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生态水利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生态水利建设](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1212064.jpg)
- 刘树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780208028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324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1361页
- 主题词: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生态水利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生态水利建设概论3
第一章 生态水利建设概述3
第一节 生态水利建设的提出3
一、“生态水利”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
二、生态水利是国家水利战略的发展趋势10
三、水利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为生态水利的提出带来活力和支持12
第二节 生态水利建设的内涵13
一、生态水利建设的内涵13
二、生态水利建设的基本内容15
第三节 世界生态水利建设概况19
一、国际生态水利建设概况19
二、我国生态水利建设概况29
第二章 生态水利建设的理论基础35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理论原理35
一、生态系统介绍35
二、水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1
第二节 生态水利的基本框架42
第三节 生态水利建设的基本理论44
一、生态水利建设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44
二、水利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9
三、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评价53
四、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评价60
五、水权、水价及水市场问题64
第三章 我国生态水利发展战略67
第一节 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演变67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水利—从原始水利到工程水利67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水利—工程水利阶段68
三、21世纪的水利—从“资源水利”到“生态水利”70
第二节 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中的成就、经验与教训72
一、我国水利建设的成就72
二、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中的经验75
三、我国水利建设的教训77
第三节 21世纪我国的生态水利发展战略78
一、21世纪我国水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挑战78
二、21世纪我国的生态水利发展战略及推进措施81
第二篇 生态水利建设规划89
第一章 生态水利建设规划概述89
第一节 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目标及原则89
一、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目标89
二、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原则91
第二节 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内容与步骤95
一、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内容95
二、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措施97
三、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一般步骤99
第三节 生态水利管理目标与管理模式101
一、生态水利管理目标101
二、生态水利管理模式103
第二章 流域生态功能区划104
第一节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任务及体系104
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104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任务105
三、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106
四、生态功能区划的特点108
五、生态功能区划的体系109
六、生态功能区划与其他区划的关系110
第二节 地表水功能区划112
一、地表水功能区划的原则112
二、地表水功能区划的方法113
三、地表水功能区划的目标114
四、地表水功能区划分级分类系统114
第三节 地下水功能区划116
一、地下水服务功能分析116
二、地下水功能区划体系117
三、地下水功能区和地表水功能区的协调118
四、地下水功能区和地下水超采区的关系118
五、功能导向的地下水保护程序119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规划120
第一节 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20
一、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120
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121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21
一、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基本任务121
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122
第三节 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分类、方法及程序123
一、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分类123
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125
三、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工作程序125
四、水资源保护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问题127
第四章 城市生态水利系统建设规划130
第一节 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定义、内涵及特征130
一、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定义130
二、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营养结构131
三、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功能特点132
四、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基本特征132
第二节 城市生态水利系统建设的发展134
一、国内外城市生态水利系统建设历程134
二、我国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36
第三节 城市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内容137
一、城市水系规划原则137
二、城市河流规划139
三、城市内湖规划140
四、城市水库规划141
五、城市湿地规划142
六、城市其他水面规划142
第四节 城市生态水利系统修复技术143
一、城市水面生态修复143
