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队伍建设实务全书 第4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队伍建设实务全书 第4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0125803.jpg)
- 所飞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省教育音像出版社
- ISBN:788357059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141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5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队伍建设实务全书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高校师资管理总论3
第一章 高校师资管理概述3
第一节 高校师资管理的概念3
第二节 高校师资管理的原理11
第三节 高校师资管理的模式13
第二章 高校师资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17
第一节 高校教师品德素质建设17
第二节 高校教师文化素质建设23
第三节 高校教师业务素质建设28
第四节 高校教师身心素质建设35
第三章 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42
第一节 师资队伍结构的基本原则42
第二节 师资队伍结构的目标45
第三节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48
第四章 高校师资的培养与使用53
第一节 高校教师培养的途径与措施53
第二节 青年教师的培养59
第三节 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66
第五章 高校师资的考核评价与聘任74
第一节 考核概述74
第二节 考核的内容和标准78
第三节 考核的方式81
第四节 考核结果84
第五节 聘任与管理85
第六章 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90
第一节 师资流动的历史与现状90
第二节 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积极作用94
第三节 教师流动的消极影响98
第四节 建立师资合理流动的运行机制102
第七章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和条件105
第一节 社会环境105
第二节 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111
第三节 健全管理机制116
第二篇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125
第一章 人力资源概论125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征125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管理127
第三节 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的关系129
第二章 高校人力资源现状131
第三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132
第一节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征132
第二节 以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力资源能力结构134
第三节 采取措施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137
第三篇 高校教师的招聘与选拔141
第一章 改革与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141
第一节 改革与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必要性141
第二节 深化认识改革与完善教师聘任制143
第三节 改革与完善教师聘任制的措施与建议146
第二章 招聘与选拔概论150
第一节 招聘与选拔的含义150
第二节 招聘与选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53
第三节 影响招聘与选拔的因素156
第四节 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的国别差异163
第三章 招聘与选拔的基础168
第一节 工作分析168
第二节 人力资源规划178
第四章 招聘策略188
第一节 招聘的要求与原则188
第二节 招聘渠道选择策略191
第三节 吸引人才的策略197
第四节 招聘时间与地点选择策略201
第五节 招聘过程中的公关策略203
第五章 招聘流程209
第一节 招聘工作的基本流程209
第二节 招募209
第三节 选拔212
第四节 录用216
第五节 招聘评估217
第六章 人员招募219
第一节 组织内部招募219
第二节 组织外部招募225
第七章 选拔与评价239
第一节 人员选拔与评价的含义与作用239
第二节 人员选拔与评价的内容241
第三节 选拔与评价的方法246
第八章 心理测验260
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含义与作用260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分类263
第九章 面试272
第一节 面试的意义与内容272
第二节 面试的类型274
第三节 面试的基本流程276
第四节 面试提问280
第五节 提高面试效果286
第十章 录用289
第一节 录用的含义与原则289
第二节 影响录用的因素291
第三节 人员录用的程序291
第十一章 招聘评估303
第一节 招聘评估的含义303
第二节 招聘结果的成效评估306
第三节 招聘方法的成效评估312
第四节 招聘人员的工作评估313
第四篇 高校教师素质测评317
第一章 素质测评概述317
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概述317
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程序和原理325
第三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及现状330
第四节 教师素质337
第二章 素质测评的指标361
第一节 测评指标和指标体系概述361
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和方法365
第三章 素质测评指标的量化370
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量化的意义370
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量化的可能性371
第三节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量化的方式372
第四章 素质测评的类型及方法378
第一节 素质测评的类型划分378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381
第三节 基于工作情境的人员素质测评方法类型382
第五章 素质测评工具的选择387
第一节 素质测评工具的测量学特征比较387
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方法与工具的评价和选择条件393
第六章 素质测评的实施396
第一节 实施测验的要领396
第二节 实施测验计分的要领402
第七章 素质测评结果的解释405
第一节 基于常模的解释405
第二节 基于效标的解释413
第三节 基于构想的解释416
第八章 人格测验420
第一节 人格测验概述420
第二节 自陈量表424
第三节 投射测验452
第四节 人格测量中的评定量表和情境测验458
第五节 人格测验中存在的问题461
第九章 职业适应性测验463
第一节 需求测验和动机测验463
第二节 职业兴趣测验470
第十章 能力测验476
第一节 一般能力测验476
第二节 能力倾向测验482
第三节 管理能力测验487
第十一章 情境测验492
第一节 公文筐测验492
第二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495
第五篇 高校教师薪酬管理503
第一章 薪酬管理概述503
第一节 薪酬的本质及构成503
第二节 与薪酬相关的概念505
第三节 薪酬的功能507
第四节 薪酬的分类509
第五节 薪酬管理的涵义510
第六节 薪酬管理的内容510
第二章 薪酬设计513
第一节 薪酬设计的原则和要求513
第二节 薪酬设计的基本流程515
第三节 工作评价方法517
第四节 工资结构设计520
第五节 工资分级方法523
第六节 薪酬方案的实施与修正524
第三章 薪酬控制与调整525
第一节 薪酬调查525
第二节 薪酬策略的调整530
第四章 薪酬管理的法律调整535
第一节 宪法调整535
第二节 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536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法的调整548
