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秦文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吉惠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02765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49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574页
- 主题词:文化-研究-陕西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秦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三秦文化的形成、演变与特征1
第一节 三秦文化的渊源与产生3
第二节 三秦文化的演变与分期5
第三节 三秦文化的主要思想特征与精神走向7
第一章 三秦文化的地理环境11
第一节 三秦文化孕育成长的地理环境13
一 秦地的概貌与周边环境13
二 秦地黄土高原15
三 关中平原16
四 秦巴山地17
第二节 关中是三秦文化生长发育的中心地域18
一 优越的地理条件19
二 悠久发达的经济20
三 政治、文化的中心21
第三节 自然环境对三秦文化的影响23
一 三秦文化的文化地域构成23
二 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24
第二章 三秦文化生存的经济土壤29
第一节 秦地农耕经济的历史发展31
一 秦地的自然条件与农牧分界线31
二 秦地原始农耕的产生33
三 周人发达的农耕生产34
四 秦、西汉时期秦地的农业生产36
五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地的农业状况37
六 隋唐时期秦地农业的发展38
七 宋元以来秦地的农耕经济39
第二节 秦地工商业与经济都会41
一 秦地手工业的发展概况42
二 秦地商业与经济都会45
第三节 经济环境与秦文化的影响47
一 秦文化的农耕文明特征47
二 经济类型的更新与三秦文化的振兴49
第三章 三秦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51
第一节 民族53
一 华夏族的渊源54
二 秦汉时代汉民族的形成55
三 魏晋隋唐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融合56
第二节 宗族58
一 家庭58
二 家族60
三 宗法61
第三节 国家65
一 家国同构制度65
二 皇帝专制制度70
三 分封世袭制度,郡县制度72
第四章 三秦文化起源和早期形态75
第一节 三秦原始文化77
一 旧石器时代77
二 新石器时代81
第二节 周文化考古88
一 先周文化探索88
二 周文化遗存94
第三节 秦人的崛起与三秦文化的早期形态99
一 秦人族属与秦文化渊源100
二 秦灭六国的文化内涵103
三 三秦文化的早期形态107
第五章 三秦观念文化的奠基与演化117
第一节 三秦观念文化的奠基119
一 西周“制礼作乐”119
二 西秦“变法图强”122
第二节 三秦观念文化的演化125
一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一统125
二 晋唐时期多元文化的交流汇合128
第三节 三秦观念文化的反思总结和延续132
一 张载对三秦观念文化的总结132
二 关学的演变及三秦观念文化的延续138
第六章 三秦教育和科举145
第一节 周秦汉唐的官学和私学147
一 周秦的官学和私学教育147
二 汉代官学和私学教育的发展151
三 隋唐学校教育的完善154
第二节 书院教育的兴起和演变157
一 宋元时期关中民间讲学和书院的兴起157
二 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160
三 清末书院的终结和近代学堂的产生165
第三节 周秦汉唐的仕进制度172
一 周秦的选官制度172
二 汉代的察举制度174
三 隋唐的科举制度175
第七章 三秦的经学、关学与实学179
第一节 西周哲学的多元面向181
一 文王演易181
二 周公制礼182
三 关尹贵清183
第二节 秦人哲学的早期形态184
一 商鞅变法的政治哲学184
二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的容纳百家185
三 韩非与李斯的富国强兵之术186
第三节 汉唐时代的经学188
一 黄老之学与无为而治188
二 儒学的官学化189
三 董仲舒及其天人感应论189
四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190
五 关中的经学家192
六 魏晋的哲学与经学194
七 北魏的佛学与经学195
八 韩愈与儒家道统196
第四节 宋明时代的关学197
一 关学初创—张载与《正蒙》197
二 三吕与《吕氏乡约》199
三 关学的经世安边旨趣200
四 金元时代的关学202
五 三原学派的崛起203
六 吕譞与关学中兴205
七 冯从吾与《关学编》206
八 王征对西学的引介207
第五节 清代实学209
一 李颙及其“明体适用”之学209
二 李颙后学的致思趋向210
三 关学的实学归宿211
第六节 三秦哲学的人文积淀212
一 历史轨迹212
二 人文特征214
三 双重影响215
第八章 三秦史学与文学217
第一节 关于周秦兴亡的古代历史观219
一 周人的“天命论”219
二 关于秦兴亡的人才论和民心论220
第二节 汉晋的史学建树223
一 司马迁与《史记》223
二 班固与《汉书》226
三 刘歆《七略》与其他杂史228
第三节 史学昌盛的唐宋229
一 唐初的官修前代正史229
二 杜佑的《通典》与其他《会要》230
三 新兴的地域图志与方志231
