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语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历史语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
  • (美)屈承熹著;朱文俊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ISBN:7561902921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175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1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历史语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言1

第1章 导言1

第2章 理论与发展6

2.1 转换理论前的历史语法学家7

2.2 历史语法学中的转换——生成理论9

2.2.1 转换法9

2.2.2 词汇学派处理法10

2.2.3 其它12

2.3 语法重构13

2.3.1 原始印欧语语法重构——生成法14

2.3.2 美洲印第安语语法重构——折衷法15

2.3.3 语法重构中的法位学18

2.4 类型变化19

2.4.1 Joseph H.Greenberg论词序普遍现象21

2.4.2 词序变化22

2.4.2.1 英语词序变化22

2.4.2.2 原始印欧语词序变化23

2.4.2.3 其它一些语言的词序变化23

2.4.2.4 词序变化起因24

2.5 历史语法学假设和理论24

2.5.1 歧义假设25

2.5.2 后加意念假设27

2.5.3 复杂句再分析27

2.5.4 其它假设28

2.5.5 历史语法学理论28

2.6 小结30

3.0 引言32

第3章 汉语语法历史演变的三种类型32

3.1 词汇特征的变化33

3.2 非特征规则的变化37

3.3 语法层次的变化39

3.4 小结42

第4章 词汇特征的变化——汉语代词体系46

4.0 引言46

4.1 汉语代词体系——问题47

4.2 转换法52

4.3 词汇学派处理法60

4.4 小结82

5.0 引言86

第5章 转换规则的变化…汉语被动式历史86

5.0.1 被动式的时期划分89

5.0.2 汉语的主要被动形式91

5.0.2.1 “于/乎”时期91

5.0.2.2 “见”时期93

5.0.2.3 “为”时期93

5.0.2.4 “被”时期94

5.1 汉语被动结构分析96

5.1.1 传统法97

5.1.2 再分析98

5.1.2.1 “于/乎”被动式98

5.1.2.2 “见”被动式100

5.1.2.3 “为”被动式101

5.1.2.3.1 “为+动词”形式102

5.1.2.3.2 变体105

5.1.2.4 “被”被动式106

5.1.2.4.1 “被”被动式与“见”被动式比较107

5.1.2.4.2 动词“被”108

5.1.2.4.3 “被”被动式的基本结构110

5.1.2.4.4 变体110

5.1.3 汉语被动式的一般特征112

5.2 形式化113

5.2.1 “于/乎”被动式规则113

5.2.2 “见”被动式规则116

5.2.3 “为”被动式规则118

5.2.4 “被”被动式规则122

5.3.1 “传统”转换法125

5.3 演变的诱因:模糊性和最佳条件125

5.3.1.1 简化语例?126

5.3.2 模糊性和透明性127

5.3.2.1 “于/乎”被动化作为一条模糊性规则128

5.3.2.2 “见”被动式与“为”被动式之间——最佳条件130

5.3.2.3 “为”被动式与“被”被动式之间——最佳条件又例132

5.4 小结133

第六章 类型变化——汉语词序问题138

6.0 引言138

6.1 汉语词序变化理论140

6.1.1 李讷与Thompson论“动宾动”向“介宾动”的转化142

6.1.2 戴浩一论外部影响145

6.1.3 黄宣范论动词后“于”的省略147

6.1.5 黎天睦论位置意义149

6.1.4 张日升论“动词十补语”强化149

6.2 词序变化问题150

6.2.1 汉语词序处理中的基本考虑151

6.2.1.1 Greenberg的普遍现象151

6.2.1.2 副动词、介词或格标记?152

6.2.1.3 “把”和“被”是什么?153

6.2.1.4 主语、主题和限定性154

6.2.2 具体问题155

6.2.2.1 戴浩一的外部影响理论155

6.2.2.2 传统介词→现代动词?156

6.2.2.3 “于”的省略156

6.2.2.4 位置意义原则157

6.3 现代汉语以“主动宾”还是以“主宾动”为主?157

6.4 汉语词序变化起因161

6.4.1 类属短语和名词的顺序162

6.4.2  比较结构163

6.4.3 介词短语的前置164

6.4.4 动词后缀的出现164

6.4.5 “把”句的出现165

6.5 一种新假设168

6.5.1 结果补语和复合动词的出现169

6.5.2 主题标记的消失170

6.6 结论171

6.7 推论171

6.7.1 南方汉语语法和语音为什么较为保守171

6.7.2 动词前的限定性和“主动宾”:冲突还是加强?172

结束语1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