第六篇 高校教师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管理555
第一章 劳动关系概论555
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述555
第二节 现代劳动关系理论561
第三节 劳动关系主体566
第二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576
第一节 劳动合同概述576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581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585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589
第五节 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590
第六节 劳动合同的管理597
第七节 集体合同599
第三章 劳动争议604
第一节 劳动争议概述604
第二节 各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概述608
第三节 劳动争议调解611
第四节 劳动争议仲裁614
第五节 劳动争议诉讼619
第四章 社会保险620
第一节 社会保险的起源620
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基本特点和功能623
第三节 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628
第五章 社会保险基金633
第一节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633
第二节 社会保险费率和费(税征缴638
第三节 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和管理643
第四节 社会保险给付646
第六章 养老保险650
第一节 养老保险的定义和基本原则650
第二节 养老保险与老龄化问题654
第三节 养老保险的模式评价658
第四节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662
第七章 失业保险667
第一节 失业和失业保险667
第二节 失业保险的内容672
第三节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677
第八章 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685
第一节 医疗风险和医疗保险685
第二节 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690
第三节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695
第四节 生育保险制度702
第七篇 高校教师柔性管理711
第一章 柔性管理概述711
第一节 柔性管理模式711
第二节 柔性管理模式的特征712
第三节 高校教师管理借鉴企业柔性管理模式的依据716
第二章 柔性管理理论722
第一节 中国柔性管理理论722
第二节 国外柔性管理理论72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柔性管理理论730
第三章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模式735
第一节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模式的依据735
第二节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的本质特征737
第三节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的基本原则740
第四节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的主要内容743
第五节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的主要方法752
第四章 高校教师人格心理素质柔性管理模式757
第一节 高校教师人格心理素质柔性管理概述757
第二节 高校教师人格心理素质柔性管理的意义765
第三节 高校教师常见的人格问题分析766
第四节 高校教师人格心理素质柔性管理内容771
第五章 高校教师校园文化型柔性管理模式785
第一节 高校校园文化概述785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在教师柔性管理中的作用789
第三节 高校教师校园文化型柔性管理的内容790
第四节 高校教师校园文化型柔性管理的方法794
第六章 高校教师民主型柔性管理模式798
第一节 高校民主管理798
第二节 对高校教师的民主管理806
第七章 高校教师柔性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811
第一节 组织概述811
第二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814
第三节 高校教师柔性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819
第八篇 高校教师激励管理831
第一章 激励过程和激励理论831
第一节 激励的作用831
第二节 激励的过程832
第三节 激励理论836
第四节 激励的基本原则843
第二章 高校人力资源激励因素分析851
第一节 激励的环境851
第二节 激励的主体861
第三节 外在性与内在性激励因素865
第三章 学校领导与激励871
第一节 学校领导及其领导过程871
第二节 学校领导艺术与激励878
第四章 教师鼓励885
第一节 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心理特征885
第二节 教师的职责及素质要求888
第三节 教师的需求891
第四节 薪酬与奖金激励892
第五节 目标激励898
第六节 参与管理式激励903
第七节 培训激励909
第九篇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917
第一章 绩效与绩效考核917
第二章 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923
第三章 绩效考核技术933
第四章 绩效管理的流程设计941
第五章 绩效面谈与绩效指导963
第六章 绩效改进974
第十篇 高校教师培训管理995
第一章 培训概论995
第一节 培训概述995
第二节 影响培训的因素1000
第三节 培训部门的基本职能1003
第四节 新形势下培训的新趋势1006
第五节 培训认识误区与避免1008
第二章 现代成人培训的新理念1014
第一节 现代成人学习的特点1014
第二节 现代成人培训的要点1024
第三章 现代培训管理的理论渊源1038
第一节 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培训的启示1038
第二节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培训的启示1040
第三节 人本主义及其对培训的启示1052
第四节 成人教育理论1055
第五节 社会学习理论1060
第六节 人格拓展训练及其应用1062
第四章 培训需求分析1066
第一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含义1066
第二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要素1067
第三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目标1068
第四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层次1069
第五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1070
第六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模型1072
第五章 培训课程和教学的设计1080
第一节 培训课程设计概述1080
第二节 培训课课程设计的程序1083
第三节 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课程设计方法1089
第四节 培训教学设计1097
第六章 培训配套工作的规划1103
第一节 培训支持系统的规划1103
第二节 培训实施计划及组织的控制1106
第三节 培训教材设计1119
第四节 培训环境、工具的规划1124
第五节 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1129
第七章 培训的方法和技术1132
第一节 培训的一般方法1132
第二节 让受训者积极参与培训的方法1137
第三节 应付不同类型的受训者的方法1139
第八章 培训方法介绍1142
第一节 讲授法1142
第二节 研讨法1148
第三节 案例法1154
第四节 角色扮演法1159
第五节 启发式法1162
第九章 培训评估1169
第一节 培训评估的意义1169
第二节 培训评估系统的构成1170
第三节 培训评估系统的流程1170
第十一篇 高校教师职业规划1177
第一章 职业规划概论1177
第一节 职业规划的含义1177
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1178
