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1254128.jpg)
- 冯晓林著 著
- 出版社: 学业苑音像出版社
- ISBN:789998976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50页
- 文件大小:296MB
- 文件页数:6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形上依据:道体与理路1
(一)道体论与传统绘画的本体论分析1
1.传统绘画的形上性与儒释道三家美学思想渊源1
(1)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农业、宗法制、士阶层1
(2)儒道释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2
(3)儒、道美学本体论4
(4)古代佛学与三教融合的美学成就5
(5)释道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6
2.道之认同:“道”与绘画形上观念的发展6
(1)宗炳前后:“道”与绘画7
(2)王微:绘画与易象同体8
(3)韩拙:《宣和画谱》——绘画通天地万物8
(4)布颜图:“鸿蒙”、“意”与绘画9
3.哲学本体与绘画本体9
(1)天道与“画道”9
(2)《老》《易》之“道”与中国绘画的哲理性12
(3)老庄之“道”与中国绘画美学的起点及哲学深度13
(4)“道”与“数”:中西绘画美学的逻辑起点15
(5)道(气)论与传统绘画美学的特点15
(6)画之“道”与神与气16
(7)自然——宇宙精神与山水画本体18
4.“道”与中国绘画本体20
(1)画以“道”立:中西比较的视角20
(2)《易》“道”与绘画的形上性21
(3)道家的宇宙论与艺术本体论22
(4)“道”与“无”24
(5)道家自然道本与“和”之美25
(6)道家主客体关系与绘画本体25
(7)禅“空”哲学与中国传统画本体25
5.石涛“一画”的绘画本体26
(1)“易”的“一”、“多”关系与传统绘画本体27
(2)道“一”与绘画本体:张彦远的阐释与发展27
(3)石涛“一画”论与绘画本体31
(4)气、“一”与绘画本体32
(5)“一画”与笔法:绘画的视知觉图式33
6.道与美:本体与本质34
(1)美的超越性存在34
(2)老庄之“道”与审美本质35
(3)道家的“有—无”论与艺术批评37
(4)道教的“文—道”关系与审美39
(5)庄禅的审美本体:庄子“得意忘言”的禅学渗透40
(6)“通”与“同”:审美心理论41
(7)“道”:作为美学形上范畴的学派性与模糊性44
7.绘画本体与绘画美创造45
(1)艺术本体论与古代绘画的表现观念45
(2)时空表现的绘画本体论分析46
(3)“巧—拙”之道的艺术本体分析48
(4)“损—益”之道的艺术本体论分析51
(二)“天人合一”论与传统绘画的本体论分析55
1.儒道社会文化观上的“天人合一”论与审美本体55
(1)儒学的“天人合一”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56
(2)《周易》“天人合一”观与比德审美57
(3)“天人合一”与儒家仁学审美的本体57
(4)老庄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审美60
2.“天人合一”意识与古代艺术理性61
(1)“天人合一”论与传统艺术哲学61
(2)“天人合一”与绘画中的“道—性”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63
(3)“天人合一”与古代审美的整体性64
3.“天人合一”与绘画批评65
(1)“天人合一”与绘画的接受—批评65
(2)“天人合一”与绘画的审美移情65
(3)“天人合一”与意象观察66
(4)“天人合一”与意象审美68
(5)“人与天调”与传统艺术批评理论模式69
4.“天人合一”与绘画创作的形上分析70
(1)“天人合一”的创作心理层境70
(2)“天人合一”与情境交融72
(3)“天人合一”的技法运用73
5.“天人合一”观对艺术发展的负面影响76
(三)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本质”论:表现与再现76
1.绘画本质:表现与再现统一76
2.辩证思维方法与“表现”的艺术体系77
3.“表现”:中国绘画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特色——与再现的比较79
4.儒道主体精神与“表现”:绘画的本质论81
5.原始时期的绘画:中国人的概括与“表现”82
6.绘画的表意性与宗教信仰83
7.“表现”与传神:自然生命的展现84
8.“表现”与时空关系86
9.表现与再现:“师法造化”与“摹仿自然”——中西比较87
