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社会工作 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万亿著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957114387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66页
- 文件大小:260MB
- 文件页数:6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社会工作 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修正版序1
第一章 从社会福利入门1
第一节 社会福利是什么3
一、定义社会福利4
二、社会福利制度11
第二节 生命循环与社会福利22
第二章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专业31
第一节 社会工作是什么33
第二节 社会工作做什么36
第三节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40
第四节 社会工作实施的取向44
一、实施万法的分立或整合45
二、意识形态的差异48
第五节 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51
第六节 社会工作与相邻专业54
第三章 欧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61
第一节 慈善组织会社与睦邻运动64
第二节 美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68
一、从城市慈善到个案工作(1870~1915)68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争议(1898~1915)75
三、专业化的追求(1915~1950):精神分析与社会改革80
四、专业巩固期(1950~1970):专业化与内省90
五、从菁英专业模式折返(1970~2000):综融与专精并行96
第三节 欧洲社会工作的发展102
壹、英国的社会工作制度102
一、社会工作教育102
二、社会工作专业组织106
三、社会工作者107
贰、德国的社会工作制度110
叁、荷兰的社会工作制度114
肆、瑞典的社会工作制度117
第四章 台湾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126
第一节 台湾社会工作发展的源头126
一、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事业126
二、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时期的社会工作129
第二节 战后初期社会工作的党政化(1945~1970)134
一、社会事业的党政化134
二、依附在社会学系下的社会工作教育138
第三节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启动(1971~1980)144
一、政府约聘社会工作员实验144
二、社会工作分组教学146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加速推动(1981~1990)148
一、政府约聘社会工作员争取纳编148
二、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发展151
三、社会工作独立设系153
第五节 社会工作专业建制完成(1991~)155
一、社会工作师法通过155
二、社会工作教育快速扩张158
第六节 台湾社会工作发展的课题166
一、量产社会工作学生的困境166
二、社会工作的课程基准不明167
三、社会工作制度建立未臻成熟168
四、社会工作任用制度尚不健全170
五、社会工作全球在地化进展缓慢172
第五章 社会工作者179
第一节 社会福利工作人员181
一、志愿工作者181
二、非专业的社会福利工作者182
三、相邻专业人员183
第二节 社会工作者的特质184
第三节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进阶188
一、基础专业190
二、专精化专业191
三、独立专业194
四、高阶专业197
第四节 社会工作者的才能与技巧的养成198
一、社会工作者的基本才能198
二、社会工作者的基本技巧199
三、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200
四、社会工作专业才能的养成200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205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207
一、社会工作为何要有理论208
二、理论、模型与典范209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211
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214
一、社会工作实施的共同基础214
二、社会工作实施的模型216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218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218
二、价值两难与冲突222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225
第五节 社会工作理论229
一、社会工作的微视理论232
二、社会工作的中观理论246
三、社会工作的巨视理论255
第七章 社会工作实施的过程279
第一节 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281
第二节 评估286
一、评估的内涵286
二、评估资讯的来源290
三、评估的程序292
四、评估的焦点297
第三节 规划306
一、目标设定306
二、备选方案的选定309
第四节 评鉴312
一、评鉴的目的312
二、评鉴的万法313
第五节 结案316
一、结案的类型316
