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艺学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艺学新论
  • 郭正元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603222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文艺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艺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文学的社会本质1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1

一 文学观念的演变1

二 文学艺术的产生2

第二节 文学的社会本质11

一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根本性质12

二 文学的“自由的精神生产”性质16

三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25

四 文学的文化学意义29

第三节 文学社会性的内涵31

一 文学与人性31

二 文学的阶级性和文学的党性原则36

三 文学的人民性40

四 文学的民族性和时代性43

第二章 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审美元素50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特性50

一 艺术的掌握世界方式50

二 文学反映生活的形象性和想象性51

三 文学反映生活的情与理的统一55

四 文学反映生活的美感性58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元素64

一 生活64

二 情感66

三 思想67

四 艺术形象68

五 文学语言75

第三节 文学的语言艺术特点77

一 艺术的分类77

二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78

三 文学语言的学习和丰富81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85

第一节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一般原理85

一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含义85

二 文学作品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87

第二节 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90

一 题材的选择与多样化90

二 主题的多重组合与开掘93

三 情节的提炼与构成95

第三节 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101

一 文学语言的基本要求102

二 结构的作用与原则108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风格113

一 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113

二 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与共同性117

第四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和样式120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分类120

一 文学体裁的形成和发展120

二 文学体裁的分类121

第二节 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23

一 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23

二 小说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26

三 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29

四 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30

五 影视文学的特点139

第五章 文学生产与文学原创活动148

第一节 文学生产的性质与原创过程148

一 文学生产的性质与环节148

二 文学原创过程的界限151

三 创作源泉与创作冲动152

四 艺术构思与艺术灵感155

五 艺术表现与把握生活160

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的审美认识特点163

一 艺术反映生活的审美认识特点163

二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164

第三节 艺术典型化的过程和方法173

一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173

二 艺术典型化的内容与方法177

第四节 作家的基本素养182

一 丰富的生活积累182

二 进步的世界观和高尚的情操186

三 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190

第六章 文学的创作方法与文学流派193

第一节 创作方法与文学流派的一般原理193

一 创作方法、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193

二 制约作家运用创作方法的诸因素197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潮流201

一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201

二 浪漫主义的基本创作特征205

三 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特征208

第三节 创作方法与文学流派的多样发展211

一 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212

二 象征主义与后象征主义219

三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222

第七章 文学接受与审美鉴赏253

第一节 文学的社会功能253

一 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253

二 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255

三 文学的美感作用258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接受活动263

一 文学的接受方式:消闲性消费与审美性文化消费263

二 文学阅读与审美鉴赏267

三 审美感受与艺术形象的再创造270

四 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271

第三节 审美鉴赏的特性与鉴赏主体条件273

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273

二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76

三 文学鉴赏的多样性与共同性278

四 文学鉴赏的主体条件与文化市场培育280

第八章 文学批评284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作用和性质284

一 文学批评的作用284

二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287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294

一 文学批评标准的历史性294

二 文学批评的思想性标准和艺术性标准296

第三节 文学批评方法与批评家素养300

一 “美学—历史”批评的基本方法300

二 开展文学批评的基本方针304

三 文学批评家的基本素养305

第九章 文学发展的基本原理309

第一节 文学发展的历史基础309

一 两种艺术发展观309

二 艺术生产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311

第二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因素316

一 社会生活与文学发展316

二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318

三 文学与哲学、道德、宗教、社会心理322

第三节 文学的继承、吸收与创新328

一 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328

二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吸收335

三 文学发展中的批判任务339

四 文学发展中的革新创造346

后记352

附录1 发展文化产业探讨354

附录2 市场经济与文艺发展的驱动力3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