10.西方近现代的“表现主义”绘画88
11.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及形式的表现性88
12.表现与象征89
13.禅画的表现艺术90
14.“顿悟”与禅画的超越性91
(四)“理”与传绘画批评理论的形而上学93
1.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理性形态93
(1)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的特色93
(2)理性与艺术理性94
(3)古代艺术理性的形上依据:“天人合一”95
2.物理与画理96
(1)“常形”与“常理”96
(2)理与神97
(3)老、易、玄、佛的“象外求理”论与艺术审美的实现102
(4)东西方“数—理”与绘画的二度空间103
3.哲理与画理104
(1)文化——哲学——绘画105
(2)中国绘画的哲理性106
(3)哲学思想与民族审美意识及其交流107
(4)辩证法与古代画理108
(5)道家哲学与传统绘画的理路115
(6)禅家思想与画理117
4.心理与画理118
(1)传统心学与艺术批评之理118
(2)心性修养与绘画119
(3)儒家德之审美功能论与理性精神119
(4)人生哲思与绘画理性122
(5)“和谐”的美学精神与传统画理126
(6)致“中和”的美学精神与“狂者”之分127
5.画理与画法128
(1)“理”与“气”129
(2)太极S曲线与中国画造型原理129
(3)太极的黑白意识与中国绘画的笔墨——色彩原理131
6.“品”与“评”的关系:绘画批评的理性特征及局限132
(五)中国传统绘画的理情原则134
1.宗法社会与“以理节情”的审美原则134
2.“以理节情”原则:造型性因素的分析135
第二章 意境论与传统绘画批评:入其境、会其意137
(一)意境论与绘画批评137
1.“意境”批评的基本所指及其理论价值137
2.意境的解读:绘画的接受——批评与意境139
3.意境与意会:接受者的深层解读141
4.传统绘画批评的“意境”概念与山水画意境142
(二)意境论的产生、发展与研究147
1.意境论的产生及唐以前的发展历史147
2.唐代绘画的诗化与意境范畴的产生及批评意义149
3.意境理论的当代的研究152
(三)意境与美:艺术本质的再理解154
1.康德“美的艺术”与意境154
2.中国绘画的意境原则154
3.意境形态与美的本质158
4.意境的整体性159
5.意境美的不确定性:含蓄与模糊朦胧160
(1)意境的含蓄美160
(2)意境的模糊朦胧之美163
(四)意境范畴的理论渊源164
1.儒家的思想资料及文人的艺术实践与“意境”范畴的理论构成165
2.老庄道玄的艺术思想资料与“意境”范畴的理论来源166
3.佛学禅见与艺术意境范畴的产生167
(1)佛学的传入及与儒道的合流与“意境”范畴167
(2)佛陀范畴与“意境”范畴168
(3)意境与禅境170
(4)天人合一论与佛家意境说的形成171
(五)意境的基本构成:意(主)境(客)的对立与统一171
1.主客观的统一与“意境”、创作与批评的视角172
2.“意”与“境”的对立与统一:创作与批评的视角177
3.“意象”和“意境”的联系与区别178
4.情境与意境181
(1)“意境”与“情境”的联系与区别181
(2)情境统一于笔墨的内在契机182
(3)情境交融与意境的创造184
5.“意境”与“形象”190
6.“意境”与“典型”193
(1)作为审美创造与批评范畴的意境与典型193
(2)意境与典型的艺术认知论、功能论区别194
(3)意境与典型:中西理论渊源与美学本质的比较196
7.诗境与画境197
(1)诗歌意境的绘画性197
(2)绘画意境的诗意性206
(六)作为绘画创作和批评范畴的“意境”之“意”210
1.中国传统绘画的表意精神210
2.“意”的历史发展与基本层次结构214
3.意境之“意”的基本精神:主体性、主观性和自觉性224
(1)“意”与情志224
(2)“意”与“性”226
(3)“意”与“气”227
(4)作者之“意”与接受——批评之“意”229
4.言意关系与意境之“意”229
(1)言意关系与意境论229
(2)寄言出意与意境之“意”:道通于意231
(3)得意忘言与意境之“意”:禅通于意232
(七)意境之“意”与“立意”233
1.画格取决于立意234
2.“造化——心源”与立意236
3.笔墨技法与立意:意存笔先,画尽意在240
4.“意匠”经营与立意243
5.禅意画创作的“立意”246
(八)意境之“意”与写意248
1.写意的基本内容与要求248
(1)写意与写实249
(2)神形——主客关系与写意251
(3)古典审美的写意意识和传统251
(4)写意形式之美253
2.写意画的产生和写意论的历史发展255
(1)唐宋时期:写实传神的人物画的衰落与写意山水花鸟画的兴起255
(2)宋元时期的“写意”论262
(3)明清时期的“写意”论268
