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危机”中的重建 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危机”中的重建 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1176298.jpg)
- 杨耕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20526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危机”中的重建 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9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9
时代特征及其在理论上的反映10
“世界历史”与“世界的哲学”13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14
传统哲学的性质与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学”14
哲学主题的转换与哲学对象的变革17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缺点20
三、现代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20
“新唯物主义”的“新”之所在22
实践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统一24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28
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实质28
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到“历史唯物主义”28
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演变34
二、历史唯物主义属于历史哲学范畴38
历史哲学的特征和内容3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42
出发点范畴:实践47
三、历史哲学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形态的建构原则47
理论生长点:历史认识论51
理论职能: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统一56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61
一、科学的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61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61
历史运动中的经济必然性和总体性63
劳动发展史与社会历史65
二、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理解65
科学实践观与经济必然性理论67
三、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理解69
普列汉诺夫的理解:从“生产力”到“地理环境”69
列宁的理解:“哲学唯物主义”72
四、斯大林和卢卡奇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理解73
斯大林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运用73
卢卡奇的理解:“物质实践”75
一、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的贡献与局限80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博采众长而创新80
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的理论贡献81
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的理论局限87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及其特征90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历史规律论与辩证发展观90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特征96
三、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98
历史:绝对理性在时间中的展开98
人的真正存在:劳动99
历史:自由意识的进展99
四、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101
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逻辑启示101
继承并超越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104
从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107
第五章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进程112
一、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行程1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市民社会”:感性具体1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思维抽象11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形态”:思维具体118
二、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道路之比较123
面临的共同问题和相同的出发点123
马克思的历史研究、哲学批判与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哲学批判124
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研究与恩格斯的实际观察127
三、《哲学的贫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132
生产关系范畴的科学规定13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科学表述136
阶级斗争理论的科学概括138
《哲学的贫困》在历史唯物主义史上的地位140
第六章 重新理解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143
一、社会有机体的内涵和运行规律143
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145
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总体框架150
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155
二、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不是相同159
何谓自然历史过程160
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163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167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及其典型分析171
三、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和超越形态171
社会发展中的派生形态及其形式173
社会发展中的超越形态及其原因175
第七章 历史必然性观念及其演变180
一、历史必然性观念的确立和革命变革180
历史必然性观念的确立180
历史必然性观念的革命变革184
生产力的特征和发展的内在动力188
二、经济必然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和现代特点18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19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现代特点198
三、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及其原因201
反历史必然性观念泛起的原因和环节201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204
第八章 人的本质:三种整体的探讨210
一、费尔巴哈的理解:人是“多名”的210
人的“完整的本质”与“具体的人”210
费尔巴哈的成就与失误213
舍勒对“完整的人”的论证215
二、舍勒的理解: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215
舍勒观点的双重品格217
三、马克思的理解:劳动构成人的“全面的本质”219
“完整的人”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20
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全面性221
第九章 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225
一、社会科学方法系统的发生和独立化225
“社会的关系”占居统治地位:社会科学方法发生的前提225
社会科学方法的独立化及其“殊化”过程227
二、社会科学方法的范式的系统230
实证主义的方法范式231
人文主义以及解释学的方法范式232
社会唯实论的方法范式233
社会唯名论的方法范式234
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范式235
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范式236
三、社会科学方法范式的历史性转换237
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237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去理解社会239
课题设计的内容242
第十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课题设计、资料分析和模型解释242
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课题设计242
课题设计的类型244
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资料分析247
实证分析法248
抽象分析法249
批判分析法250
策略式分析法251
人文分析法252
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模型解释253
社会科学模型的特点254
社会科学模型解释的类型255
第十一章 社会研究中的有机体方法、“从后思索”法、科学抽象法258
一、社会研究中的有机体方法258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259
社会有机体的再生产分析法262
社会有机体的总体--要素分析法266
二、社会研究中的“从后思索”法270
“从后思索”法的提出及其基本原则270
“从后思索”法的基本内容275
“从后思索”法的现代意义279
三、社会研究中的科学抽象法282
科学抽象法的内涵及其基本环节283
科学抽象法的根本原则288
第十二章 世界历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295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295
世界历史的形成295
世界历史的作用297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中国300
二、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走向社会主义300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特殊性302
三、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306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30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312
四、在世界历史的行列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316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16
现代化、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319
附录: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访杨耕博士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