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理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理学 第2版
  • 公丕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6261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230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法理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理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法理学的性质与范围1

一、法理学与法哲学1

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3

三、法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5

第二节 法理学的历史发展7

一、中国法理学的历史沿革7

二、西方法理学的进化8

三、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伟大革命10

第三节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16

一、历史辩证的方法16

二、系统考察的方法16

三、比较分析的方法17

本章小结18

思考题18

第一编 法的现象的本体与价值21

第二章 法与法律的关系21

第一节 西方思想家论法与法律21

一、以人类精神为基点的论说21

二、德国古典法哲学的反思23

三、从法律自身出发来理解的学说24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法与法律25

一、早期著作中的探索25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分析26

三、《资本论》及其后的相关阐释28

第三节 法与法律的关系29

一、语言学的辨析及其意义29

二、法与法律的概念特征31

三、法与法律的区别32

本章小结33

思考题34

第三章 法的现象的特征与本质35

第一节 法的现象的特征35

一、法的现象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35

二、法的现象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关系36

三、法的现象具有形式性与自治性37

第二节 法律的特征39

一、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39

二、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40

三、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1

四、通过程序而强制予以实施42

第三节 法的现象的本质43

一、法的现象的规律性与意志性43

二、法的现象的共同性与阶级性44

三、法的现象的正义性与利益性45

本章小结46

思考题46

第四章 法的现象的功能47

第一节 法的现象功能的概念47

一、法的现象功能的含义47

二、法的现象功能的特征48

第二节 法的现象功能的类型49

一、社会整合意义上法律功能的分类50

二、社会影响性质意义上法律功能的分类51

第三节 法的现象功能的状态52

一、法律对行为的影响53

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54

本章小结54

思考题55

第五章 法的现象的价值56

第一节 法的现象价值的概念56

一、价值的概念56

二、法的现象价值的涵义58

第二节 法的现象的价值评价59

一、法的现象价值评价的概念59

二、法的现象价值评价的主体和对象60

三、法的现象价值评价的标准61

第三节 法的现象的价值形态64

一、法的现象与利益64

二、法的现象与秩序65

三、法的现象与正义67

四、法的现象与自由69

五、法的现象与效率71

本章小结72

思考题73

第二编 法的现象的历史逻辑77

第六章 法的现象的起源77

第一节 原始公社调整系统的性质与特征77

一、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77

二、原始公社调整系统的性质与特征78

第二节 法的现象起源的一般规律79

一、法的现象起源的过程79

二、法的现象起源的一般规律81

三、原始公社习惯与法律的主要区别82

第三节 法的现象起源的多样性83

一、法的现象起源的雅典形式83

二、法的现象起源的罗马形式84

三、法的现象起源的德意志形式85

本章小结85

思考题86

第七章 法的现象发展的历史类型87

第一节 法的现象历史类型的概念87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看法87

二、划分法的现象历史类型的依据88

第二节 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类型89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类型的社会基础89

