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1241958.jpg)
- 瞿明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05553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043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558页
- 主题词: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5
第一节 政学一体: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早期发展5
一、苏联体制下的学科改制6
二、苏维埃理论趋向及创新6
三、大规模民族调查8
第二节 学以致用: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新发展11
一、文化人类学学科重建11
二、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本土化13
三、文化人类学的学术转型14
第三节 多元并进:中国文化人类学新世纪繁荣16
一、文化人类学学科新貌16
二、文化人类学的多元发展17
三、文化人类学的应用研究18
第四节 异境奇葩:台港澳地区文化人类学在当代的发展19
一、台湾文化人类学发展19
二、香港与澳门文化人类学发展23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机构设置26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人类学机构设置与人才培养26
一、中国科学院和民委系统的民族研究机构27
二、民族学院研究机构的建立28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后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机构的设置29
一、社会科学院系统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机构的恢复与发展30
二、民委系统的民族研究机构的恢复和发展31
三、民族学院的恢复与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32
四、国内其他高校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38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至今人类学、民族学人才培养43
一、人类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培养44
二、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47
三、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51
第四节 台港澳地区文化人类学机构设置与人才培养54
一、台湾地区的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55
二、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57
第三章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学术交流58
第一节 文化人类学学术团体的组建59
一、中国民族学学会60
二、中国人类学学会60
三、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60
四、中国都市人类学学会61
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61
六、其他学术研究团体62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学术会议的召开63
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63
二、多种类型的学术会议64
三、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65
第三节 文化人类学学术成果的发表65
一、学术刊物的重要作用66
二、《民族研究》及相关刊物67
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及相关刊物68
四、互联网与学术交流68
第四节 文化人类学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69
一、人类学的本质在于跨学科研究70
二、庄孔韶的多元研究71
三、尹绍亭的生态人类学研究72
第五节 文化人类学中外学术交流72
一、国外学者对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影响72
二、走出国门的中国学者73
第六节 文化人类学非正式交流74
一、学术论坛74
二、现代媒体中的学术传播75
第四章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科研项目77
第一节 基础研究方面的科研项目78
一、人类学与民族学理论方法研究78
二、中国民族史研究80
三、民族传统文化研究81
第二节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项目83
一、民族文化变迁研究83
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85
三、跨国民族和世界民族研究87
第三节 应用研究方面的科研项目88
一、西部大开发与民族经济发展研究88
二、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91
三、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93
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会研究94
五、民族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95
六、民族问题与民族发展研究96
第五章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99
第一节 当代中国学者对国外文化人类学著作的译介99
一、国外文化人类学名著的翻译出版100
二、国外文化人类学其他方面的译著104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基础研究取得的成就107
一、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概论性著作107
二、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其他基础性的著作111
三、中国文化人类学名著的重新出版114
四、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方面的论文集119
五、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丛书的出版121
第六章 当代中国的语言人类学125
第一节 中国语言人类学研究及学科建设回顾126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语言人类学研究129
一、学科理论与方法方面130
二、语言与民族133
三、语言与文化134
四、语言接触140
五、濒危语言问题142
六、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144
第三节 对中国语言人类学的思考146
第七章 当代中国的哲学人类学148
第一节 当代中国哲学人类学的基础性系统性研究实践148
一、西方哲学人类学著作的中文翻译实践149
二、从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到韩民青《当代哲学人类学》150
第二节 当代中国哲学人类学的应用实践153
一、关于“哲学人类学”的讨论、评述和概念辨析154
二、对舍勒思想的进一步研究157
三、关于兰德曼和文化哲学人类学的研究158
四、关于宗教哲学人类学、生物哲学人类学等的研究实践158