二、湖泊水库生态修复144
三、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145
四、城市湿地修复147
五、公园水域系统的生态修复150
六、城市水塘的生态修复151
第五节 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保障措施153
一、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工程管理保障153
二、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投资与法制保障154
三、城市生态水利管理的市场保障和公众参与155
第五章 流域生态修复规划157
第一节 流域生态修复的缘起157
一、历史简要回顾157
二、水利工程对水圈的影响158
三、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160
第二节 流域生态修复的目标、意义及条件163
一、流域生态修复的目标163
二、流域生态修复的意义165
三、实行生态修复工程的外部环境条件166
四、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应注意的事项167
五、流域生态修复的几个关健问题168
第三节 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技术169
一、加强生态系统建设169
二、流域生态环境自我修复170
三、受损河岸生态修复技术174
第三篇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179
第一章 我国水资源现状评价179
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概况179
一、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179
二、我国水资源状况180
第二节 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82
一、供水量及其变化趋势182
二、用水量及其变化趋势183
第三节 水资源供需评价185
一、用水需求预测185
二、水资源供给预测187
三、水资源供需发展态势分析188
第四节 我国水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189
一、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89
二、对策与措施191
第二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193
第一节 水资源优化配置概述193
一、水资源配置基本原则193
二、水量平衡关系194
三、水资源分配机制195
第二节 水资源调配及其意义195
一、调水工程的类型196
二、水资源调配的意义196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98
一、国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98
二、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00
第三章 节水农业建设203
第一节 农业需水与节水农业203
一、农产品需求预测203
二、灌溉农业需水分析204
三、节水农业建设战略205
第二节 节水农业建设途径207
一、节水灌溉农业现状207
二、农业节水技术途径208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209
四、节水农业体系211
第三节 重点区域节水农业建设214
一、东北地区214
二、华北地区214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215
四、黄土高原地区215
五、新疆地区216
第四章 城市节约用水218
第一节 城市节水的意义与必要性218
一、我国水资源并不充足218
二、我国城市缺水状况严重219
三、城市节水势在必行220
第二节 城市节水的发展及潜力分析221
一、我国城市节水的发展221
二、生活节水状况与潜力分析223
三、工业节水状况与潜力分析223
第三节 城市节水的途径227
一、生活节水途径227
二、工业节水途径228
第四节 城市节水对策与建议229
一、提高对城市节水的认识229
二、完善并执行城市节水的法规制度229
三、城市建设局部集约化和整体化230
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230
五、建立节水型工业体系231
六、建设城市节水监测和预警系统231
七、建立合理的城市水价体制232
第五章 城市雨水利用233
第一节 城市雨水利用的兴起233
一、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233
二、雨水积蓄利用的资源环境效益236
三、雨水积蓄利用的经济效益237
第二节 雨水利用的历史与现状238
一、雨水积蓄利用的含义238
二、雨水积蓄利用的类型238
三、雨水积蓄利用的历史和现状239
第三节 雨水积蓄利用技术241
一、雨水积蓄利用的基础数据241
二、雨水积蓄利用系统的组成241
第四节 促进城市雨水利用的政策建议243
一、修改现行水资评价方法244
二、纳入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244
三、调整水价,实现水资源市场化244
四、保证投入,加强宣传指导245
五、积极开展城市雨洪回灌245
六、实施家庭雨水收集工程246
第六章 海水和苦咸水利用247
第一节 沿海地区的海水利用247
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概况247
二、淡水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247
三、充分利用海水资源249
第二节 国内外海水和苦咸水开发利用状况250
一、海水和苦咸水的利用方式250
二、国际海水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251
三、我国海水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252
第三节 海水的直接利用254
一、海水冷却技术与应用254
二、海水用作大生活用水256
三、海水利用的其他途径258
第四节 海水和苦咸水淡化258
一、海水淡化258
二、苦咸水淡化260
第五节 海水利用的对策与建议262
一、确立海水利用的战略地位262
二、加快研究制定海水利用专项规划262
三、提高海水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水平262
四、运用经济政策促进海水利用的发展263
五、实施促进海水利用的产业政策263
六、加快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264
七、加强协调,推进海水利用工作264
第七章 生态环境需水265
第一节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概况265
一、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发展265
二、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266
三、相近概念的辨析268
第二节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基础270
一、生态水文学理论基础270
二、水文水资源学理论271
第三节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273
一、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分类273
二、需水量计算方法274
第四节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278
一、生态水文分区278
二、需水量计算方法278
第四篇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283
第一章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概述283
第一节 水污染现状与防治思路的转变283
一、水污染的现状与趋势283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思路的发展287
三、水污染防治工作思路的战略性转变289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内容291