第三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1180
第二章 教师职业生涯设计1181
第一节 职业阶段划分1181
第二节 教师职业阶段的划分1186
第三节 职业生涯及规划形态与特点1188
第四节 职业规划的要素与步骤1190
第五节 职业规划原则、标准及误区1193
第三章 教师发展规划1197
第一节 教师发展规划要点1197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步骤1198
第三节 专业发展计划的撰写1200
第四节 具体行动1206
第四章 教师职业与离职规划1210
第一节 职业兴趣1210
第二节 职业能力倾向1220
第三节 职业性格1244
第四节 教师资格标准1252
第五节 离职规划1255
第五章 新教师角色适应规划1261
第一节 新教师开学前的准备1261
第二节 新教师的角色适应1263
第三节 新教师融入团队策略1265
第四节 克服入职心理障碍1271
第五节 新教师的为人处世1273
第六节 预防适应期的不良反应1274
第六章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1277
第一节 由新手向专家发展1277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发展1282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1285
第七章 职业诊断与修炼1289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智商测验1289
第二节 工作满意度诊断1291
第三节 职业价值观诊断1294
第四节 公关与沟通能力诊断1295
第五节 关系网和团队能力诊断1297
第六节 合作与竞争能力诊断1300
第七节 自信和可信度修炼1302
第八章 教师潜能开发1308
第一节 测试潜能1308
第二节 开发潜能1308
第九章 教师成长与生活设计1317
第一节 教师成长1317
第二节 减轻压力1318
第三节 减压的方法1322
第四节 设计生活1326
第十二篇 高校教师评价1333
第一章 教师的评价体系的缺陷1333
第一节 评价的主要缺陷1333
第二节 缺陷的影响及评价的重要性1336
第二章 教师评价体系的经验1339
第一节 缺点和有限的条件1339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一段短暂历史1339
第三节 关于教与学的新观点1340
第四节 设计有效教师评价体系的条件1341
第五节 一点启示1343
第六节 由教师评价得出的经验1344
第三章 教师评价新体系1346
第一节 保证教学质量的本质1346
第二节 专业学习的本质1347
第三节 教师专业学习的要求1350
第四节 结合教学质量和专业学习1351
第四章 教师评价标准1354
第一节 输入还是输出1354
第二节 “输入”,即教师所要做的1354
第三节 “输出”,即教师达到的结果1358
第五章 教师评价的依据1363
第一节 考虑依据1363
第二节 课堂观察1364
第三节 教师的自我评价1364
第四节 结构性反思1365
第五节 计划资料1365
第六节 教学材料1366
第七节 其他的依据1366
第八节 学生、家长或者同事反馈1367
第九节 信息来源图表1368
第六章 教师评价的程序1370
第一节 一般评价程序1370
第二节 具体评价方法和程序1374
第三节 设计评价考虑的事项1375
第七章 教师评价过程1377
第一节 确定评价的过程1377
第二节 运用评价过程确定一般步骤1380
第三节 运用评价过程确定评价标准1381
第四节 运用评价过程确定具体的方法和程序1381
第五节 运用评价过程确定实施计划1382
第六节 为评价者设计培训计划1383
第八章 教师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1385
第一节 促进新教师成长的评价1385
第二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1396
第三节 援助教师的评价1401
第九章 教师评价案例1409
第十三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427
第一章 道德及人民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1427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及特征1427
第二节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规律1439
第三节 人民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1451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475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及构成1475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1497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501
第四节 教师职业道德作用1511
第五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1515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和内化1531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1531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1556
第四章 教师个体道德品格的养成及高尚人格塑造1580
第一节 个体道德品格的养成1580
第二节 个体高尚人格的塑造1600
第五章 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1622
第十四篇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1643
第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643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1643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1648
第二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概述1655
第一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1655
第二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历史阶段1663
第三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目标1670
第三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1676
第一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1676
第二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经验及存在的问题1678
第三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建议1683
第四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1686
第一节 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状况1686
第二节 师资队伍结构的特点及分析1688
第三节 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的基本目标1690
第四节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措施1696
第五章 高职院校教师选拔和录用1699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教师选拔与录用的现状1699
第二节 教师选拔与录用的原则及模式1702
第六章 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能力培养与考核1711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1711
第二节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能力的方法与途径1716
第三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考核1722
第七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环境1730
第一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环境的内涵1730
第二节 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生态环境1731
第三节 构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1734
第八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1744