五、关于哲学人类学在教育学中的应用159
六、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中的哲学人类学研究实践161
七、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的研究161
八、对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人类学研究164
九、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思考166
第八章 当代中国的宗教人类学171
第一节 国外宗教人类学的影响171
一、国外宗教人类学著作的译介171
二、国外宗教人类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173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宗教人类学研究174
一、当代中国宗教人类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175
二、当代中国宗教人类学的理论探讨181
三、当代中国宗教人类学的实证研究183
第三节 当代中国宗教人类学的发展趋势185
一、仪式与象征的研究186
二、面向文化解释的研究190
三、神圣与世俗及日常与非日常的研究192
第九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人类学195
第一节 早期人类学本位的政治研究195
第二节 构建中国政治人类学的学科体系199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治人类学的研究实践204
第四节 当代中国政治人类学的展望208
第十章 当代中国的心理人类学212
第一节 当代中国心理学界对心理人类学问题的研究212
一、对民族心理的探索212
二、对跨文化心理的探索213
三、对本土心理的探索215
四、对文化心理的探索216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人类学界对心理人类学问题的研究218
一、对心理人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218
二、对文化与人格的研究220
三、对国民性的研究221
四、对文化与自我的研究223
五、对文化与认知的研究224
六、对文化与情绪的研究225
第三节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界对心理人类学问题的研究226
一、对共同心理素质概念的讨论226
二、对族别共同心理素质问题的讨论228
三、对民族意识问题的讨论230
第四节 当代中国心理人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231
一、制约心理人类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232
二、心理人类学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235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的历史人类学238
第一节 历史学本位的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238
第二节 人类学本位的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242
第三节 当代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者的实践247
一、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研究实践247
二、当代中国人类学家的研究实践251
第四节 当代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255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的饮食人类学259
第一节 对国外相关学术成果的翻译与介绍260
一、饮食人类学研究的通论性著述260
二、以历时性线索导引的饮食人类学研究263
三、饮食人类学视野中的特殊食物研究264
四、饮食人类学专题研讨的代表性作品266
第二节 饮食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268
一、人类学、民族学界的饮食人类学研究概述268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论著及其价值276
第三节 饮食人类学学科体系的相关问题278
第十三章 当代中国的审美人类学280
第一节 当代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背景与演进轨迹280
第二节 当代中国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探索284
一、学科定位与跨学科的理论视野285
二、立足田野调查的实证精神287
三、建设性的研究宗旨289
第三节 中国审美人类学在华南地区的调查实践289
一、漓江流域的人文底蕴与审美文化研究290
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追踪研究291
三、从深山走向都市的黑衣壮民族文化研究293
第四节 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95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的艺术人类学298
第一节 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理研究298
一、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与美学突破299
二、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取向301
三、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探索和方法研究304
第二节 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实践309
一、艺术理论问题的艺术人类学实践探索310
二、艺术人类学学科理论的学术探索311
三、门类艺术的艺术人类学学术实践313
第三节 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315
第十五章 当代中国的文学人类学320
第一节 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现状321
一、文学批评中的原型批评323
二、文学人类学批评中的原始主义326
三、文学与神话学的交集:比较神话研究329
四、作为展演活动的仪式研究331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表征333
一、“中国阐释”:现代性的焦虑与文化转向333
二、文学本体论: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取向336
第三节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趋势342
一、以研究代替学科,不以学科冠名342
二、展演行动研究与文本分析并重343
第十六章 当代中国的身体人类学345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身体研究现状347
一、身体生成史: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势347
二、身体民俗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身体研究353
三、肉身化消费:商品化时代的身体研究357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身体研究特征358
一、身体史:一扇洞开社会史的门窗358
二、身体史:转向人类学的可能性361
第三节 当代中国身体人类学的研究领域362
一、发现身体词语363
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展示364