一、水污染及水体自净的特征和规律291
二、工业与城市污水治理技术291
三、水系污染防治工程291
四、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和污染源水的净化技术292
五、流域或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292
第二章 污染物来源与生态效应293
第一节 水体中的污染物指标与来源293
一、污染物指标293
二、污染物的来源294
第二节 水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298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298
二、污染物的生态效应300
第三章 水污染监测与评价310
第一节 生物监测技术概述310
第二节 水环境生态监测311
一、水污染的植物监测312
二、水污染的动物监测312
三、水污染的微生物监测314
第三节 监测方法分类316
一、生物群落法316
二、生物毒性试验318
三、生物残毒测定法319
第四节 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319
一、水体的富营养化的特征和危害319
二、富营养化的判断方法320
三、富营养化评价实例324
第四章 水环境容量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328
第一节 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总量控制328
一、水环境容量概述328
二、总量控制331
第二节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337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337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339
第五章 水污染防治规划349
第一节 水环境规划349
一、水环境功能区划349
二、水环境规划方法353
第二节 河流污染治理与保护规划354
一、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54
二、河流污染治理与保护目标358
第三节 水环境保护标准360
一、水域水质标准361
二、排水水质标准364
三、其他标准365
第六章 流域水污染治理366
第一节 我国流域水污染分析366
一、我国流域水污染现状366
二、我国流域水污染的特点366
三、流域水质恶化的原因分析367
四、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370
第二节 水污染的区域性综合防治372
一、水污染区域性综合防治的内容372
二、水污染区域性综合防治的管理374
三、水系污染综合防治的工程技术措施376
四、流域管理模式的建立378
第四节 流域水污染防治法规382
一、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382
二、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立法工作384
三、新《水法》与流域水资源保护386
第七章 水污染防治的发展方向389
第一节 全新的水污染治理思路389
一、对水污染认识的升华389
二、从新经济观点认识水污染防治390
三、新的水污染防治思路392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水污染防治理念396
一、循环经济的由来及基本原则396
二、循环经济的水污染防治的新理念398
三、以循环经济观点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400
第五篇 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405
第一章 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405
第一节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405
一、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406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407
三、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407
第二节 我国水土流失情况409
一、我国水力侵蚀的区域差异410
二、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411
三、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412
四、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现状415
第三节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417
一、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17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419
第二章 水土保持的生态恢复理念423
第一节 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423
一、水土保持措施类型与特点423
二、水土保持的主要工程措施426
第二节 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弊端及其可持续发展428
一、传统水土保持措施所存在的生态安全隐患428
二、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挑战429
第三节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430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述430
二、生态修复的意义及需注意的问题432
三、生态修复与人工治理的关系435
第四节 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分区437
第三章 水土保持的生物恢复技术440
第一节 生态恢复措施的原则440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与保护的具体生物恢复措施442
一、植物固沙442
二、沙结皮及藻类固沙442
三、生物措施治理荒山443
四、风沙滩区水土流失治理443
五、建设保护性林业444
六、冲沟造林445
七、矿区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445
第三节 天然植被的生态恢复技术446
一、天然植被生态恢复方法447
二、避免天然植被恢复的误区450
第四节 生态恢复效益的监测和评价456
一、监测内容456
二、监测程序457
三、监测方法457
第四章 典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措施应用460
第一节 退耕还林还草模式460
一、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模式461
二、黄河上中游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模式463
第二节 封山育林建设模式466
一、封育技术措施466
二、典型地区封山育林措施468
第三节 综合治理模式473
一、北方典型草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473
二、花岗岩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模式476
三、黄土丘陵区综合治理模式479
第五章 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模式482
第一节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482
一、小流域的概念482
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482
第二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模式488