二、前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类型的基本特征90

第三节 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类型92

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法律类型之社会机制92

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法律类型之特征94

第四节 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础的法律类型96

一、以人的自由个性为基础的法律类型之社会机制96

二、新型法律的本质98

本章小结98

思考题99

第八章 法的现象发展的继承性100

第一节 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界定100

一、概述100

二、法的现象历史继承性的规定性100

第二节 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内容和方式102

一、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内容102

二、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方式103

第三节 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根据105

一、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哲学根据105

二、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社会根据105

三、法律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问题106

本章小结107

思考题108

第九章 法系的一般分析109

第一节 法系与法律文明109

一、文明与法律文明109

二、法律文明的类型与法系的划分110

第二节 西方两大法系112

一、民法法系的形成与发展112

二、普通法法系114

三、两大法系基本特征比较115

第三节 东方法律文明117

一、中国法律文明117

二、印度法119

三、伊斯兰法121

第四节 法系与法律文化122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122

二、法律文化的分类与法系124

本章小结126

思考题127

第三编 法律调整131

第十章 法律调整的一般分析131

第一节 法律调整的概念131

一、法律调整的含义和特征131

二、法律调整的对象133

第二节 法律调整的机制137

一、法律对利益的模式化137

二、法律调整的能量139

第三节 法律调整的方式、方法与类型140

一、法律调整的方式140

二、法律调整的方法140

三、法律调整的类型141

本章小结142

思考题143

第十一章 权利、权力与法律调整144

第一节 权利和权力的概念144

一、权利的概念144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45

三、权力的概念147

四、权利与权力的区别148

第二节 作为法律调整重心的权利与权力149

一、权利一权力关系是法律调整对象的重心149

二、权利与权力的相互依存关系150

三、权力对权利的作用151

四、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关系152

第三节 法律调整与权利保障152

一、权利立法152

二、法律对权利的分类调整153

三、权利保障的方式154

第四节 法律调整与权力控制157

一、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157

二、法律与权力分工158

三、法律与权力制约158

本章小结159

思考题159

第十二章 法律调整与法律程序161

第一节 法律程序概述161

一、法律程序的一般特点161

二、法律程序的分类162

三、正当程序的起源与发展163

第二节 正当程序的特征与要素165

一、正当程序的特征165

二、正当程序的要素167

第三节 法律程序的地位与价值169

一、法律程序的相对独立性169

二、法律程序的内在价值171

第四节 正当程序在法律调整中的作用174

一、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174

二、法律程序对法律适用的作用176

三、法律程序的意义177

本章小结178

思考题179

第十三章 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180

第一节 道德的概念180

一、道德的涵义180

二、道德的结构181

第二节 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一般关系182

一、中西方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主要观点182

二、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共通性184

三、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区别185

第三节 法律的道德价值基础186

一、法律的道德价值基础的理论依据186

二、法律的道德价值基础在法治实践中的体现188

本章小结189

思考题190

第十四章 法律调整与法律意识191

第一节 法律意识的一般属性191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191

二、法律意识的规定性191

第二节 法律意识的基本分类193

一、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和人类法律意识193

二、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194

三、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195

第三节 法律意识在法律调整过程中的作用196

一、法律意识的法制建构功能196

二、法律意识的法制运行功能197

本章小结198

思考题199

第十五章 法律调整与法治国家200

第一节 法治与法治国家概述200

一、法治的涵义200

二、西方法治思想的历程202

三、法治国家的内涵204

第二节 法治国家原理205

一、法治国家的基本构造与社会条件205

二、法治国家的标志207

三、法治国家模式的比较207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9

一、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209

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目标210

本章小结212

思考题213

第四编 法律的创制217

第十六章 法律创制的机理217

第一节 法律创制的概念与特征217

一、法律创制的概念217

二、法律创制的特征218

第二节 法律创制的原则219

一、立法的民主化原则219

二、立法的科学化原则219

三、立法的法治化原则220

第三节 法律创制的程序221

一、立法程序概述221

二、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223

第四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224

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意义224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225

本章小结225

思考题226

第十七章 立法体系227

第一节 立法体系的概念与特点227

一、立法体系概述227

二、中国的立法体系229

第二节 立法的等级效力232

一、立法等级效力的概念与意义232

二、我国的立法等级效力233

第三节 法律的渊源234

一、法律渊源的概念234

二、法律渊源的历史发展235

三、法律的分类236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237

第四节 立法的监督机制238

一、立法监督的概念与特征238

二、立法监督的意义239

三、立法监督的对象、内容和方式240

本章小结242

思考题242

第十八章 法律的要素243

第一节 法律规范243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243

二、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244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245