第十七章 当代中国的性人类学365
第一节 当代中国性人类学研究的现状365
一、对性爱方式的研究366
二、对生殖崇拜的研究368
三、对月经禁忌的研究370
四、对卖淫问题的研究372
五、对性文化实物的研究374
六、对性风俗的系统研究375
第二节 当代中国性人类学的发展趋势377
一、性人类学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377
二、当代中国性人类学的理论探讨380
第十八章 当代中国的象征人类学385
第一节 象征人类学领域内的理论探讨386
一、国外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引进386
二、象征人类学基本概念和体系的探讨387
第二节 围绕“象征”展开的学术实践390
一、服饰与象征:历史与文化的标记390
二、饮食与象征: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392
三、建筑象征文化:凝固的音乐393
四、吉祥物的深层内涵与象征意蕴394
五、仪式与象征:沟通人神和人际关系的桥梁396
六、神话象征:文化传承的载体399
七、性与象征:有意识崇拜的无意识凸显400
八、语言与象征:最基本的符号401
九、舞蹈与象征:肢体语言中传递的信息402
十、中国象征文化的综合性研究403
第三节 当代中国象征人类学发展中的问题和前景404
一、当代中国象征人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04
二、中国象征人类学研究的前景及展望407
第十九章 当代中国的认知人类学410
第一节 认知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411
一、西方认知人类学的引进介绍412
二、认知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证研究420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认知人类学发展趋势430
第二十章 当代中国的汉学人类学432
第一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433
一、闽台地方文化与汉人社区研究433
二、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435
第二节 追踪研究与乡土社会的变迁438
一、费孝通的江村研究438
二、从《金翼》到《银翅》439
三、凤凰村、南景村的重访440
四、台头村、后夏寨村的再研究441
第三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444
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香港的汉人社会研究445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陆乡村研究447
三、海外研究的观察视角与焦点问题452
第二十一章 当代中国的经济人类学455
第一节 经济人类学的兴起455
第二节 早期经济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457
一、早期“他者”对中国的经济人类学研究457
二、早期中国经济人类学的研究458
三、发展经济学的民族经济研究462
第三节 中国经济人类学的发展现状464
一、学科队伍进一步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人类学领域464
二、研究成果显著增多465
三、研究内容各有特点,关注方向呈多元化467
第四节 经济人类学的本土化468
一、本土化话语中的经济人类学468
二、中国经济人类学本土化的展望471
第二十二章 当代中国的发展人类学474
第一节 发展人类学及其学科的兴起474
一、什么是发展人类学474
二、发展人类学学科的兴起475
第二节 发展人类学在中国的引进476
第三节 中国发展人类学的研究现状与研究领域479
一、中国发展人类学的研究现状479
二、中国发展人类学的研究领域481
第二十三章 当代中国的生态人类学490
第一节 中国生态人类学研究回顾491
第二节 中国生态人类学研究现状495
一、生态人类学研究机构和人员情况496
二、生态人类学研究的现状497
第三节 中国生态人类学的思考506
一、中国生态人类学前景506
二、中国生态人类学建设和发展507
第二十四章 当代中国的旅游人类学510
第一节 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的引进与介绍511
一、旅游人类学产生的时代背景513
二、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513
三、西方主要旅游人类学家及其论著介绍514
四、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的引入和介绍514
第二节 包罗万象的旅游目的地研究516
一、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517
二、旅游经营模式及社区参与研究519
三、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研究521
四、旅游人类学与博物馆研究522
五、遗产旅游研究522
六、旅游地开发研究523
第三节 旅游活动与旅游者研究526
一、旅游活动的符号象征及意义研究526
二、旅游者研究527
第四节 旅游人类学研究评述及发展趋势、研究问题预测528
一、国内各学术机构的成立与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528
二、旅游人类学概论性及专题性著作的相继出现528
三、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发展趋势529
第二十五章 当代中国的教育人类学533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方法533
一、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534
二、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536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学科特点和研究的主要内容540
一、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构建540
二、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构建542
三、国内学者对国外教育人类学理论的研究548
第三节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趋向和学科展望549
一、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趋向549
二、教育人类学发展的现代性和国际性549
三、教育人类学广泛地运用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551
第二十六章 当代中国的医学人类学554
第一节 中国医学人类学的现状综述554
一、医学人类学的主要著作555
二、医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机构560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563
一、艾滋病研究563
二、毒品问题565
三、生育健康567
四、中国少数民族基因研究569
五、青少年的饮酒问题570
第二十七章 当代中国的法律人类学571
第一节 古典进化论对我国法学研究的影响571
一、古典进化论对我国法学研究方法的影响571
二、古典进化论局限性在我国当代法学研究中的主要体现573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法律人类学的发展578
一、近代以来民族志资料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579
二、法律人类学新理论方法的引入与使用581
第三节 未来中国的法律人类学研究585
一、以西部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为重点585