一、南方花岗岩剧烈侵蚀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488
二、南方红壤土水土流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491
三、山区小流域的小单元综合治理模式495
四、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497
第六章 水土保持与生态林业建设501
第一节 森林在防治水土流失中的作用501
一、防治土壤溅蚀501
二、防治土壤面蚀502
三、防治沟蚀503
四、防治河岸侵蚀504
第二节 生态林业建设506
一、生态林业工程的概念506
二、山丘区水土保持林技术措施507
第三节 水土保持典型生态林业治理模式510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林业建设510
二、南方丘陵区生态林业典型配置514
三、东北黑土区生态林业建设模式517
第七章 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519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述519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519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521
三、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水土保持的重要指标524
第二节 水土保持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526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研究526
二、南方红壤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528
三、退化草场封育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530
四、人工固沙封育区昆虫多样性的变化532
第六篇 水灾害与流域生态保护537
第一章 水灾害与流域生态概述537
第一节 有关水灾害与流域生态的基本概念537
一、水灾害的基本概念537
二、水文循环在流域中的重要作用538
三、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干扰538
四、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39
五、流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539
六、水灾害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540
七、水灾害与生态演化的关系540
第二节 我国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541
一、我国洪涝灾害的特征规律541
二、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543
三、我国防洪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544
第二章 水灾害对流域生态的影响546
第一节 洪水与流域生态546
一、世界洪水概况及人类对洪水的思考546
二、暴雨洪水的环境学特征548
三、暴雨和洪水对流域的主要影响549
第二节 洪水与洪泛区553
一、洪泛区特征554
二、洪泛区湿地价值556
三、洪泛作用与洪泛区景观维系及水资源可持续分配557
四、洪泛区湿地退化与区域性水害557
第三节 干旱与流域生态558
一、干旱与旱灾558
二、干旱的类型559
三、干旱缺水的主要表现与生态环境恶化561
四、河西走廊地区的干旱和生态562
五、塔里木河流域的干旱和生态566
六、渭河流域的干旱和生态570
第四节 水环境破坏与流域生态572
一、我国水环境基本状况572
二、河道水环境与流域生态575
三、湖泊湿地等水域的水环境和生态问题580
第三章 洪水灾害的防治及其生态修复587
第一节 防洪措施及生态修复概述587
一、防洪的基本概念587
二、防洪工程措施588
三、防洪非工程措施589
四、防洪生态措施及其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关系590
五、防洪工程与生态修复591
第二节 城市防洪工程592
一、城市防洪的效益和特点592
二、国内外防洪现状和部分城市的防洪标准592
三、城市防洪标准594
四、城市防洪体系的构成和分类596
五、各种防洪工程体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597
第三节 洪水风险分析和洪水风险图599
一、洪水风险分析599
二、洪水风险图601
第四节 生态防洪措施603
一、日本运用河流植物自然功能进行防洪的措施604
二、荷兰的生态防洪措施605
三、美国联邦政府研究自然洪泛区中的水文水力效应606
四、莱茵河的生态综合整治防洪对策606
五、罗讷河防洪的生态措施607
六、我国宁夏海原县的生态综合整治防洪措施608
七、对流域进行生态防洪措施规划608
第五节 大坝建设中的生态修复610
一、河流的生态学功能610
二、防洪工程与河流的健康生命612
三、大坝对流域生态的影响613
四、生态恢复的手段和案例617
五、大坝生态恢复总的指导原则622
第六节 堤防建设中的生态修复与河流保护623
一、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河流中存在的问题623
二、河流保护的特点和范围625
三、河流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及其恢复层次627
四、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630
五、河道断面与河流生态修复632
六、生态型河道的一些实例633
第七节 蓄滞洪区建设中的生态修复634
一、蓄滞洪区的主要功能634
二、西辽河二牧场蓄滞洪区建设对生态的影响635
三、蓄滞洪区内湿地的功能及其修复638
第四章 干旱灾害防治及其生态措施641
第一节 洪水资源化与流域生态641
一、洪水的资源属性和治水思想的历史演进641
二、我国实现洪水资源化的必然性643
三、洪水资源化改善流域生态的途径和案例644
四、创造洪水资源化的其他工程措施647
五、我国其他江河实现洪水资源化的措施648
第二节 涵养水源工程与防洪抗旱651
一、四大生态水库防洪抗旱机理分析652
二、我国目前四大生态水库的现状655
三、我国不同地区四大生态水库建设的基本途径658
四、六库联调—构建强大的防洪抗旱新体系660
第三节 地下水源工程与地下水生态661
一、地下水生态系统662
二、我国地下水生态和环境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663
三、地下水回灌工程665
四、地下水库蓄水功能分析667
第七篇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673
第一章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概述673
第一节 流域生态环境概述673
一、流域的概念及特征673
二、流域水循环的作用674
三、流域的生态平衡675
第二节 流域生态恢复治理676
一、人类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676
二、流域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指导原则676
三、生态恢复工程技术678
四、生态恢复工程中的规划技术(3S技术)678
第三节 流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价680
一、流域生态环境质量680
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680
三、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内容681
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682
第四节 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683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683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684