二、结案的反应与处理318
第八章 以个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325
第一节 从个案工作到以个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327
第二节 案主的求助行为331
一、成为案主332
二、案主的求助行为334
第三节 建立关系337
一、案主参与角色的确立337
二、同理的沟通339
三、真诚(authenticity)345
第四节 会谈349
一、三种形式的社会工作会谈350
二、社会工作会谈的过程353
三、社会工作会谈应注意事项355
四、访视会谈356
五、社会工作会谈技巧358
第五节 个案管理360
一、什么是个案管理360
二、个案管理步骤363
第九章 以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367
第一节 家庭与社会工作369
一、多样化的家庭369
二、以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373
第二节 家庭评估的面向375
一、家庭脉络375
二、家庭体系的外部界限(outer boundares)376
三、家庭次体系的内部界限377
四、家庭权力结构379
五、家庭决策过程379
六、家庭情感与感受表白的范围380
七、家庭目标380
八、家庭认知模式381
九、家庭角色381
十、沟通形态382
十一、家庭优势383
十二、家庭生命循环383
第三节 家庭评估的技术384
一、家庭社会史385
二、家庭生态图(eco-map)388
三、族谱图(genogram)389
第四节 家庭治疗390
一、萨提尔的家庭沟通390
二、敏努钦的结构治疗392
三、哈雷的策略治疗394
四、鲍卓勉伊—纳吉的脉络治疗394
第十章 以团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399
第一节 从团体活动到以团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402
一、从团体活动到团体工作(1844~1926)402
二、团体工作万法的出现(1927~1946)404
三、团体工作万法的成长(1947~1963)406
四、团体工作的衰退(1964~1978)407
五、团体工作的复兴(1979~)409
第二节 了解社会工作的团体413
一、团体成员413
二、团体418
三、团体工作者423
四、团体环境424
第三节 团体进行的过程428
一、团体初期(initial phase)429
二、团体聚集期(convening phase)430
三、团体形成期(formation phase)430
四、团体冲突期(conflict phase)431
五、团体维持期(maintenance phase)432
六、团体结束期(termination phase)433
第四节 以团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模式434
一、社会目标模型435
二、治疗模型438
三、交互模型442
第十一章 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449
第一节 社区—人与空间的结合451
第二节 如何评估社区456
一、界定目标人口—人民457
二、界定社区范围—空间459
三、分析社区问题与需求460
四、了解主流价值(dominant values)464
五、认识社区潜在或正式的压迫机制与歧视465
六、认定权力结构466
七、决定可用的资源468
第三节 社区组织的相关概念469
一、社区组织469
二、社区发展472
三、社区工作474
四、社区照顾475
五、社区总体营造477
六、社区建筑478
第四节 社区变迁的模式与策略479
一、地万发展或自助模式482
二、社会计画或技术援助模式487
三、社会行动或冲突模式492
第十二章 以组织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513
第一节 人群服务组织516
一、人群服务组织的功能516
二、人群服务组织的特质519
第二节 组织管理理论521
一、独裁式管理521
二、监护式管理522
三、科层制522
四、科学与普及管理524
五、人群关系525
六、X理论与Y理论527
七、结构主义528
八、目标管理529
九、组织目标与自然系统530
十、决策理论531
十一、开放系统532
十二、权变理论534
十三、权力与政治535
十四、组织文化536
十五、Z理论536
十万、追求卓越537
十七、管理多样化538
十八、全面品质管理540
第三节 人群服务组织分析543
一、界定机构任务环境与评估其关系544
二、分析组织本身546
第四节 组织变迁策略555
一、组织发展过程555
二、组织变迁的途径559
三、组织变迁的标的560
四、如何改变组织563
第十三章 社会工作伦理571
第一节 社会工作伦理的演进573
第二节 社会工作伦理的观点577
一、效用主义578
二、康德主义的义务论580
三、权利论581
四、马克斯主义的观点582
五、直觉论的伦理观583
六、德行伦584
七、相对论584
第三节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586
一、保密588
二、案主自决592
三、专业分际596
四、充实知能598
五、社会正义599
第四节 社会工作伦理的困境与抉择604
第十四章 社会工作的未来615
第一节 从工业革命到后福利社会618
第二节 后福利社会的社会工作处境623
一、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623
二、服务使用者的参与624
三、绩效管理624
四、去专业化(deprofessionahsation)625
五、弹性雇用625
第三节 社会工作面对后福利社会的反思626
一、再确认社会工作的价值626
二、学习新型式的社会工作实务630
三、复活公共福利631
四、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能632
结语635
附录1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639
附录2 中华民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