺激”105

(二)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没能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110

第三章 中苏论战主要问题的是与非118

一、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118

(一)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原因及意义119

(二)中苏两党对斯大林问题的分歧126

(三)中苏两党认识斯大林问题的局限性132

二、关于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135

(一)中苏两党在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分歧135

(二)中苏两党在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得与失140

三、关于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问题146

(一)关于和平共处、和平竞赛问题147

(二)关于和平过渡问题152

四、关于“全民国家”、“全民党”问题157

(一)中共对“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的批判157

(二)“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是根本错误的161

五、关于修正主义问题167

(一)中共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批判167

(二)赫鲁晓夫路线不是修正主义路线169

第四章 中苏论战的实质174

一、国际共运传统模式发生危机的一种反应175

(一)关于“一个中心”176

(二)关于“一个统一纲领”和“一条总路线”183

二、中共反对苏共大党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189

(一)苏共的大党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由来已久190

(二)中共对苏共大党大国主义的批评198

(三)中共对苏共大党大国主义的抗争203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争论209

(一)中苏两党对马克思主义“正统”的理解209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212

(三)“左”与“左”的争论219

第五章 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225

一、对中共和中国的影响226

(一)对中共有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产生消极影响226

(二)加剧了中共的“左”倾错误和教条主义倾向229

(三)是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232

(四)恶化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环境235

二、对苏共和苏联的影响237

(一)对苏联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238

(二)构筑对中国的包围圈消耗了苏联的国力242

(三)中苏对抗强化了苏联的经济军事化发展模式245

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248

(一)造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分裂249

(二)基本上维护了正常的党际关系原则251

(三)推动了各国党独立自主潮流的发展253

四、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256

(一)“一边倒”的终结和“一条线”的形成256

(二)中国开始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259

第六章 中苏论战的经验教训264

一、必须根据实践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264

二、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必须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273

三、对意识形态分歧坚决不搞争论281

四、决不当头,有所作为290

主要参考文献295

后记3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