三、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685
第二章 流域的点源污染治理687
第一节 点源污染治理技术概述687
一、污水的一级处理687
二、污水的二级处理689
三、污水的深度处理691
四、土地处理692
第二节 点源污染处理中污泥的处置693
一、污泥概述693
二、点源治理中的污泥问题694
三、污泥的资源化694
四、污泥处理处置的控制对策695
第三节 清洁生产和中水回用696
一、清洁生产696
二、实施清洁生产的必要性697
三、中水回用698
四、中水回用的经济性699
第四节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700
一、人工湿地概述700
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701
第三章 流域的面源污染治理704
第一节 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研究方法704
一、面源污染的基本概念704
二、面源污染的形成机理705
三、面源污染的主要指标705
四、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706
五、流域面源污染负荷的估算方法711
第二节 主要面源污染的排放特征712
一、农田地表径流713
二、城镇地表径流713
三、其他污染来源715
第三节 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与治理716
一、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716
二、农田面源污染控制717
第四节 农村面源污染的生态治理718
一、农村面源污染概述718
二、控制农业区径流污染的生态技术720
三、控制农业区源头污染的生态技术721
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展望722
第四章 河流的生态恢复723
第一节 河流生态恢复概述723
一、河流生态恢复的内容723
二、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724
三、河流生态恢复的一般程序725
第二节 河流生物群落的恢复726
一、浮游生物的恢复726
二、鱼类动物的恢复726
三、底栖动物的恢复727
四、河床水生植物的生态恢复728
第三节 河流滨岸带的生态恢复730
一、河流的滨岸带730
二、滨岸带生态恢复工程的设计731
第四节 美国基西米河的生态恢复工程733
一、基西米河概述733
二、该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733
三、河流恢复工程735
四、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对我国的启示736
第五章 湖泊与水库的生态恢复737
第一节 湖泊和水库的生物修复技术737
一、生物修复概述737
二、生物修复的原理738
三、水体修复的主要处理方法738
四、具体工艺的应用740
第二节 湖泊底泥修复741
一、底泥污染概述741
二、污染底泥的修复方法741
三、国内外发展展望743
第三节 土地盐碱化的修复743
一、我国土地盐碱化的状况743
二、盐碱土地生态恢复的工程措施744
三、盐碱地生态恢复的生物措施746
第四节 生态恢复实例747
一、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747
二、官厅水库综合水治理749
第六章 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751
第一节 湿地与生态修复751
一、湿地概述751
二、湿地的功能和效益752
三、湿地的生态修复754
第二节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756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756
二、我国湿地的生物多样性757
三、水禽和栖息地保护758
四、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759
第三节 湿地恢复实例761
一、七里海的湿地修复761
二、兴凯湖湿地的水鸟及栖息地保护762
第七章 小流域治理与生态恢复765
第一节 小流域生态系统概述765
一、小流域的概念765
二、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分类766
三、小流域的生态特点766
第二节 小流域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学原理767
一、小流域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学依据767
二、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769
三、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标志769
第三节 小流域的生态恢复治理规划770
一、小流域治理规划的特点771
二、小流域治理的规划目标771
三、生态恢复规划原则772
四、小流域规划的步骤和内容773
五、小流域规划的特点773
第四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的典型模式774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综述774
二、我国小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776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的通用模式777
四、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模式778
五、不同区域小流域治理及生态恢复工程技术779
第八章 跨流域调水与生态调水780
第一节 跨流域调水概述780
一、跨流域调水的定义与分类780
二、跨流域调水系统的组成780
三、跨流域调水系统的特点782
第二节 国际跨流域调水实践783
一、国际跨流域调水概述783
二、印度的萨达尔萨罗瓦调水工程783
三、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784
四、美国的调水工程785
第三节 国内的生态调水实践786
一、塔里木河生态调水786
二、黑河生态调水788
三、塔里木河和黑河的共同问题与调水效果789
第四节 调水工程的综合影响和社会效益791
一、调水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791
二、调水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792
第八篇 生态水利建设探索与实践797
第一章 生态水利建设思路与探索797
关于湖北生态水利建设的几点思考797
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努力建设燕赵大地秀美山川800
浅析扬州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思路802
呼伦贝尔市生态水利建设及水资源开发保护思路806
合肥市生态水利规划814
太原市水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818
创建生态水利 凸显滨江特色823
以科学的发展观抓好生态水利建设工作826
泰州市生态水利建设的现状及治理思路829
盐都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833
浅谈江阴市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834
平山县生态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837
济宁市任城区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对策及发展思路840
搞好生态水利建设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842
延寿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思路845
兰西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思路847
“三治”、“三防”是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举措851