第二节 法律原则246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246

二、法律原则的特征247

三、法律原则的分类248

四、法律原则的作用249

第三节 法律概念251

一、法律概念的作用251

二、法律概念的种类252

三、法律概念的特征253

本章小结253

思考题254

第十九章 法律体系255

第一节 法律体系的概念与特征255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255

二、法律体系的特征257

第二节 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257

一、法律体系基本结构思想的演变257

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260

第三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262

一、法律部门的概念262

二、划分部门法的标准263

三、当代中国主要部门法265

本章小结269

思考题270

第五编 法律的实现273

第二十章 法律实施概述273

第一节 法律实施的概念273

一、法律实施的概念和意义273

二、法律实施与法律实现274

第二节 法律实施的方式275

一、守法275

二、执法277

三、司法280

第三节 法律的效力280

一、法律效力的概念与分类280

二、法律的效力等级281

三、法律的空间效力281

四、法律的时间效力282

五、法律的对人效力283

第四节 法律实效284

一、法律实效的概念284

二、法律实效与法律效果285

三、法律实效与法律效益286

本章小结287

思考题288

第二十一章 司法机理290

第一节 司法权的性质与特征290

一、司法权的性质290

二、司法权的特征291

第二节 司法活动的规律294

一、作为司法价值目标的司法公正294

二、司法活动的过程295

三、司法活动的基本要求297

四、我国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297

第三节 司法解释300

一、司法解释的概念及其性质300

二、司法解释的必要性及其作用301

三、司法解释的一般方法302

第四节 法律推理303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303

二、法律推理的特征及功能305

三、法律推理的方法306

本章小结308

思考题309

第二十二章 法律职业310

第一节 法律职业概述310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与特征310

二、法律职业的形成311

第二节 法律职业的技能314

一、法律职业的语言技能314

二、法律职业的思维特点315

三、法律职业的知识317

四、法律职业的技术318

第三节 法律职业的伦理318

一、法律职业伦理概述318

二、律师职业道德320

三、司法官职业道德321

四、法律职业信仰322

第四节 法律职业制度322

一、法律教育制度322

二、法律职业考试与培训制度324

三、法律职业任职制度324

四、法律职业待遇制度325

五、法律职业机构325

本章小结326

思考题327

第二十三章 法律关系328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328

一、法律关系的含义及特点328

二、法律关系与实际社会关系330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330

一、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331

二、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331

三、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332

四、部门法律关系332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332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332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336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338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运动340

一、法律关系运动的含义340

二、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与条件340

本章小结341

思考题342

第二十四章 法律责任343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343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343

二、归责原则344

三、法律责任的作用346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分类346

一、引起法律责任的条件347

二、法律责任的种类349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实现349

一、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349

二、法律制裁350

本章小结352

思考题352

第二十五章 法律秩序353

第一节 法律秩序的概念353

一、秩序与社会秩序353

二、法律秩序的意义解构354

三、法律秩序的特征分析356

第二节 法律秩序的内容与标志357

一、法律秩序的内在结构357

二、法律秩序的价值内涵358

三、法律秩序的标志359

第三节 法律秩序的形成361

一、法律秩序形成的实证基础361

二、法律秩序形成的外部环境362

三、法律秩序形成的内部机制363

四、法律秩序与法制现代化365

本章小结366

思考题366

第六编 法制现代化369

第二十六章 法制现代化的概念与范式369

第一节 现代化与法制现代化369

一、现代化的概念369

二、法律发展与法制现代化370

三、研究法制现代化问题的时代意义371

第二节 法制现代化的研究范式372

一、以历史哲学为基础的研究范式372

二、以类型学为基础的研究范式374

三、以法制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为特征的研究范式376

四、以法律发展多元性为特征的研究范式377

五、马克思的研究范式378

第三节 法制现代化的意义解构380

一、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向度380

二、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性质380

三、法制现代化的内涵特征381

本章小结382

思考题382

第二十七章 法制现代化的标准383

第一节 法律的形式合理性383

一、法治与法律的形式化383

二、国家权力运行的法治化384

三、行政与司法的分离384

四、法律规范体系的严整和谐385

五、司法过程的程序化385

第二节 法律的价值合理性386

一、法律形式化的价值依归386

二、平等、自由与市场经济387

三、经济领域中的社会正义389

四、社会正义与现代法律的价值392

第三节 法律的效益化原则393

一、作为评价尺度的法律效益393

二、法律效益的实证要素394

三、法律效益的价值要素394

四、法律效益的评价395

本章小结396

思考题397

第二十八章 法制现代化的模式398

第一节 内发型法制现代化398

一、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研究意义及其类型398

二、内发型法制现代化的内涵与发端399

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条件400

四、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特征400

第二节 外发型法制现代化402

一、外发型法制现代化的概念402

二、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条件402

三、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特征403

第三节 混合型法制现代化405

一、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界定405

二、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条件406

三、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启动方式406

四、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动力根源407

本章小结408

思考题409

第二十九章 法制现代化的矛盾运动410

第一节 外部影响与内发力量410

一、法制现代化的动因410

二、外域法律文化的冲击及其估量411

三、法制变革进程的内在因素413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性414

一、传统与法律传统414

二、法律传统与现代法的交融415

三、法律传统的创造性转换416

第三节 国际化与本土化417

一、法律发展的全球意识417

二、法律国际化的内在机理419

三、法律本土化的渊源419

本章小结421

思考题422

主要参考书目4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