第一节 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的内容1744
第二节 高职院校师资的管理结构1745
第三节 高职院校师资的管理机制1748
第四节 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方法1749
第十五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755
第一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概论1755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涵义1755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义1759
第三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763
第二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与现状1767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历程1767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成效1770
第三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773
第三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与途径1777
第一节 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1777
第二节 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现状与目标要求的差距1777
第三节 “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与教师个体素质目标设计1778
第四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1786
第四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与管理1795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理论1795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的建立1800
第三节 “双师型”教师教学评价1803
第四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1808
第五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条件1812
第五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与借鉴1815
第一节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比较1815
第二节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比较1818
第六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趋势1821
第一节 把握新趋势,树立新理念1821
第二节 认清形势,积极应对1826
第十六篇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相关资料1833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833
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1843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宏观背景、制定过程和主要目标1844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1850
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876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893
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1905
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1909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1912
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1923
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1926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1945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1957
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1958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1962
第十七篇 国外高校师资中队建设和管理1981
第一章 国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基本情况1981
第一节 国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1981
第二节 国外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基本情况1996
第三节 国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006
第二章 国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概况2013
第一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2013
第二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与培养2016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2026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师基本状况2026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教师培养与管理2027
第三节 教师的工作职责与考评2028
第四节 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几点启示2030
第十八篇 教师管理制度2033
教师岗位责任制2033
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标准制度2041
第十九篇 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204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47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56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2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65
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通知2069
教师资格条例2070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73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进一步做好名誉教授聘请工作的若干意见2076
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78
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8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2089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2090
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108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120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123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2127
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陈至立国务委员在长江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