关于红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853
诸城市“南山北水”生态水利的启示856
阿盟生态水利建设及发展思路859
积极发展牧区水利 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862
宁陵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及思考865
树立科学发展观 开创水利建设新局面868
做好水文章,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水利支撑869
仁寿县生态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思路872
谈牧区草原生态水利的建设与发展875
夯实农业基础 服务小康建设—汝阳县水利建设二十年构想878
勃利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思路883
城口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思路886
第二章 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保护890
做好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探讨890
依托“长治”工程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893
沧州市水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措施895
贵港市水资源管理配置与开发利用措施897
淮安市水环境保护综合措施900
防病改水与水厂设计要点902
文登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905
昌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906
宁阳县水资源保护措施909
葫芦岛市南票区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911
要用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保护913
加强优化配置 坚持长效管理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14
浅谈加强台儿庄区水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及措施916
实施重点治理 培育支柱产业918
龙口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措施921
高唐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923
盐亭县“长治”工程运作与管理的探索925
清丰县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措施929
临泉县水资源保护措施931
嵊州市水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思考933
沱江流域的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935
桓台县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利用措施938
规划保护好水资源 促进汪清水资源可持续发展940
宏观调控 合理配置 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942
整治水葫芦 改善水环境—福建省龙海市水葫芦整治研讨947
文安县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措施949
加强水资源保护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951
清河县城水资源状况及可持续利用之对策954
云岩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措施957
肃宁县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初探959
平乐县水资源保护措施及建设961
浅谈安次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963
围场县水资源现状及开发保护措施966
管好生命之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968
兖州市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措施971
金台区水资源利用、保护之我见973
与时俱进办实事 万股清泉进农家975
任丘市水资源合理配置初探977
哈尔滨分局水资源的保护措施980
浅谈北戴河区水资源保护措施982
渭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保障措施和对策985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设富饶美丽的生态邹平990
第三章 水旱灾害防治的经验与对策993
宿州市水旱灾害防治现状及对策993
浅谈三门峡市抗旱减灾工作995
沛县水旱灾害的防治措施及经验997
博兴县水旱灾害防治措施及经验1000
商洛市水旱灾害防治措施及经验1002
科尔沁区水旱灾害防治措施与经验1006
开阳县水旱灾害防治措施与经验1009
乾安县抗御严重自然灾害的做法和经验1011
焉耆县水旱灾害防治措施与经验1013
龙江县旱灾及防治措施1015
防冲不防淹 预警保安全1017
发展集雨节灌是解决山区农业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1019
八五三农场水田节水灌溉主要经验1021
尉犁县干旱灾害防治措施与经验1023
子洲县水旱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1027
开拓创新 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030
砚山县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及经验1033
承德县水旱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1034
宝泉岭分局农田灌溉现状及发展建议1037
发展节水灌溉 促进农民增收1040
塔城市2004年旱灾分析及抗旱工作总结1043
第四章 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上)1046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老寨川示范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成效1046
吉林省黑土区水土保持现状、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1047
加强封育保护和综合治理相结合 加快内蒙古水土流失防治步伐105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1055
论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的规范化1059
乐山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及做法1061
南通市水土流失治理主要措施1063
构建生态水利新格局 促进区域经济新发展1066
响水县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情况1069
蓬安县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1071
永春县崩岗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经验1072
浅谈黄河故道—沟—缓坡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做法和经验1075
筑巢引凤 共建小康生态家园—四川旺苍县南阳河小流域民营开发治理水土流失侧记1077
更新观念 完善体制 临邑县水土流失治理“多资”并举1078
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夏津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调研报告1081