二、对中西方法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587
三、重视法律人类学理论研究588
第二十八章 当代中国的人口人类学590
第一节 我国人口人类学研究简况591
第二节 我国人口人类学研究领域596
一、关于民族婚姻关系的研究596
二、关于民族妇女婚姻的研究601
三、关于民族人口生育的研究605
四、关于民族家庭户规模的研究607
五、关于民族人口变动的研究609
六、关于民族人口健康素质的研究613
七、关于民族人口政策的研究615
第三节 我国人口人类学研究展望617
一、研究方法的新进展617
二、研究内容的新论点和新视角619
第二十九章 当代中国的体育人类学622
第一节 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622
一、以民族体育研究为主的萌生阶段623
二、人类学应用于体育各领域研究的拓展阶段628
三、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步入成熟阶段633
第二节 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内容636
一、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636
二、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638
第三节 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特色与未来641
一、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创新认识641
二、体育人类学与人类未来的协同发展643
第三十章 当代中国的科技人类学645
第一节 科技人类学的名与实之争646
一、丁长青的“技术人类学”646
二、田松和刘兵的“科学人类学”647
三、万辅彬的“科技人类学”648
四、刘珺珺的“科学技术人类学”648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650
一、李迪的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651
二、陈久金对传统天文历法的研究652
三、万辅彬的铜鼓文化研究652
第三节 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653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与社会发展654
二、科技进步与社会文化变迁655
第四节 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科学657
一、硅谷研究对中国科技人类学的启示657
二、科学与人文的关系659
第五节 一个重要案例及其启示661
第三十一章 当代中国的都市人类学664
第一节 都市人类学的历史和在世界各国的开展665
一、都市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665
二、都市人类学研究的状况668
三、都市人类学的发展动向669
四、都市人类学发展的评价和展望675
第二节 国际都市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676
一、城乡关系研究676
二、移居者适应问题研究677
三、都市志愿社团研究678
四、少数民族聚居区研究679
五、贫穷文化研究680
第三节 都市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创新681
一、都市系统与人类学传统研究方法682
二、宏观论与微观论的结合684
三、都市人类学方法论的演变与创新686
第四节 中国都市人类学:近年来的状况与发展前景688
一、近年来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学术贡献689
二、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前景693
第三十二章 当代中国的影视人类学698
第一节 中国影视人类学及学科体系理论与方法698
一、中国影视人类学研究对象及范围699
二、中国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701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影片的拍摄原则与方法704
一、国内学者对“人类学影片”的理解704
二、中国人类学影片的拍摄原则与实践经验707
第三节 中国人类学影片的拍摄实践711
一、科研机构的人类学影片拍摄实践712
二、高等院校的人类学影片拍摄实践714
三、传媒机构与独立制片人的人类学影片拍摄实践717
四、台湾人类学影片拍摄实践720
第四节 中国影视人类学现状与未来发展721
一、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现状721
二、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困境及展望723
第三十三章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族群研究726
第一节 文化翻译中的“民族”与“族群”727
一、“民族”与“族群”概念的翻译问题727
二、能否用“族群”概念替代“民族”730
第二节 中国学者对民族、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等概念的理解734
一、对民族、族群概念的认识735
二、两者的使用范围及其关系737
三、族群性739
四、族群认同741
第三节 对中国族群认同实践的研究744
第三十四章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妇女/社会性别研究750
第一节 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理论推介752
一、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学术史梳理752
二、女性主义人类学与传统人类学的关系754
第二节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社会性别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性758
一、文化多元与社会性别研究761
二、宗教与女性研究764
三、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研究767
四、作为研究视角的社会性别771
第三十五章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婚姻家庭研究775
第一节 当代中国人类学婚姻家庭研究的现状和特点775
一、当代中国人类学婚姻家庭研究的主要成果775
二、当代中国人类学婚姻家庭研究的主要特点777
三、当代中国人类学婚姻家庭研究的局限性778
四、当代中国人类学婚姻家庭研究的展望780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婚姻研究781
一、有关婚姻起源的探讨及其对杂交和血缘婚的质疑781
二、内婚、表婚与族际通婚研究784
三、一妻多夫婚研究789
四、婚礼研究792
五、婚姻缔结中的礼物交换研究796
六、“长住娘家”或“不落夫家”婚俗研究799
七、择偶研究802
八、离婚研究804
第三节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家庭研究805
一、家庭结构的研究806
二、家庭教育研究808
三、家庭人际关系研究810
四、家庭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研究813
五、基诺族的“长房”研究814
第四节 摩梭人的走访制与母系家庭研究815
一、进化论视野中的摩梭走访制与母系家庭之争817
二、“无父无夫的社会”之争与婚姻定义的思考819
三、“家屋”的新视野823
四、旅游场景下的摩梭亲属制823
第三十六章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亲属制度研究825
第一节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亲属称谓研究826
