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解读与“红楼”个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学解读与“红楼”个案
  • 杜娟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05309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76页
  • 主题词:红楼梦-文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解读与“红楼”个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题杜娟女士《文学解读与“红楼”个案》4

0导论1

0.1文学解读的学科定位1

0.1.1什么是解读1

0.1.2文学解读与文学理论1

0.1.3文学解读在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2

0.2文学解读的学科体系2

0.2.1文学解读学科理论的生成2

0.2.2文学解读的理论指向和依据3

0.2.3文学解读学科的建构形态3

0.2.4文学解读学科内容的构成4

0.3文学解读的学科性质5

0.3.1文学解读的实践性5

0.3.2文学解读的主体性5

0.3.3文学解读的多元性6

0.4文学解读的思维特征7

0.4.1文学解读的思维方式7

0.4.2文学解读的学习方法8

0.4.3文学解读的意义8

1文学解读的对象和现状10

1.1文学解读的对象10

1.1.1文学的含义10

1.1.2文学与文学性13

1.1.3文学解读中的文学性13

1.2文学解读的现状17

1.2.1文学接受观念的转变17

1.2.2文学解读的话语形式19

1.2.3当下文学解读的话语特征19

1.3作为文学和文化的《红楼梦》21

1.3.1《红楼梦》作为文学文本的解读21

1.3.2《红楼梦》作为文化文本的解读24

1.3.3从《红楼梦》文本内到文本外30

2文学解读的理论方法35

2.1中西方主要的文学接受方式35

2.1.1中国传统主要的文学接受形式35

2.1.2西方20世纪以后主要的文学接受方式37

2.1.3专题:《红楼梦》的红学接受方式38

2.2文学解读的基本途径——以《红楼梦》为案例43

2.2.1由《红楼梦》文本到作者视点的解读45

2.2.2《红楼梦》的世界视点解读46

2.2.3《红楼梦》的读者视点解读47

2.3文学的文本解读49

2.3.1文本解读的内涵49

2.3.2文本解读的两个门径:文本和经典49

2.3.3文本的深层理解51

3社会学方法解读61

3.1社会学文学理论方法概述61

3.1.1社会学批评的缘起61

3.1.2社会学批评的主要理论范畴62

3.1.3社会学方法的文学解读65

3.2案例1:《红楼梦》悲剧的社会意义67

3.2.1贾府悲剧的典型意义67

3.2.2人物悲剧的典型意义68

3.3案例2:《红楼梦》的真实性解读70

3.3.1《红楼梦》人物的真实性70

3.3.2《红楼梦》的另一种真实72

4英美新批评方法解读74

4.1“新批评”理论方法概述74

4.1.1“新批评”的缘起74

4.1.2“新批评”的主要解读范畴75

4.1.3“新批评”方法的文学解读78

4.2案例1:《窗下》(洛夫)解读79

4.2.1意象词语的引申意味79

4.2.2意象组合的整体意境81

4.3案例2:《红楼梦》的文本语义解读82

4.3.1《红楼梦》第一回文本语义解读83

4.3.2宝、黛、钗命名之寓意84

5精神分析学方法解读87

5.1精神分析理论方法概述87

5.1.1精神分析理论的缘起87

5.1.2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观念88

5.1.3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学解读92

5.2案例1:《红楼梦》人物的潜意识分析94

5.2.1钗、黛二人的潜意识94

5.2.2宝玉与钗、黛、袭的三重关系97

5.2.3《红楼梦》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99

5.3案例2:《荷塘月色》的美人梦幻原型101

5.3.1幻梦:超越现实的“另一个世界”101

5.3.2荷花:潜意识中的美人象征103

5.3.3采莲:潜意识爱欲的移置105

5.3.4情结:隐藏在一系列创作中的潜意识愿望106

6神话原型方法解读109

6.1神话原型理论方法概述109

6.1.1神话原型批评的缘起109

6.1.2神话原型批评的基本理论观念110

6.1.3神话原型方法的文学解读112

6.2案例1:《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母性原型意义的一种阐释113

6.2.1生殖:母亲的原型意味114

6.2.2花园:母性原型的象征118

6.2.3神话:母性原型的溯源121

6.3案例2:贾宝玉与光源氏的“寻母”意识126

6.3.1由失母到恋母127

6.3.2“寻母”历程中的母性原型意味130

7接受美学方法解读136

7.1接受美学理论方法概述136

7.1.1接受美学理论的缘起136

7.1.2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观念137

7.1.3接受美学方法的文学解读140

7.2案例1:钗、黛之争的接受史146

7.2.1清代中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道德化感悟式点评147

7.2.2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社会历史评价148

7.2.320世纪70年代以后:审美文化分析150

7.3案例2:刘心武对《红楼梦》的“原型”解读153

7.3.1《红楼梦》的探佚式解读153

7.3.2《红楼梦》的隐喻性解读155

8比较文学方法解读158

8.1比较文学理论方法概述158

8.1.1比较文学理论的缘起158

8.1.2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59

8.1.3比较文学方法的文学解读161

8.2案例1:李白的《静夜思》和艾兴多夫的《月夜》比较162

8.2.1细部的深层比较164

8.2.2张力视角下的“望”与“思”、“上天”与“大地”165

8.3案例2:《红楼梦》与《浮士德》灵肉母题的比较166

8.3.1开端:情色之旅167

8.3.2发展:灵之旅169

8.3.3结局:死亡之旅170

9女性主义方法解读175

9.1女性主义理论方法概述175

9.1.1女性主义批评的缘起175

9.1.2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观念177

9.1.3女性主义的文学解读178

9.2案例1:性别视角下的豪放词和婉约词185

9.2.1“艳科”角色背后的男性操纵185

9.2.2父权体制下男性意识的普遍阅读189

9.3案例2:性别视角下的《红楼梦》与《浮士德》192

9.3.1曹雪芹与歌德193

9.3.2贾宝玉与浮士德195

9.3.3黛玉与海伦198

10结构主义叙事学解读201

10.1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方法概述201

10.1.1叙事学理论的缘起201

10.1.2叙事学理论的主要话语202

10.1.3叙事学方法的文学解读210

10.2案例1:《竞选州长》的视角解读212

10.2.1无视角意识的阅读212

10.2.2两种视角212

10.2.3两个平衡圈213

10.2.4视角分析的意义216

10.3案例3:《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家族叙事比较217

10.3.1双层套叠的圆形叙事结构217

10.3.2复合叙述与单一叙述的不同视角219

10.3.3作者与叙述者的重合与张力221

10.3.4不同叙事策略下的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223

11生态美学方法解读227

11.1生态美学理论方法概述227

11.1.1生态美学理论的缘起227

11.1.2生态美学理论的主要范畴229

11.1.3生态美学方法的文学解读230

11.2案例1:《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生态意义解读231

11.2.1金鱼出现前232

11.2.2金鱼和渔夫的契约关系232

11.2.3金鱼、渔夫和老太婆233

11.2.4金鱼的愤怒235

11.3案例2:大观园——生态美学视角下的一种解读237

11.3.1自然景观的生态建构238

11.3.2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241

12后现代主义解读246

12.1后现代主义理论方法概述246

12.1.1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缘起246

12.1.2后现代主义主要的话语范畴247

12.1.3当代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现象250

12.2案例1: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几种征象251

12.2.1无“意义”的碎片251

12.2.2语言诗派的游戏252

12.2.3对中国古典诗境的追寻254

12.3案例2:《红楼梦》的后现代解读255

12.3.1解构《红楼梦》的作者意义256

12.3.2《红楼梦》的诠释策略259

后记2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