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本中国学史 第1卷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日本中国学史 第1卷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1194276.jpg)
- 季羡林,周一良,庞朴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10008969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62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日本中国学史 第1卷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我和日本中国学1
第一章 中国文献典籍东传日本的轨迹1
■第一节 飞鸟奈良时代:以人种交流为自然通道的传播形式2
■一 最早传入日本的汉籍3
■二 推古朝「十七条宪法」与汉籍5
■三 上古时代的移民与汉籍东传6
■四 古代日本最早的汉籍钞录事业10
■第二节 平安时代:中日文化接触直接通道的开辟——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传播形式10
■一 平安时代的汉风潮与《秘府略》的编纂11
■二 佛教僧侣在平安时代汉籍东传中作用的评估12
■三 平安时代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理念与对汉籍东传的功绩14
■四 平安时代传入日本的唐写本遗存15
■五 宋刻本东传之始17
■第三节 五山时代:中世纪新文化中儒释互补的倾向——以禅宗僧侣为主体的传播形式18
■一 「五山文化」的范畴18
■二 五山禅僧的儒佛互补的观念21
■三 禅僧在中世时代汉籍东传中的功绩23
■第四节 江户时代:町人的崛起——以商业为主要通道的传播形式29
■一 德川幕府的汉籍搜藏29
■二 江户文化向庶民阶层的推移30
■三 江户时代汉籍东传的基本特点35
第二章 日本传统汉学的发生与形成42
■第一节 日本传统汉学形成的奠基阶段43
■一 宋学传入之前的儒学概势43
■二 早期日本人思想信仰中的道家文化49
■第二节 日本传统汉学形成的准备阶段57
■一 弘法大师与《文镜秘府论》58
■二 山井鼎与《七经孟子考文》61
■第三节 日本传统汉学的形成阶段68
■一 中日禅僧的交往与宋学传入日本68
■二 宫廷与世俗的宋学讲筵80
■三 宋学著作的「和训」——宋学的日本化83
■四 宋学专门研究著作的出现85
■五 两个问题的讨论:宋学的「表面形式」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88
第三章 日本传统汉学的流派94
■第一节 林罗山与朱子学派96
■一 藤原惺窝——朱子学派的篙矢96
■二 林罗山与朱子学的基本特征100
■第二节 中江藤树与阳明学派108
■一 了庵桂悟与王阳明的会见109
■二 中江藤树与阳明学的基本特征110
■三 中江藤树的后继者与大盐中斋民众起义113
■第三节 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与古学派120
■一 山鹿素行与古学派的滥觞121
■二 伊藤仁斋与古义学学派的特征123
■三 荻生徂徕与古文辞学学派的特征128
第四章 日本近代文化运动与传统汉学的终结139
■第一节 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发生139
■一 明治维新肇始中传统汉学观念的意义139
■二 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基本形态143
■三 近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导入148
■第二节 维新派学者对传统汉学的批判152
■一 西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152
■二 津田真道的实学论155
■三 中江兆民的文化创新说157
■四 福泽谕吉的文明史观159
■五「脱亚论」与「一元论中国观」的破产162
■第三节 维新的多极目标与日本儒学的复苏167
■一 维新中的多极目标167
■二 《教学大旨》的颁发与维新学者的转向168
■三 日本儒学与国粹主义的合流——《教育敕语》的颁发173
■四 明治儒学的复苏178
■第四节 西田哲学体系与日本传统汉学的终结184
■一 西田几多郎的哲学体系185
■二「西田哲学」的意义187
第五章 欧洲的Sinology及其传入日本——近代日本中国学形成的条件(上)192
■第一节 欧洲中国观的萌发与人文主义色彩194
■一 乔安·巴罗劳斯的《第三十年史》195
■二 朱安·门多萨的《中华帝国史》197
■第二节 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的中国观念199
■一 马坦奥·里奇神父——欧洲中国学之父199
■二 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在中国所面临的挑战202
■三 在华传教士中国观的变异——理性萌芽的产生205
■第三节 欧洲中国观中的理性主义与它的二律背反208
■一 欧洲中国观中理性主义产生的条件209
■二 欧洲中国观中理性主义的先驱——笛卡尔和培尔210
■三 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的中国观——德国启蒙主义的理性要求212
■四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激情——法国启蒙主义的理性要求217
■五 理性主义中国观的二律背反224
■第四节 欧洲中国观的近代主义与它向西方中心主义的蜕变225
■一 孟德斯鸠——欧洲近代主义中国观的奠基者226
■二 卢梭的「中国文明否定论」232
■三 亚当·斯密的「中国发展停滞论」234
■四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中国观——由近代主义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桥梁236
■五 近代主义中国观向西方中心主义中国观蜕变的实质240
