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北方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北方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
  • 崔玲,张奎璧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金盾出版社
  • ISBN:750822754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研究-华北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北方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综述1

第一章 自然环境概况1

第一节 位置范围1

第二节 生态条件概况2

一、地貌2

二、气候4

三、植被与土壤9

四、水文地质条件11

第二章 生态危机现状14

第一节 森林退化15

一、太行山山地、冀北山地和燕山山地15

二、晋陕黄土高原东南部山地16

三、大兴安岭山地16

四、阴山山地17

五、贺兰山18

第二节 草原退化18

一、乱垦草原导致的沙化退化19

二、超载放牧导致的沙化退化20

三、滥垦坡地导致水土流失草原退化22

第三节 农田耕地退化23

第三章 生态建设区划27

第一节 植物生态学研究情况27

第二节 北方地区植被分布基本规律28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28

二、植被的垂直分布29

第三节 生态建设区划34

第四节 生态条件类型划分35

一、生态条件类型划分方法36

二、生态条件类型划分标准37

第二部分 分区讨论自然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建设方向47

第四章 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地带47

第一节 大兴安岭北部北段山地兴安落叶松林区48

一、位置范围48

二、自然生态条件48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55

四、发展方向55

五、水源林建设56

第二节 大兴安岭北部南段山地兴安落叶松林、栎林区57

一、位置范围57

二、自然生态条件58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62

四、发展方向64

五、水源林建设64

第五章 温带森林草原地带67

第一节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西麓桦林草原区67

一、位置范围67

二、自然生态条件68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71

四、发展方向71

五、森林改建72

第二节 大兴安岭中部山地桦林、栎林草原区73

一、位置范围73

二、自然生态条件74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78

四、发展方向78

五、水源林建设78

第三节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桦林、栎林草原区80

一、位置范围80

二、自然生态条件80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84

四、发展方向85

五、防护林建设85

第六章 温带草原地带87

第一节 呼伦贝尔高原典型草原区87

一、位置范围87

二、自然生态条件88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92

四、发展方向94

五、防护林建设95

第二节 松辽平原坨甸地草原区97

一、位置范围97

二、自然生态条件97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103

四、发展方向与农业结构布局104

五、防护林建设104

第三节 锡林郭勒高原典型草原区106

一、位置范围106

二、自然生态条件106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110

四、发展方向111

五、防护林建设112

第四节 阴山东段山地桦林草原区113

一、位置范围113

二、自然生态条件114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117

四、发展方向123

五、防护林建设124

第五节 乌兰察布高原荒漠草原区126

一、位置范围126

二、自然生态条件126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131

四、发展方向131

五、防护林建设132

第六节 河套平原栽培植被区133

一、位置范围133

二、自然生态条件133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139

四、发展方向139

五、防护林体系建设139

第七节 黄土高原中部草原区140

一、位置范围140

二、自然生态条件141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153

四、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155

五、防护林建设156

第八节 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区160

一、位置范围160

二、自然生态条件160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165

四、发展方向和衣业结构布局调整171

五、防护林建设172

第七章 温带荒漠地带175

第一节 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区176

一、位置范围176

二、自然生态条件176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180

四、发展方向与治理途径181

五、防护林建设182

第二节 西阿拉善典型荒漠区182

一、位置范围182