(4)近现代写意论的发展271
(5)“写意”的意义和异化278
3.写意论的理论源流278
(1)“意”与“写意”279
(2)言、意、象之辨与“写意”282
(3)意象、竟境与写意282
(4)传神论与写意论284
(5)气与写意285
(6)书画同源与写意之“意”290
(7)禅佛与写意画之“意”296
(8)理性与绘画之写意299
(9)中国古代绘画“写意”论的意义300
4.笔墨游戏与写意301
(1)院体画工的专尚形似格法与文人写意的游戏水墨301
(2)写生造型与笔墨写意表现的矛盾性303
(3)简与写意306
(4)墨戏与感兴:笔墨写意的创作动因及其审美意义310
(5)写意笔墨的价值:中西比较的视角度312
(九)作为绘画创作和批评范畴的意境之“境”314
1.景与境314
2.意境与心“境”:意境之“境”的主观性和精神性314
3.境界说与意境论319
(1)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说起319
(2)佛学六境及艺术境界论321
(3)禅与绘画境界中的生命律动的意识324
(4)儒道两家哲学——艺术境界论325
4.意境之境的构成和种类326
(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326
(2)动境与静境327
(3)“萧疏平淡”之境331
(4)“荒寒幽寂”之境334
(5)渺远幽深之境343
(6)“宁静闲和”之境346
(7)空灵之境348
(十)虚实黑白与意境的创造和审美349
1.虚实黑白与绘画的意境美349
2.虚实黑白的哲学——美学原理与意境353
3.虚实黑白与意境的含蓄之美355
4.运用虚实黑白关系创造意境的方法357
第三章 气韵论与传统绘画批评:望其气、求其韵362
(一)以气韵求其画:气韵论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接受—批评”362
(二)气韵观念的发展历程365
1.魏晋南北朝:气韵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365
2.唐五代时期:“气韵”论的初步运用367
3.两宋“气韵”论:气韵与传神368
4.元人“气韵”论:气韵与笔墨370
5.明人论“气韵”:士气、笔墨与气韵370
6.清人“气韵”论:气韵论的最高发展及近代接轨372
(三)气韵的概念和本质376
1.六法与气韵:创作与批评的共同准则376
2.历史上的“气韵”论含义分析378
3.“气”与“韵”的对立统一379
(1)“气”与“韵”的分合而论379
(2)气韵中的主客关系及其统一380
4.气化原理与气→韵转化381
5.气韵与绘画的生命意识384
6.气韵与人品384
7.传神表意与气韵生动385
8.意境与气韵生动387
9.笔墨与气韵生动388
10.气韵概念的重迭性结构391
(1)“气韵”包含着“生动”这个概念。391
(2)“气韵”以“气”为主391
(3)“气”等于“势”。391
(4)“意”影响着“气韵”。391
(5)“气韵”与“风范”、“神”等概念紧密联系391
(6)“情(势)”作用于“生气”,“天趣”关联着“气韵”392
(7)“气韵”包括“经营”、“用笔”、“赋彩”等因素的构成392
(8)“心”对“气”的影响,“形”的作用和韵的产生392
11.“气韵”概念的交融型结构393
(四)以气取韵:作为绘画创作与批评范畴的气韵之“气”394
1.气之审美与批评394
(1)审美层次上的“气”范畴含义394
(2)气之审美的历史运用395
(3)“望气”与绘画审美——批评的方法397
2.从哲学本体之“气”到绘画审美之“气”399
(1)气(道)观念:中国哲学——美学的核心和生命意识399
(2)气与自然审美401
(3)作为哲学概念的“气”到艺术概念之“气”402
(4)气之阴阳与绘画中的辩证法403
(5)“气韵生动”之“气”的形上性405
(6)“元气”论与绘画创作及批评407
(7)气与灵感:以气取韵与创作410
(8)气与“以气写形”:血脉一气的造型构图方法411
3.气犹人之“气”414
(1)“气”的形上性414
(2)本体之“气”与气的精神性414
(3)人物品藻:从本然之气到体气才性416
(4)气与气质418
(5)气与情:情气论与绘画创作与批评418
(6)气与力421
(7)士气与气韵422
(8)土气、地气与画分南北424
4.气与势:气势审美与批评426
(1)气势与运动426
(2)气势与力427
(3)气势与意境428
(4)气势与置陈布势429
(5)作为古典美学范畴的气与势的当代研究431
5.气与养气:养吾静气433
(1)气与静气的审美意义433
(2)庄道“虚静”论与绘画中的静气修养435
(3)儒家的人生“虚静”论与古典绘画的“静气”修养436
(4)佛教的静修理论与古典绘画的“静气”修养436
(5)古典绘画静气修养的积极意义438
(6)古典绘画“静气”修养的消极影响439