■一 德国冯·兰克学派与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242
■第五节 欧洲Sinology传入日本242
■二 法国葛兰言《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对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影响245
第六章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文化遗物的重大发现——近代日本中国学形成的条件(下)253
■第一节 中国甲骨文字的发现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254
■一 甲骨文传入日本与林泰辅的研究255
■二 罗振玉、王国维的东渡与在日本的甲骨文字研究263
■三 王国维古史研究「二重证据法」与对日本中国学家的启示266
■第二节 中国敦煌文物的发现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268
■一 日本中国学界最早获知的敦煌讯息269
■二 日本早期「敦煌学」的形成273
■三 日本「敦煌学」与古典解释学派277
■第三节 明治年间汉学家的中国之行及其观念的变革280
■一 竹添光鸿的中国之行与其「中国观」的矛盾281
■二 冈千仞的中国之行与其中国观的分裂288
第七章 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294
■第一节 从「经学」向「中国哲学」的蜕变295
■一「中国哲学研究」学科的发生295
□二 早期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官学体制学派」及井上哲次郎的学术299
■三「私学体系学派」的先驱松本文三郎与《支那哲学史》308
■四「私学体系学派」的奠基学者远藤隆吉及其学术310
■第二节「道学的史学」的没落与「东洋史学」的兴起314
■一 东洋史学的范畴与形成——那珂通世等的「东洋史观」316
■二 白鸟库吉史学与尧舜禹抹煞论——中国史学的奠基性成果323
■第三节「中国文学」近代性研究的形成334
■一 汉诗的繁荣与汉诗的独立——从明治「三山」到森槐南335
■二 坪内消遥的《小说神髓》与文学观念的更新341
■三「中国文学」近代性研究的起步——古城贞吉、?川临风、盐谷温等的中国文学研究349
第八章 近代日本中国学早期古典研究的学术流派372
■第一节 实证主义学派——以狩野直喜、内藤湖南与「支那学社」为代表373
■一 狩野直喜与「狩野体系」376
■二 内藤湖南与「内藤史学」387
■三「支那学社」与「支那学社」的学者们——小岛祐马、武内义雄、青木正儿等406
■第二节 批判主义学派——以山路爱山、津田左右吉为代表423
■一 山路爱山的孔子研究与批判主义倾向424
■二 津田左右吉的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观429
■第三节 新儒家学派——以服部宇之吉、宇野哲人和「斯文会」为代表439
■一 服部宇之吉的「孔教」观和「天命说」441
■二 宇野哲人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449
■三「斯文会」及其儒学治国的宗旨453
■四 新儒家学派社会作用辨析455
■第四节 非主流学派的中国古典研究459
■一 秋泽修二的中国哲学史研究459
■二 河上肇的中国古诗研究464
第九章 近代日本中国学对现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宝贵业绩——战前日本的鲁迅研究475
■一 青木正儿论鲁迅——世界上最早的鲁迅评论477
■第一节 日本最初的鲁迅评论与自由主义学者的鲁迅观477
■二 本间久雄和辛岛骁论鲁迅——新兴中国的代表人物480
■三 新居格论鲁迅——鲁迅是比文学家更宽阔的思想家480
■第二节 东洋虚无主义学者谈鲁迅485
■一 清水安三的《周氏三人》及其他485
■二 小田岳夫的《鲁迅传》48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鲁迅观492
■一 鲁迅文学的最初的日译与丸山昏迷的鲁迅观492
■二 山上正义论鲁迅——马克思主义鲁迅观的代表498
■三 林房雄的转向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他的批判——围绕着鲁迅的认识501
■一 长与善郎论鲁迅——新理想主义对鲁迅的追求505
■二 正宗白乌论鲁迅——自然主义对鲁迅的价值判断509
■一 竹内好与「中国文学研究会」511
■第五节 文学主义的鲁迅研究与「竹内鲁迅」511
■二「竹内鲁迅」形成的背景512
■三「竹内鲁迅」的体系及其价值513
第十章 近代日本中国学的挫折523
■第一节 大陆政策下的中国观525
■一 十九世纪日本的「国权论」528
■二 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与亚细亚主义(兴亚论)531
■三 北一辉的「日本改造论」与大川周明的儒学主义——日本大东亚中国观的确立540
■第二节 日本中国学中一个特殊的课题——「满洲学」551
■一 二十世纪前日本对「满洲」研究的回顾552
■二 日本国权论者的「满洲观念」555
■三 日本的满洲地志学与考古学557
■四「满铁」与「满鲜历史地理学的发生」564
■第三节 大东亚战略体制下的中国研究机构568
■一 东亚同文会与东亚同文书院569
■二 外务省「对支文化事业部」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577
■三 东亚研究所和中国研究583
■第四节 学术研究的蜕变587
■一 法西斯主义中国学者的对华文化「方策」587
■二「东洋史学」向「大东亚史」的滑坡591
■第四节 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鲁迅观594
■三「大东亚宣言小说化」与太宰治的《惜别》603
■第五节 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文献与文物的劫夺605
■一 日本军队对南京的「文献扫荡」608
■二 日本侵华战争中各地文献被劫举例608
■三 中国省市图书馆文献被劫举例610
■四 20世纪上半叶全国文献典籍被劫概述612
■第六节 需要说明的问题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