二、自然生态条件182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186

四、发展方向189

五、防护林建设189

第三节 额济纳极端荒漠区190

一、位置范围190

二、自然生态条件190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197

四、发展方向201

五、防护林建设201

第八章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203

第一节 环渤海平原栽培植被区203

一、位置范围203

二、自然生态条件203

三、自然自然资源特点分析209

四、发展方向210

五、防护林建设211

第二节 冀辽山地丘陵辽东栎、槲栎林区212

一、位置范围212

二、自然生态条件212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220

四、发展方向222

五、防护林建设222

第三节 晋陕黄土高原栽培植被、油松、辽东栎、槲栎林区224

一、位置范围224

二、自然生态条件224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233

四、农业发展方向和结构布局调整234

五、防护林建设235

第四节 胶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麻栎林区236

一、位置范围236

二、自然生态条件237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240

四、发展方向240

五、防护林建设240

第五节 鲁中南山地丘陵栽培植被、油松、麻栎、栓皮栎林区242

一、位置范围242

二、自然生态条件242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247

四、发展方向和衣业结构布局调整247

五、防护林建设247

第六节 黄河、淮河北部平原栽培植被区248

一、位置范围248

二、自然生态条件249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253

四、发展方向及农业结构布局调整253

五、防护林建设254

第三部分 治理途径256

第九章 农业结构布局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树种256

第一节 农业结构布局调整256

一、衣林牧业生产条件分析256

二、结构布局调整260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树种261

一、青海云杉、261

二、白杄262

三、青杄262

四、红皮云杉263

五、樟子松264

六、油松265

七、兴安落叶松267

八、华北落叶松267

九、杜松268

十、侧柏269

十一、蒙古栎270

十二、辽东栎271

十三、槲栎271

十四、栓皮栎272

十五、麻栎272

第十章 山地水源涵养林恢复建设274

第一节 森林水文学研究现状274

一、森林的增雨作用275

二、森林的涵养水源作用276

第二节 水源涵养林建设途径和方法280

一、各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树种选择282

二、造林密度283

三、混交方式与混交比率283

四、整地与栽种283

五、水源涵养林的抚育管理284

第三节 现有山地森林水源涵养林改扩建284

一、兴安落叶松林改建285

二、华北落叶松林改建286

三、樟子松林扩建改建287

四、云杉林扩建与桦林改建288

五、油松林扩建与栎林改建291

第十一章 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林建设294

第一节 建设范围概况294

第二节 水土保持林建设的必要性295

第三节 小水利工程治理297

第四节 水土保持林营造297

一、树种和草种选择297

二、造林技术措施299

第五节 改造小老树林为灌丛草地301

第十二章 衣田牧场防护林建设302

第一节 农田防护林302

一、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效益302

二、林带结构304

三、林带的树种组成与配置312

四、林带间距313

五、栽植方法314

六、修枝要点315

第二节 盐渍化土地森林水利土壤改良317

一、目前盐渍化土壤改良概况318

二、盐渍化土壤改良途径321

第三节 草牧场防护林建设325

一、草牧场防护林建设的必要性326

二、护牧林的模式327

三、护牧林的树种选择329

四、造林技术措施329

第十三章 草原区沙漠化土地防风固沙林的营造331

第一节 草原区沙漠化土地范围331

第二节 草原区沙漠化土地的基本特点331

第三节 草原区沙漠化土地改造利用情况332

第四节 沙地改造的主要措施332

一、封沙育林育草333

二、飞机播种造林种草333

三、人工造林种草336

第十四章 草原保护与建设343

第一节 北方草原的范围与地区差异343

一、地理范围343

二、各区地貌与气候差异343

三、北方草原的水文地质特点344

四、草原植被类型分布345

第二节 当代草原退化特点345

一、草甸草原草场退化表现347

二、典型草原草场退化表现347

三、荒漠草原退化表现348

四、沙地草原退化为裸露沙地348

第三节 草原保护与建设349

一、草原山地森林的恢复与建设349

二、草地的保护与建设349

第十五章 主要造林树种育苗技术354

第一节 针叶树播种育苗354

一、育苗前的准备工作354

二、播种359

三、播种后的抚育管理360

第二节 阔叶树种育苗方法365

一、播种育苗365

二、营养繁殖育苗369

第三节 移植苗及大苗培育373

一、移植的时间373

二、移植苗的密度373

三、移植育苗的方法374

四、移植苗的管理374

第四节 容器育苗和塑料薄膜大棚育苗375

一、容器育苗375

二、塑料薄膜大棚育苗376

第五节 起苗与苗木的包装与运输377

一、起苗与苗木分级377

二、苗木假植与贮藏378

三、苗木包装与运输379

附录1 土壤水容度与凋萎系数(湿度)380

附录2 中国地质年代、地壳运动、生物历史简表381

附录3 植物中文名、拉丁名对照383

主要参考文献3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