(7)养气与时代精神439
6.“气”与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440
(1)气与中国艺术审美的整体性440
(2)“气”与中国艺术审美的模糊性442
(五)以韵生气:作为绘画创作与批评范畴的气韵之“韵”444
1.音→声→韵:气韵445
2.人→神→韵:神韵447
3.意→味→韵:韵味452
4.韵的其它456
(1)墨韵456
(2)韵与风格456
(3)韵外之致457
第四章 古典形象论与绘画批评:观其形、察其象458
(一)形与象:绘画对客观对象的外在描绘458
1.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形”与“象”458
(1)人物画的“形”与“象”458
(2)山水画的“形”与“象”459
2.文字象形与绘画造型460
3.“应物”以“象形”462
(1)先秦“象形”说462
(2)谢赫的“应物象形”:以“形的概念”造型的方法462
(3)“应物象形”与“摹拟论”464
4.中国传统绘画造型的原理与形而上方法464
(1)道与绘画造型464
(2)“骨法用笔”:笔墨线条与造型465
(3)遗形与造型467
(4)传神与造型、具象的意义468
(5)意念与造型469
5.形象的塑造:中国传统绘画的典型化与程式化474
(1)集中与概括474
(2)再现对象的典型性475
(3)中国传统绘画形象的特征476
(4)中国传统绘画形象的概念化、程式化问题478
6.奇形与怪诞形象483
(1)“奇形”美483
(2)拆半表现方式与怪诞形象的产生及怪诞美484
(3)禅宗绘画的形象怪诞与抽象性486
(二)象、取象、象内与象外、具象与抽象489
1.“象”与绘画批评489
(1)中国绘画批评中的“象”489
(2)《易》之象:中国传统美学的元范畴490
(3)“道”之“象”——审美观照中的物象491
(4)“象之审美”批评492
2.“取象”:古典艺术思维方式493
(1)画符成象与画形成象:中西绘画造型方式的比较494
(2)“线”与“象”496
(3)汉字与取象思维496
(4)再现对象的细节真实性498
3.象内与象外499
(1)老庄的“大象”与“象外”500
(2)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与画论中的“象外”说产生500
(3)僧皎然论“采奇于象外”502
(4)司空图论“象外之象”、“超以象外503
(5)“象外”与虚实504
4.“具象与抽象”:从形象到意象505
(1)中国传统绘画的具象性505
(2)中国绘画的抽象性——“笔墨情趣”和“离形得以”的途径505
(3)佛教“无相”观与绘画造型艺术的抽象观念507
(4)“有物”≠写实议,“不尚肖物”≠形式主义508
(三)“意象”与中国绘画语言及其批评509
1.作为传统美学范畴的“意象”概念与性质509
(1)中国绘画语言符号的意象性和非陈述性509
(2)作为美学范畴的“意象”的基本含义511
(3)“意”与“象”的关系512
(4)“意象”的整体性与辩证法:石涛“一画论”的视角516
(5)“意象”概念在中国古代艺术体系中的性质与作用518
2.“意象”范畴在古代艺术理论中的产生和发展519
(1)从“意”到“象”到“意象”:先秦至魏晋,“意象”概念的形成519
(2)刘勰《神思》“意象”与《周易》的“意”与“象”:文体分析522
(3)刘勰《神思》“意象”与老庄“象”论524
(4)王夫之论“审美意象”:主客观的统一525
3.意象的构成与性质526
(1)意象之“象”与意象527
(2)意象之“意”与意象536
4.意象造型:中国传统绘画的形象方法论542
(1)“意象”造型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543
(2)意象造型与中国传统美学:抽象、具象与意象544
(3)意象造型的形式因素547
(4)中国传统绘画“意象”造型的五种方法549
(5)意象观察与意象造型552
5.“意象”与“意境”554
(1)从意象到意境554
(2)“兴象”:从意象到意境的中介557
(3)“境生象外”与意境559
(4)明清时期的“至境意象”论与意境562
(5)禅境意象与审美意象563
6.“意象”范畴的理论特性565
(1)“意象”的作用565
(2)“意象”的审美批评特征565
(3)“意象”概念的模糊性与动态性566
第五章 趣味论与传统绘画批评:玩其味、识其趣569
(一)“趣味”与审美569
1.“趣味”审美的产生:明中叶从意境论到趣味论570
2.“趣味”与情调:既在内,又在外572
3.“趣味”与民族传统574
4.儒释道审美趣味的比较576
5.趣味与审美:中西比较的视角577
(二)“味”与绘画审美及批评579
1.味之审美579
(1)“味”:审美——批评的形上性579
(2)品味把玩与绘画批评579
(3)“味”与审美体验580
(4)以“味”为基础的审美体验的其它概念582
