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文化交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跨文化交际学
  • 陈国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6888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00页
  • 主题词:文化交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跨文化交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3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学一绪论3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学的需求3

科技的发展(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4

经济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Economy)4

广泛的移民潮(Widespread lmmigration)5

多元文化的发展(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alism)5

邦国概念的模糊化(Deemphasis of Nation-State)5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学发展简史6

草创期(1959年之前)6

基础期(1960—1969)7

巩固期(1970—1979)7

开花期(1980一现今)8

第三节 跨文化交际学的内涵10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的伦理依据13

跨文化交际学的伦理原则13

跨文化交际学的伦理准则14

本书结构15

结论15

第二章 沟通(交际)与文化18

第一节 沟通(交际)的本质与模式18

沟通的定义18

沟通的特征19

沟通的要素21

沟通的模式23

第二节 文化的本质与特征24

文化的定义24

文化的功能25

文化的特征26

第三节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与特征29

跨文化沟通的特征30

结论34

第三章 文化认知35

第一节 认知的本质与过程35

认知的定义36

认知的过程36

认知的特性38

第二节 影响认知的因素39

生理因素(Physiological Factors)39

社会角色(Social Roles)41

自我观念(Self-Concept)43

第三节 文化与认知的关系45

饮食(Foods)45

颜色(Colors)47

社交问候(Social Greetings)48

价值取向(Value Orienations)49

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s)49

其他影响49

第四节 刻板印象50

刻板印象(Stereotype)50

刻板印象与信仰51

刻板印象与事实的扭曲52

刻板印象的多样性53

第五节 偏见55

态度(Attitude)55

偏见(Prejudice)55

偏见的多样性56

第六节 媒体与认知的发展58

结论59

第四章 文化价值与沟通60

第一节 文化价值的本质60

世界观(WorldView)60

文化价值(Cultural Values)61

文化价值的种类62

文化价值的比较63

第二节 文化价值与沟通65

价值观与符号行为65

沟通行为受制于价值观71

第三节 文化价值取向72

第四节 文化价值取向的模式73

Kluckhohn & Strodbeck模式74

Condon&Yousef模式75

Hall模式79

Hofstede模式79

Schwartz模式81

第五节 文化价值取向模式的应用与局限性82

文化价值取向模式的应用82

文化价值取向模式的局限性83

结论84

第二篇 脉络篇89

第五章 语言与文化89

第一节 语言的本质与结构89

语言学(Linguistics)90

语言的结构91

第二节 语言的特征93

符号表征性(Symbolic)93

规则性(Rule-Governed)93

意义出自言说者(Meanings Are in People Not in Words)93

变化性(Change and Variation)94

第三节 语言的变异与种类95

方言(Dialect)95

混合语(Lingua Franca)98

洋泾浜语(Pidgins)98

克里奥语(Creole)99

术语(Jargon)100

隐语(Argot)100

第四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01

语言决定论(Language Determinism)103

语言相对论(Language Relativism)104

第五节 语言表达与文化价值取向105

家庭内的层级关系系统107

亲族系统107

其他例子109

第六节 语言表达与文化价值取向的变迁110

第七节 语言与翻译112

结论114

第六章 非语言沟通与文化116

第一节 非语言沟通的本质116

非语言与语言沟通的异同117

非语言沟通的特征118

第二节 非语言沟通的功能120

支援口语(Supporting Verbal Messages)120

表示亲近性(Expressing lmmediacy)121

第三节 非语言沟通的种类122

举止动态学(Kinesics)122

间距学(Proxemics)130

声调学(Paralanguage)134

时间学(Chronemics)137

第四节 非语言沟通与文化的关系140

第五节 风水与非语言沟通的关系140

风水是什么141

风水的特色141

风水学的中华文化与哲学基础142

风水对华人社交与沟通行为的影响146

结语149

结论150

第三篇 互动篇155

第七章 跨文化适应、认同与训练155

第一节 跨文化适应的本质与意义156

文化震荡(文化冲击)的意义156

文化震荡的起因157

第二节 文化震荡的症状与面向158

文化震荡的症状158

文化震荡的方面159

第三节 文化震荡的种类与影响160

文化震荡的种类160

文化震荡的影响162

第四节 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与模式163

跨文化适应阶段论164

跨文化适应的心理失衡论169

跨文化适应技巧论170

第五节 文化认同171

认同的种类171

文化认同的形成171

文化认同的特征173

第六节 跨文化训练174

跨文化训练的目的175

跨文化训练的方法176

结论182

第八章 跨文化关系、冲突经营与谈判184

第一节 跨文化关系184

跨文化关系的性质与特征184

跨文化关系研究的理论模式187

一个中华文化的关系模式191

第二节 跨文化冲突之经营194

冲突的本质194

文化对冲突的影响195

华人与冲突经营202

跨文化冲突解决方法208

第三节 跨文化谈判209

谈判的定义与本质209

跨文化谈判210

跨文化谈判的过程213

华人的谈判形态214

结论217

第九章 跨文化沟通能力219

第一节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本质219

沟通能力219

跨文化沟通能力220

沟通能力的种类220

第二节 跨文化沟通能力研究的方法221

Dinges的方法归类221

Collier的方法归类222

第三节 跨文化沟通能力模式223

跨文化理解力(Intercultural Awareness)224

跨文化敏觉力(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230

跨文化效力(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235

第四节 跨文化沟通能力研究的展望241

概念层次(Conceptual Level)242

操作层次(Operational Level)243

结论244

第四篇 未来篇249

第十章 跨文化交际学未来的展望249

第一节 全球化的意义与特性249

全球化的意义与本质250

全球化的特征251

全球化的层次252

第二节 全球化下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53

新社区意识的建立253

文化认同和文化多元的辩证关系254

全球化媒体的冲击255

全球化社会市民身份的建立256

第三节 全球沟通能力256

全球性心态(Global Mindset)257

结论259

参考文献2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