四 《长安志》与《长安图记》233
第四节 《诗经》中的秦风颂歌与新兴的汉代诗赋234
一 《诗经》中的秦风颂歌234
二 汉赋与《上林赋》237
三 乐府与五言诗238
第五节 杂史与志怪小说240
第六节 唐诗和长安,唐代的传奇小说245
一 长安,诗人活动的中心245
二 诗人笔下的长安248
三 唐代的传奇小说249
第九章 三秦文字与书法253
第一节 汉字起源和半坡刻符255
第二节 西周的文字和书法258
一 周原甲骨258
二 陕西出土的西周铜器与文字260
三 金文与大篆262
四 西周金文风格的替变262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与书法267
一 秦公钟与诅楚文268
二 石鼓文269
三 秦封宗邑瓦书270
四 隶书的兴起272
第四节 秦统一与书同文274
一 秦代小篆的代表作275
二 秦印与陶文276
三 隶书之应用277
第五节 隶书昌盛的汉代278
一 隶书的变化278
二 隶书的盛行279
三 书法名迹281
第六节 汉印与瓦当艺术284
一 汉印的变化284
二 瓦当艺术的发展285
第七节 晋至隋的三秦碑志286
一 晋与苻秦287
二 北魏288
三 西魏289
四 北周290
五 隋290
第八节 光辉灿烂的唐代书法291
一 初唐四家及其影响293
二 中唐书风的变化295
三 晚唐的回响297
四 唐风余响298
五 关中著名碑林298
第十章 绘画、雕塑、戏曲301
第一节 绘画艺术303
一 原始绘画:半坡鱼纹及其他303
二 秦汉绘画:画像石与画像砖305
三 唐宋绘画:人物山水见精神307
第二节 雕塑艺术311
一 世界奇观秦兵马俑311
二 汉唐石刻、佛雕与陶俑313
三 宋元明清石窟艺术与壁塑艺术318
第三节 戏曲艺术321
一 古老的秦腔322
二 迷人的地方戏“眉户”及其他326
三 别开生面的皮影戏与木偶戏332
四 民间说唱,陕北陕南民歌336
第十一章 三秦宗教文化337
第一节 三秦佛教文化339
一 佛教入秦及在秦地的早期传播339
二 自长安出发的早期西行求佛法运动342
三 隋唐时期秦地的佛教宗派及其寺庙文化343
第二节 三秦道教文化349
一 张鲁传五斗米道于汉中350
二 楼观道与楼观台351
三 唐宋间终南山仙迹与华山道士陈传355
四 全真道教在关中的崛起357
五 明清时期的陕西道教与道教宫观359
第三节 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在秦地的传播362
一 基督教入秦及其传播362
二 伊斯兰教入秦及其传播365
三 摩尼教(明教)?教在秦地的传播367
第十二章 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369
第一节 古玉器371
一 神木石峁371
二 周人玉佩372
三 秦式玉璧373
四 汉玉圆雕374
第二节 青铜器375
一 周室重器375
二 青铜工艺的顶峰—秦人作品376
第三节 陶器379
一 中国最早的砖瓦379
二 秦汉瓦当380
三 兵马俑381
四 唐三彩383
第四节 瓷器386
一 鼎州瓷—黄堡窑386
二 耀州窑388
第十三章 文化遗址、陵墓、都城393
第一节 古代的关隘、都城395
一 蓝田关与武关395
二 函谷关与潼关396
三 丰京与镐京396
四 咸阳398
五 西安399
六 骊山烽火台401
七 陕西境内长城402
八 秦修驰道与直道403
第二节 帝王陵墓、宫殿、塔楼405
一 黄帝陵古今404
二 秦始皇陵兵马俑406
三 咸阳原的汉陵407
四 渭北原的唐陵408
五 昭陵与乾陵409
六 大明宫、华清宫411
七 大雁塔与小雁塔412
八 法门寺及其地宫414
第三节 重要文化名胜景观416
一 古楼观与老子说经台416
二 太史司马迁祠墓417
三 张良庙与避谷洞419
四 诸葛武侯祠、墓与定军山420
五 孙思邈与药王山421
第十四章 天文历法与科学技术425
第一节 天文历法428
一 马马迁与《太初历》428
二 李淳风的天文成就430
三 僧一行对天文学的贡献432
第二节 农业技术434
一 《汜胜之书》的成就435
二 三脚耧与代田法436
三 龙骨水车437
四 王徵和《奇器图说》438
五 《豳风广义》和杨卯440
第三节 医学瑰宝442
一 秦国名医缓、和、糒442
二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443
三 王焘的《外台秘要》445
第十五章 风尚与习俗447
第一节 生活习俗449
一 饮食449
二 婚姻455
三 丧葬457
第二节 岁时习俗458
一 过新年458
二 元宵灯会460
三 清明节与寒食节461
四 端午节和中秋节463
五 腊月和腊八464
六 庙会与过会466
第十六章 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471
第一节 周秦与戎狄和东方六国的关系473
一 远方致贡473
二 穆王西征475
三 秦霸西戎476
四 秦与三晋的文化交流478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佛教东传479
一 张蓦使西域479
二 汉代长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481
三 佛教传入关中485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氐羌华化及佛教传播486
一 氐羌族的华化486
二 竺法护和鸠摩罗什488
第四节 隋唐长安与域外的往来490
一 侨居关中长安的中亚移民490
二 玄奘求法与王玄策使印495
三 长安文化与阿拉伯499
四 长安的东洋留学生和学问僧500
附录:1919~1996年三秦文化论著要目504
结束语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