2.从饮食口味到审美之“味”:味之审美的历史583
(1)先秦诸子:饮食口味之美与审美583
(2)魏晋玄学——味之审美范畴的确立:文味→诗味→画味588
(3)中唐以后:“味中味”到味外“味”591
3.“味”与“韵”592
(1)“韵”与“味”的合一592
(2)“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593
4.“意味”表现与客观“再现”:中西绘画比较595
5.古代绘画中禅味595
6.味与情598
7.味与和599
(三)“趣”与绘画审美及批评599
1.作为古典审美范畴的“趣”之审美的历史发展599
(1)魏、晋六朝:人之趣到艺之趣600
(2)唐宋:趣概念的开拓与分化601
(3)明清:文人绘画理念对趣的研究与发展602
2.“趣”与“道”:离常合道曰“趣”603
3.趣与理:理趣审美604
4.作为批评鉴赏范畴的“趣”与“审美”、与“场”608
5.“趣”与主体精神609
6.“趣”与自然:天趣审美610
7.趣与生活:生趣审美612
8.“趣”与逸:逸趣审美612
9.趣与情:情趣审美613
(1)情趣与意境613
(2)情趣与笔墨614
10.趣与奇:奇趣审美615
11.“趣”的构思立意616
12.“趣”与题诗款印616
(四)和:中华民族及传统绘画的最高审美趣味618
1.“和”与“乐”:远古“神人以和”的审美理想——和的产生618
2.“和”与“合”:儒道天人哲学观的互补与传统审美620
3.“和”与道德:儒家“德”和与道家“道”和——从人生观到审美观623
4.“和”与辩证的对立与统一625
5.“和”与主体客体、表现再现、诗画统一关系627
6.“和”与中628
(1)中与古代社会628
(2)作为古代艺术的“和谐”之美标准的“中和”628
(3)由“中”致”和”的美学精神与中国绘画传统629
7.和与适、与同632
8.和与虚、静、柔:儒道互补633
9.和与丑636
10.儒释道论和谐美637
11.西方古典艺术的和谐之为美638
(五)“雅”趣审美:典雅与高雅639
(六)奇趣审美643
1.奇与美643
2.奇与新:新奇审美与批评644
3.奇与思:构思立意与奇趣审美645
4.奇与平:平中求奇646
5.奇与笔墨647
(七)朦胧模糊之趣味审美647
1.朦胧模糊与藏647
2.朦胧糊糊与距离648
3.朦胧模糊与隐寓象征648
4.朦胧模糊与运动幻化649
第六章 人品—画品论与绘画批评:因其人、论其品651
(一)中国绘画批评重人品与画品关系的传统651
(二)人品—画品论的理论意义和涵义652
1.人品含德但不等于品德652
2.“画品”即“人品”:古典绘画的接受——批评原理与方法655
(三)“体性”:人品—画品的内在外显关系660
1.主—客关系的统一与中国绘画中主体性:生命美学意识661
(1)审美创造与批评活动中的“入内”与“出外”:主客体的信息—能量交换加工过程661
(2)“天人合一”观念下的主体性结构:中国艺术精神662
(3)中国绘画理论的生命美学形态666
2.物—我关系的统一:“自我”与绘画活动中的个性673
(1)“物我为一”的最高审美境界673
(2)“应物象形”中的“物观”与“我观”的统一:意象观察方法的个体性675
(3)对象中的“自我”:绘画中的主体性与个性680
3.心—物关系及其统一:“心源”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性694
(1)“造化”与“心源”的统一694
(2)“心源”的表征:中国绘画的精神性701
(四)中国传统绘画和绘画批评的人文(人本)精神:“人品—画品”论的文化学依据707
(五)人物品藻:中国绘画批评中“人品—画品”论的人文主义历史与传统710
1.六朝:人物品藻中“以人为本”的“人品——画品”论肇始710
2.宋元“以品定位”中以“人性”为中心的“人品——画品”论714
3.明代:文人画思潮中以“文”为本的“人品——画品”论716
4.清代学术集成中的以“学”为本的“人品——画品”论719
(六)品德与画品:人品—画品论的伦理学基础722
1.品德与绘画722
2.天人关系与道德人品723
3.儒家“礼”教哲学与中国传统绘画724
4.道家:“不可无文”的文德关系725
5.“比德”的自然审美观:自然审美的伦理精神726
(七)“宣德”:人品—画品论的社会功能论依据729
1.“宣德”的社会功能依据之一:绘画的产生——神人之间的桥梁729
2.“宣德”的社会功能依据之二:宗法社会“礼图并行”的美学指导思想——宫廷和庙堂绘画精神730
3.“宣德”的社会功能依据之三:“助教化”与“修人伦”737
4.“宣德”的社会功能依据之四:义务本位与中国绘画精神—人间与超人间744
(八)“修品”:人品—画品论的人文功能依据747
1.“游于艺”:人文功能论的定位——“文人”与“人文”的认同和悖离747
2.“乐志”与“修品”:人生目标与人品的认同749
3.畅神与“修品”:精神生活与人品的认同750
