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兆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051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外交史-研究-中国-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导言1
第一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艰难起步(1840—1860
第一章 清前期中西的外交碰撞25
第一节 清朝前期政治结构中的外交体制25
一 清朝的外交制度架构26
二 清朝前期的外交实践形态30
第二节 中西两种外交体制的早期冲突37
一 清政府选择广州一口通商的原因38
二 清政府对广州通商的管理与中西冲突40
第二章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早期变迁(1840—1860)45
第一节 传统朝贡体制下的中国与属国间关系的演变45
一 朝贡体制的制度延续45
二 朝贡关系的低调维持46
第二节 近代中国外交新体制的萌动50
一 中西“条约”与中外交涉体制的变化50
二 从广州一口通商体制向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演变58
第三节 蒙昧中的中西交涉与不自觉中的丧权63
一 在无知中交涉,在不自觉中丧权63
二 广州入城交涉与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71
三 修约的盲点使清政府丧失了挽回权力的最早机会75
第二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初步展开(1861—1900
第一章 近代中国外交视野下的洋务运动79
第一节 新观念的产生与自强御侮的路径选择79
一 夷夏观念式微与“师夷”观念的出现79
二 中外“合作”趋势与清政府自强御侮手段的选择80
第二节 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多重作用82
一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和新式海军的组建,为外交提供了支持83
二 民用企业,在“求富”的同时,开始从列强手中收回利权84
三 近代教育,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专业外交人才86
第二章 维持朝贡体系的努力及失败89
第一节 朝贡与通商两种外交体制的归一趋势89
一 礼部介入中西交涉90
二 总理衙门也全面介入与朝贡国相关的交涉90
第二节 朝贡体系的崩溃91
一 清政府对朝贡体系的倾力维护(1861—1881)91
二 武力抗争失败,朝贡体系崩溃(1882—1895)102
第三章 新外交体制的最初架构及清朝与“互市之国”外交的新动态111
第一节 以总理衙门为主轴的外交新体制的架构111
一 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112
二以总理衙门为中枢的新外交体制形态115
三以总理衙门为中枢的新外交体制的历史地位131
第二节 中西交涉中的新动态144
一 有关常胜军、阿思本舰队的交涉与军事自主权的维护144
二 与秘鲁、巴西等国的交涉与华工权利的维护148
三 与丹麦的交涉与对工商业的保护153
四“修约”与订立新约过程中对条约下国家权力的追求155
五 对边疆的国家主权的维护159
第三节 改变弱势处境的多重尝试164
一 戊戌变法,改变中国外交地位的一种制度变革尝试165
二 支持义和团抗击西方列强的尝试167
第三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循序推进 (1901—1911)174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中国外交形势174
第一节《辛丑各国和约》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强化174
一 列强关于分赃的争论174
二《辛丑各国和约》对中国的影响177
第二节 列强在华存在的强化179
一 租借地的强占和势力范围的划分179
二 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183
三 驻华外国公使团作为一种左右中国的力量的形成185
第二章 新型外交体制的初步架构188
第一节 最高外交权力的变迁188
一 督办政务处对外交决策的参与188
二《钦定宪法大纲》对最高外交权力的法律认定192
三《资政院院章》、《内阁官制》及《弼德院官制》对外交权力的划分196
四《十九信条》对最高外交权力的界定201
第二节 外交制度建设202
一 外务部的设立及其专业化改造203
二 外交官养成制度的初现雏形209
三 外交礼仪的国际化213
四 对地方外交权的限制与管理219
五 对使领馆管理的规范化225
第三章 维护主权与回争权利的展开229
第一节 清政府维护主权和回争权利的努力229
一 对近代国家主权概念的最初认知229
二 维护主权和回争权利的实践238
第二节 中国民众对主权的维护与对已失主权的追索257
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257
二 中国民众对外交的参与和维护、回争主权的努力262
第四章 中国走向世界的尝试268
第一节 保护走出国门的华侨268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着侨民问题的交涉268
二《大清国籍条例》的制定及其影响271
第二节 建立与国际组织的联系272
一 加入国际红十字会组织272
二 参加保和会276
第三节 参加国际博览会282
一19世纪中国对世界博览会的参与282
二20世纪初收回对博览会中国展区的承办权287
第四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基本完成(1912—1928
第一章 争取国际社会承认293
第一节 中华民国政府对晚清外交遗产的认受293
一 对列强在华特权的认可293
二 接收清政府在各国设立的使领馆及其员属295
第二节 争取国际社会承认298
一 争取国际社会承认的努力299
二 国际社会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影响302
第二章 新型外交制度架构的完成306
第一节 中华民国最高外交权力在法律、法规上的新界定306
第二节 外交事务执行者的外交权力在法律、法规上的新界定311
一 确立外交部和外交总长作为中华民国外交中枢312
二 构建外交官、领事官养成制度317
三 临时外交机构对外交新体制的补充323
第三章 追求独立自主外交 废修不平等条约327
第一节 废修不平等条约的契机327
一由“中立”到参战,中国外交由被动转主动327
二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赢得外交主动333
第二节 外交新形象的初步架构338
一 华盛顿会议,中国追求全面平等338
二 立足实际,手段灵活,多方寻求收回丧失的权利346
第四章 中国融入世界353
第一节 谋求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努力353
一 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353
二 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妥善处理战时与友国、敌国的关系357
第二节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361
一 加强与国际红十字会合作,扩大中国在非政府组织的影响361
二 广泛开展禁烟活动,促进国家间的合作363
三 积极参与国际联盟的活动,拓展国家在国际组织的发展空间365
结语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实现的原因369
参考文献378
后记391