攀枝花市仁和区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1084
峨边彝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调研报告1088
搞好水土保持 促进经济发展—浅谈灵寿县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做法1090
新宾满族自治县水土保持经验总结1094
安丘市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1096
水土保持二十年 绿水青山南部县1098
保一方水土,留一片蓝天—花溪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调查报告1101
金沙县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总结1103
西充水保铸辉煌1107
和顺县水土保持与治理经验1109
激活机制 创新模式 发挥“大户”在水保治理中的主力军作用1111
阿合奇县水土保持现状及对策建议1113
中阳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1115
浅谈康平县水土保持现状及小流域治理和今后工作思路1118
林参间作防治水土流失1120
兴业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与水土流失防治经验1122
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1124
竹山县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及防治对策1128
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1131
搞好水土治理和环境保护 促进县城生态经济发展1133
弘扬愚公移山壮志 建设巫溪秀美山川1135
第五章 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下)1141
淤地坝—水保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对陕北淤地坝建设情况的调查1141
青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和思路1145
以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江河源生态修复1150
青岛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1154
和平小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1157
东北黑土地区水土流失危害及防治对策1159
加强水保生态建设 营造西安良好人居和投资环境1162
遵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做法与经验1166
锲而不舍抓水保 誓叫生态换新颜1169
根治水土流失 有效保护水资源1171
狠抓水土保持工作 建设绿色新资阳1172
从安陆的水土保持工作谈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1176
贞丰县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1178
永济市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防治对策1180
吃透县情,依法治水,做好全县水土保持工作1182
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加快水土治理步伐1185
认清形势 明确目标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1189
浮山县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治理经验1192
北安垦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经验做法1194
精心组织指导 提供优质服务 扎实推进水保生态建设进程1196
正确处理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关系问题初探1198
搞好水土保持 再造秀美山川—古浪县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几点做法1200
平昌县实施“长治”工程的成效、做法与经验1201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生态修复1206
安溪县崩岗侵蚀治理的主要做法与成效1208
吉安市吉州区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1210
兴山县“长治”工程治理成效与做法1212
清镇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开展及成效1215
营造绿色家园—宣威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纪实1219
新泰市“四荒”治理的有效途径1221
由友谊农场的水土流失治理论坡耕地的治理措施1223
全面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努力建设绥化大地秀美山川1225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兴仁县小流域2003年度综合治理工程总结1228
景德镇市“鄱湖一期”工程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成效与经验1233
治理水土流失 建设生态家园1236
第六章 河道与流域综合治理1246
武威市石羊河流域属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与措施1246
咸宁市淦河流域生态水利建设1249
毕节市“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和问题1252
创新机制 治理河道—云县南、北河荒沙滩治理开发1255
创新机制 与时俱进 再创流域治理新辉煌1258
大同市新荣区流域治理方案及措施1261
积极植树种草 大搞农田基建 努力推进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作全面开展1263
轮台县迪那河河道治理经验和体会1266
西洋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分析1269
渭河渭城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总体方案1272
第七章 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1277
创新淤地坝建管机制 大力发展坝系农业1277
曲靖市水利工作改革新举措1279
依靠改革求发展 搞好改革增效益1283
昌吉州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1286
关于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几点体会1287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大力发展民营水利1288
勇立潮头 时代放歌—祁东水务事业在改革中腾飞1291
一石激活千层水—大城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1294
浅谈湖口县“利用社会力量办水保”示范基地开发治理的几点做法1297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开创水利发展与改革新局面1299
浅谈叶城县水利管理改革与创新1302
浅析县级水保执法存在的问题1304
“一龙治水”势在必行—宁武县水务一体化的调查1306
为使古虞更秀色1308
冲破重重困难 锐意体制改革—祁阳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1312
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1316
主要参考书目1318
致谢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