(1)宗炳的“含道赪物”和“畅神而已”750
(2)道玄的“游心”畅神与修品752
(3)文人绘画畅神与达意的审美追求753
4.悦性怡情与“修品”:情感活动与人品的认同754
(1)绘画的悦情作用与修品754
(2)道家的“文”与“娱”:唯美主义功能观与修品754
(3)卧游:心理替代与修品755
(4)从“自娱”到“墨戏”:文人绘画与主体精神境界的弘扬756
(5)民间吉祥题材与绘画的悦情功能759
5.艺术认识功能与“修品”:艺术认知与人品的认同760
(1)绘画的认识功能760
(2)“洗心”与绘画的哲学认识论功能760
(3)老庄的“顿悟”与绘画的认识功能762
(4)“筏”与“悟”:禅宗的艺术认识功能观——现实超越的工具765
(5)“梦”与“顿悟”:禅宗绘画的认识功能767
6.绘画的心理调节功能与“修品”768
(1)绘画与精神寄托及精神皈依功能768
(2)绘画的心理补偿功能769
(3)绘画的心理渲泄功能与修品775
(4)绘画的心理治疗功能与修品777
7.绘画养生与人品修养780
(1)董其昌的说法与金学智先生的统计学的证明780
(2)董其昌关于“逸笔增寿、工画笔短寿”之论781
8.烟云供养:绘画与“天人合一”的修品功能783
(九)人格与画品:“人品—画品”论的社会心理学依据787
1.传统人格理想与绘画审美理想的同构787
(1)“人格化”:中国绘画批评的人文精神787
(2)主体人格精神与中国绘画艺术788
(3)儒家“仁人志士”的人格理想与中国传统绘画789
(4)道家以“游”为核心的自由人格理想与艺术追792
(5)儒道理想人格与审美理想的差异794
(6)释禅的“空无”理想人格与简淡型审美追求796
(7)庄禅理想人格的异同及艺术追求797
(8)儒禅道三家的理想人格与中国艺术传统798
2.人格的分裂与“画品”:—历史上的怪诞人格与“画品798
(1)人格与画品的认同与悖离:文化——心理学分析798
(2)绘画史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怪诞人物与人格800
(3)大师与“怪诞”的比较:基本评价811
(十)画人与画体:人品—画品论在形式体裁上的延伸812
1.南人北人与南宗画北宗画813
(1)南宗画与北宗画813
(2)南学“简约”与北学“深芜”814
(3)南“顿”与北“渐”818
(4)南“韵”与北“气”819
(5)南宗之“韵”与“人品—画品”823
2.文人、画工与文人画、画工画824
(1)“画工”与“文人”及其绘824
(2)“人品—画品”与文人画:以道德气节为核心827
(3)文人画的“文人”身份构成分析832
(4)南北分宗的观念与文人画:南宗的身份阐释835
(5)文人画体836
(6)文人画形成的历史839
(7)文人画的艺术内涵与画工画的比较841
(8)文人与水墨画845
(9)文人与“墨戏”画847
3.利(隶)家、行家与利(隶)家画、行家画848
(1)利(隶)家与行家的区别:书画美学观的差异及认同848
(2)从绘画六法的“骨法用笔”到文人利(隶)家的“引书入画”:利(隶)家的艺术路径849
(3)“一画”之法与引书入画854
(4)“写”与“画”的对立或区别——利(隶)家引书入画的技法核心855
(5)升华于神形的“逸”与利(隶)家的“以书如画”858
(6)利(隶)家水墨山水的异化859
(7)行家画的准则:“形似”860
4.作家、匠家与作家画、匠家画862
(1)作家与作家画体862
(2)临、摹、仿:作家画体的技法体系分析864
5.士大夫与士大夫画870
(1)士大夫画体及其审美870
(2)山水画与士大夫画872
6.“写意家”与“写意画”874
7.宫廷画院与院体画875
8.民间艺人绘画及其存在形式881
(1)民间绘画的作者881
(2)民间绘画的存在形式882
9.隐士、遗民与隐士画、遗民画884
(1)隐逸人格的文化背景与艺术意义884
(2)隐士与隐士画885
(3)隐逸人格与古代山水画的发展889
(4)“遗民画”:王维的一路890
10.道人衲子与释道画893
(1)历史上的道士、僧人画家893
(2)释道人物画896
11.闺阁名媛画家与仕女画898
(1)古代女子绘画及其研究意义898
(2)元代以前的早期女子绘画899
(3)元代女子画家管道升899
(4)明代女子绘画900
(5)清代女子绘画903
(6)仕女画906
12.画家与绘画的风格流派:常见的几种画体存在形式910
(1)吴带曹衣910
(2)徐黄异体910
(3)米家山水911
(4)湖州竹派912
(5)常州画派913
(6)吴门画派913
(7)松江画派915
(8)浙江画派915
(9)新安画派916
(10)黄山画派917
(11)虞山画派917
(12)娄东画派920
(13)江西画派922
(14)海上画派922
(15)岭南画派925
(16)六朝四家926
(17)南宋四家926
(18)元四家926
(19)元六家926
(20)明四家927
(21)画中九友927
(22)金陵八家927