一、对亲属称谓的描述和介绍826
二、亲属称谓与摩尔根进化思想的探讨828
三、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829
四、对亲属称谓的运用研究831
五、亲属称谓研究的新视角831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继嗣制度研究832
一、母系制研究833
二、彝族的家支制度研究836
三、其他研究838
第三节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亲属关系与亲属网络研究840
一、姻亲关系研究841
二、亲属网络研究841
三、其它研究842
第四节 当代中国人类学亲属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843
一、发展与成果843
二、新型亲属关系与中西理论对话的可能844
第三十七章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文化变迁研究845
第一节 当代中国人类学文化变迁的理论与方法845
一、当代中国人类学文化变迁的理论构建845
二、当代中国人类学文化变迁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野850
第二节 不同民族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852
一、汉族社区文化变迁研究852
二、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变迁研究854
三、国外民族文化变迁研究860
第三节 文化要素变迁专题研究861
一、宗教文化变迁研究862
二、婚姻家庭文化变迁863
三、衣食文化变迁865
四、民间民俗和艺术变迁866
五、语言文化及其他变迁867
第四节 现代化、全球化与文化变迁869
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内容与特征869
二、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871
三、挑战与应对873
第三十八章 当代中国的西方人类学理论学派研究878
第一节 当代中国学者研究西方人类学理论学派的主要成果878
一、有关西方人类学理论的专著类学术成果879
二、有关西方人类学理论的章节类学术成果882
三、有关西方人类学理论的论文类学术成果882
第二节 对部分西方文化人类学重要理论学派的研究884
一、对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研究884
二、对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886
三、对法国社会学派的研究888
四、对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研究890
五、对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研究892
六、对结构主义学派的研究893
七、对象征人类学派的研究895
第三节 对西方人类学理论学派研究的问题与展望898
第三十九章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民族志写作900
第一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与民族志写作901
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901
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著作907
第二节 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写作909
一、海外华人人类学学者的民族志写作909
二、本土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写作915
第三节 非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写作919
第四节 新兴民族志写作922
一、历史民族志923
二、都市民族志926
三、另类民族志928
第四十章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932
第一节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早期田野调查932
一、当代中国田野调查的“大协作”932
二、大陆学界的沉寂与台湾学界的转型935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938
一、汉族社区的田野调查939
二、少数民族调查研究941
第三节 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反思和新创945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田野调查方法的特点945
二、分支学科的田野调查方法950
第四节 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未来走向954
一、参与观察到参与发展954
二、田野调查的精细化发展955
三、田野调查与“想象的社区”955
第四十一章 当代中国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方法957
第一节 当代中国学者对跨文化比较方法的推介与探讨957
第二节 当代中国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实践和成果965
第三节 港台地区学者的跨文化比较研究971
第四节 跨文化比较研究与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973
一、跨国跨境民族问题的研究973
二、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在其他社会研究领域的影响974
第五节 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976
第四十二章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面临的困境978
第一节 理论方法的缺失对产生创新性成果的抑制978
一、理论取向上因循守旧和简单模仿的现象979
二、田野调查时间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982
三、田野调查范围难以跨出国门的恋土情结983
第二节 人类学的学科地位尚未得到学界和社会的认同985
一、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存在着混乱的现象986
二、人类学的社会功能还未能充分地显现出来989
第四十三章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前景993
第一节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993
一、人类学理论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993
二、人类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趋向996
三、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研究向纵深发展999
四、人类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日显突出1001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对策1004
一、树立人类学学术研究的精品意识1004
二、开展人类学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1006
三、增强人类学在政府机构和广大民众中的认同感1008
四、建立促进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1010
参考文献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