(23)清六家927
(24)四王927
(25)清初四高僧927
(26)扬州八怪928
(27)画中十哲929
13.其他以人物为题材的画体930
(1)人物画930
(2)写真931
(3)传神931
(4)绣像931
(5)衣冠像931
(6)顶相932
(7)整身932
(十一)学行:“人品—画品”论的修养论依据932
1.读书与行路933
(1)读书与学养933
(2)学力与功力935
(3)勤奋积学936
(4)游历与体察937
2.“静”:从艺的心态与修养939
3.胸中块垒,笔底春秋:避世脱俗的人生心态与修养940
4.附:名家和大家(陈传席)946
第七章 风格方法论与绘画批评:明其格 尽其法948
(一)艺术风格与绘画“鉴赏—批评”948
1.绘画风格构成因素的三层次:作品的视角948
2.绘画的内容(要素)与风格950
(1)题材、主题与风格950
(2)风格的本质:时代精神与主体个性950
(3)风格与品格952
(4)风骨与风格953
3.绘画的形式(要素)与绘画时代风格分析955
(1)滕固 绘画史研究与时代——风格分析法956
(2)高居翰“生活方式与风格倾向”对应方法及班宗华等人的批评957
(3)王新伟哲学——美学——绘画风格流变的观点和方法958
(4)形式结构与时代风格分析959
(5)师授师承传统与古典绘画形式结构960
(6)南禅宗与禅画的简约风格963
(7)民间美术与民族传统风格966
(8)系统方法与中国画现当代风格流派的本体演变966
4.绘画“风格”的三组特性968
5.中国绘画的艺术风格:表现性969
6.风格与书画评鉴的悖论:考古学方法的引入970
(二)格法与批评972
1.传统绘画理论中的理法与格法972
2.本源一气与格法973
3.画诀与格法974
4.条理脉络与格法975
5.“一画”与格法976
6.笔墨气韵与格法977
(三)程式化与绘画批评977
1.格法与程式化的产生977
2.中国画与“程式化”978
(1)张僧繇的佛像绘画风格:“张家样”979
(2)北齐曹仲达的佛像绘画风格:“曹家样”987
(3)“宋元(古典)样式”与明清时代风格988
(4)中国绘画程式的当代发展990
3.程式与程式化的原理和本质993
(1)程式的四个主要特征993
(2)程式与表现994
(3)程式与创造996
(4)“程式”与“抽象”997
(5)程式与形式999
(6)程式与成熟1001
(7)笔墨与程式1002
4.程式化的批评1002
(1)中国绘画的“程式化”:肯定与否定1002
(2)对“程式化”的虚无主义的态度——王逊为代表的观点1003
(四)“法—技”观念与中国传统绘画批评1004
1.“法”:作为古典绘画美学的范畴1004
(1)中国画的方法技巧体系1005
(2)法与心1006
(3)法与我1008
(4)意与法1009
2.“法”的变化与创新1011
(1)法与化1011
(2)道家:不艺之艺与无法之“法”1011
(3)法与无法:儒道的异趣1013
3.技与法1016
(1)道与技(法):形上与形下的融通1016
(2)道与技:形式对内容的消解1017
(3)技与道——艺德关系1018
(五)笔墨:法之形而下一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1019
1.笔与墨的辩证法与笔墨审美1019
(1)笔与墨的辩证统一1019
(2)笔墨与技法1023
(3)笔墨审美1027
(4)笔墨与绘画批评1041
2.笔法辩证与笔法审美1045
(1)笔法的辩证法1045
(2)笔法与审美1049
(3)用笔1055
(4)几种常用笔法1062
3.笔法与线条造型1063
(1)中国绘画中的线条1063
(2)常用线法1068
(3)皴法与笔法1070
4.墨色审美与墨法1074
(1)墨色审美的形上分析1074
(2)墨法:技法的视角1086
(3)墨之“五墨六彩”1091
(六)墨戏与技法的超越1093
(七)常用墨法1094
第八章 品第论:“四品定位”的品画标准与方法1096
(一)“品”:绘画批评的等级方法1096
(二)艺术品评的产生:宗法社会与审美等级论1098
(三)从“六法”、“三品”到“四品”、“十二品”和“二十四画品”:绘画品第标准的历史发展1099
1.六法:从画法到品法1099
2.三品:从书品到画品1099
3.四品论画标准的形成及其滥觞:十二品及二十四品1100
5.黄休复品画四格中的理法关系1103
6.逸、神、妙、能四品的阴阳相推之理1105
7.历来“四品定位”方法的“形似”和技巧要求1106
(四)逸品:绘画批评(品第)的审美理想1108
1.逸美思想的产生和作为美学范畴的“逸”1108
(1)“逸”美思想的产生及美学性质1108
(2)“逸”概念的内涵和结构1110
2.“逸”的文化特征与老道的人生态度1113
3.“逸”与自然1120
(1)魏、晋与宋、元的差异:自然作为“逸”的核心精神的成立1120
(2)道家哲学与“自然天成”之美1122
(3)“天人合一”与自然朴素之美1122
(4)师法自然与“自然为工”的审美观1122
4.“逸”与“气”:逸气的审美价值1123
(1)魏晋的主气尚“逸”1123
(2)倪瓒的生世与“逸气”论1134
5.“逸”与性1136
(1)“逸”与性情1136
(2)逸与性灵1140
6.“逸”与写意1142
(1)“逸”与形似:从传神到写意的中间环节1142
(2)“逸笔”、“逸气”与“写意”理论的发展1143
7.“逸”与简约1146
(1)中国绘画尚简的文化原因1146
(2)中国绘画的尚简精神1149
(3)唐宋以来尚简的艺术思想自觉的观念1151
(4)尚简的创作与批评:减笔与减色1153
(5)“简约”与省约1167
(6)简约与自然:中西比较的视角1168
8.“逸”与灵空1169
(1)虚无简约与空灵1169
(2)心之虚静与“空灵”1170
(3)空灵与妙悟:接受—批评的方式1171
9.“逸”与“冲淡”1172
(1)冲淡与虚静1172
(2)“冲淡”与恬和1174
(3)冲谈与简约1175
(4)冲淡与“平易”1175
(5)冲淡与形式1176
(6)冲淡的审美意义1177
10.“逸”与放野1179
11.“逸”与狂1180
12.“逸”与清1183
(1)清逸之逸1183
(2)清丽之逸1184
(3)清淡之逸1185
(4)清新之逸1186
(5)清瘦之逸1189
13.书之“逸”与画之“逸”:“逸笔”的美学分析1192
14.诗之“逸”与画之“逸”:逸意的美学分析1199
15.乐之“逸”与画之“逸”:逸韵的美学分析1200
16.“逸”与古代美学概念的多向性1201
17.逸概念的批评及其消极意义1202
(五)神品:本体与文化的展示与升华1203
1.“神”:作为文艺审美——批评的形上性1203
2.“神品”与“逸品”:绘画批评中四品定位中的两类主要的风格类型1204
3.艺术形神论与哲学形神论1205
4.绘画美学形神论与文学言意论1208
5.形神统一与神品1210
(1)形与神的对立与统一:画理与哲理1210
(2)形与神的对立统一:批评中的辩证法1212
(3)形与神的对立统一:古典美学范畴结构的自律性1214
(4)形与神的对立统一:绘画意境的创造1214
6.“神形兼备”与神品1215
7.“略形取神”与神品1219
8.传神与“神品”1222
(1)“传神”论的理论与实践渊源1222
(2)传神与艺术创作和批评1231
(3)“传神”论与主客体关系1232
(4)传神与意象1234
(5)拟人与“传神”1237
(6)写意与“传神”1239
(7)传神论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影响1241
9.“以形写神”、“以形传神”与“神品”1242
(1)“以形写神”与传神论1242
(2)历代画论中的“重形似”的主张与“传神”1243
(3)从“应物象形”到“以形传神”1247
(4)外师造化与以形传神1250
(5)“以形写神”与“遗形传神”1251
(6)宋元明清的“象外摹神”说及批评1252
(7)“以形写神”与意象创造1253
10.“以神写形”与“神品”1255
(1)“以神写形”与“传神”1255
(2)“以神写形”与作者的主观能动性1256
(3)“以神写形”与真情实感1256
11.“似与不似”与写形1258
(1)二种写实(写形)传统1258
(2)从“离形得以”到“不似之似”1261
(3)“似与不似之间”与意象思维1265
12.“神似”与“神品”1268
(1)从“形似”到“神似”1268
(2)历代画论中的神似论1269
(3)“形似”与“神似”的美学聚讼与归一1272
(4)“神似”与神家、神品1273
13.“神思”、“神志”、“神气”与“神品”1274
14.神韵与神品1275
(1)形神之“神”与神韵之“神”1275
(2)神与韵:从顾恺之到谢赫1277
(3)“神韵”对“气韵”的改造:“神韵”与“象外”1280
(4)“神韵”诗与南宗画:王维的意义1282
(5)“神韵”与山水诗画的朦胧美1285
(6)“神韵”作为绘画批评范畴的功能性特征1288
(7)“神韵”作为绘画批评范畴的模糊性特征1288
(六)妙品:“妙造自然”的境界1290
1.“妙”之本体1290
(1)老子论“妙”:哲学本体论的范畴1290
(2)庄子论“妙”:由哲学本体论到人生价值意义范畴的发展1291
(3)魏晋人“妙”由哲学本体论到美学范畴1293
(4)佛教论妙:与绘画审美1294
2.“妙”之品评1295
(1)妙品与能品1295
(2)妙品与神品1296
(3)“妙”与“象”1296
(4)“妙”与“境”1297
(5)妙与美1298
(6)妙与气韵1299
(7)妙与悟:艺术审美通感论1299
3.“妙”造自然艺术与自然的关系1301
(1)主客体关系1301
(2)“妙造自然”与“摹仿自然”1301
(3)“妙造自然”之妙的创作与批评意义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